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拖藍”作為長治縣古八景之一,它所處位置如果模糊一下可以説在今長治市西邊這一段漳河水上,也無不可。但由於行政區劃不斷變化,舊長治縣已不存在,現已變革為上黨區與潞州區。具體到這一古景位置所處在哪個區,就能為哪個區增添一些歷史資料,所以有些事還是要弄清楚些比較好。
這個問題的出現,緣起於今年市政協編纂的《長治歷代文存》。這套長治市大型叢書將會成為長治市有史以來最厚重的一套關於長治市歷史文化的工具書。《長治歷代文存》編纂規則要求,最後將以各縣、區分別獨立成卷出書,所以在一些資料的收集時就需要弄清楚這些資料所描寫景物的歸屬地。“漳水拖藍”作為長治縣古八景之一,歷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吟詠,這些歷史資料是把它放到上黨區,還是潞州區,這就需要把它的具體位置弄清楚。
上黨區説。主要依據來之於明弘治《潞州志》的記載:
“州境之水多出山澗,雨過水去。獨漳水與高河水冬夏不竭,而高河猶汛急,視漳水之索迴盪漾,則不及矣。故云漳水拖藍”。
高河村,今屬長治市上黨區郝家莊鄉。如果能確定“漳水拖藍”就是指漳水與高河相匯,那麼此説就完全準確。
但是流傳下來的許多歷史資料又偏偏與《潞州志》記載不一致,比如明萬曆年間人王致中在遊覽了濁漳水之後也賦詩一首並寫下了小《序》:
“乘便遊發鳩,見泉源清而且冽。西與藍水合處,清濁不淆,如玉帶長拖,順流數里,乃沒”( 清光緒《長治縣誌·山川》)。
《潞州志》關於“漳水拖藍”的説法不能完美解釋“藍”字的意思,而王致中的詩並序則可以完美解釋兩水交匯,且“藍”字有源。
又遍查《潞州志》之“山川”,“濁漳水”從長子縣發源走到長治市西邊繼續往北而去,一路上收入“淘水”“八諫水”“故城水”“藍水”“黎水”“壺水”“雞鳴水”等,諸水均詳細説起於何地,匯漳水與何處,而“高河”僅説“在州城西二十里”,是言地名而已,而不言其起止。
難道“高河”僅為一個河道,而非長流河水,比如《潞州志》中記載的“山水河”“石子河”即是如此。山水河在“城外南關廂一里”,天上下雨地上流水,“州東南山水潦漲,流經是河,晴則絕流”;石子河在“州城北二里,河內多石”,雨季時,水流一路往西,在城西匯入黎水,再往西匯入漳河水。但是《潞州志》又明明説“高河水冬夏不竭”,這便是矛盾所在。
有長治地方文化研究者研究説,高河即淘清河,漳水拖藍就是漳河和淘清河兩河交匯之美景。而據清乾隆《長治縣誌·山川》載“淘清河,自壺關南界入縣境”“至雄山北麓入淘水,土人名淘金河”,説明淘清河在雄山北麓已與淘水合二為一。同據清乾隆《長治縣誌·山川》之“淘水”記載則更加明確:“淘水,在城東南八十里,源出雄山東坡。此流合淘清河西至長子界入漳水”。明弘治《潞州志·山川》中記載的“淘水”,與《長治縣誌》大致相同,只是增加了“與八諫水合”,點出了匯入濁漳水的地方更具體到“長子縣李末村”。
為什麼會有“高河即淘清河”這種説法呢?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在歷代典籍中都沒有找到古上黨地區有名叫“高河”的這樣一條河水,並説明它發源於某地,流經某地,流向某地。而淘清河(或淘水)匯入漳水之處,就在今高河村附近,所以就這樣認為了。
謹慎起見,又仔細閲讀了清乾隆《潞安府志》中關於“濁漳水”的記載:
“濁漳水,發源長子縣西南鹿谷山,又曰發鳩山。東南流,右納傘蓋水。又東流,徑長子故城南,右納堯水。又東流,徑縣南。又東,右納慈林山水。又東北,徑李莫村東,右納梁水。又東北流入長治界上郝村,右會淘水。又北流,徑店上村,右納藍水。少北,右納石子河。又北,流入屯留界”
文中詳記了,濁漳水從長子縣發源後一路走來經過舊長治縣進入屯留界與諸水相會之情況。關於與“淘水”相會的地點變成了“上郝村”,但是沒有關於“高河”的記載,看來關於“漳水拖藍”是漳河水和高河,也即淘清河水相匯的這一論點疑點頗多,尚不能完全服眾。説“高河”和“漳水”相匯,僅能在《潞州志》中找到一句話,完全沒有其它資料印證,這是一個尷尬。
那隻能轉而支持“漳水拖藍”在潞州區的説法了,也即“漳水拖藍”即是指“漳水”和“藍水”相匯。因為“漳水”和“藍水”相匯,不僅有多種地方誌記載,可以相互印證,還有文人墨客的作品可以佐證,更有字義相符。
關於“藍水”在明弘治《潞州志》中有三處記載,其中一為《潞州志·屯留縣·山川》:“藍水,在縣西南八十里。出盤秀山下,東南流入長子縣界”;二為《潞州志·長子縣·山川》:“藍水,在縣北二十五里,自屯留縣磐石山發源,東南經本縣東流三十里入潞州境,合濁漳”;三為《潞州志·山川》:“藍水,在州城西南二十二里,源出屯留縣方山,東北流經州境,入於濁漳水”。《潞安府志》中也明確説出了“藍水”在店上村匯入“漳水”,店上村今屬潞州區。
綜上所述,愚以為“漳水拖藍”之古景理解為“漳水”和“藍水”相交匯更合理些。
經過漫長的歷史,漳水的準確完整名字叫濁漳河,藍水也早已改作嵐河,藍與嵐雖字不同,好在音相似,而它們交匯的地點大致變化不大,還在的潞州區店上村與楊暴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