日前,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這5個國家公園,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是國家土地資源管理的重要制度建設步驟。國家公園往往覆蓋面積巨大,其中不少公園都跨地域乃至跨省域。在過去屬地的資源管理體制下,將國家公園所涵蓋區域作為整體進行管理,往往令一些地方力有不逮,國土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生態也難以有效維護。
在地質、地貌、生態、環境等方面為一整體的國家公園,在過去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職能上,也不同程度存在多頭管理、交叉重疊、權責不清的問題。比如區域內不同的生態資源,往往分屬林業、環保、國土、農業、水利、海洋等部門,涉及單位、部門眾多,不易形成統一管理模式。
因此,設立國家公園,有助於權責統一,可以改變條塊分割下九龍治水的情況,大幅度提升國土資源的管理效能。尤其是國家公園內有相當多的偏遠、人居密度較低的區域,被劃入國家公園後也可明確國土歸屬產權,將其機制化地管理起來,避免生態環境惡化卻無人問津的情況。同時也可藉助科普、旅遊等形式,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帶動這些區域實現發展。
中國國土面積巨大,國家公園的管理體制和方法正好與這樣的特點相契合。此外,國家公園的設立,也符合廣泛的社會期待。從國際上看,不少國土面積較大的國家也都設立了自己的國家公園,長期的實際運行表明,設立國家公園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管理國土資源的辦法。
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是生態保護,但相比於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的特殊之處在於“向公眾開放”,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瞭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遊憩機會,提供一定的社會服務功能。當然,開放到何種程度,遊憩觀賞區如何建設,都不能影響生態保護這一首要功能。
從網上的反饋看,相當多民眾期待去這些新設立的國家公園去看一看、走一走。在此,除了理順管理職能,國家公園在社會文化層面也可以起到提高民眾認知、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輿論形成統一的認知,讓環境保護意識廣泛深入社會心理,有助於生態文明建設。從國家公園的建設模式看,未來依然需要大量社會資源的投入,為國家公園的運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過去這些年,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朱䴉從7只增至5000餘隻,野外消失的麋鹿總數突破8000只,藏羚羊從不足7萬隻增加到30萬隻,大熊貓野外數量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如今國家公園的設立,將進一步鞏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績,有助於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作者:王子墨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8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