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電子教材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課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詣。重要作品有《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説》《中國歷史上氣候的變遷》等。

二、文體知識

按照不同的標準,説明文可分為不同的類別:

1.依據説明對象與説明目的的不同,把説明文分為事物説明文和事理説明文兩大類。事物説明文的説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説明,使讀者認識、瞭解這個或這類事物。

第三單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説明文。事理説明文的説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係、原理等説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麼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第四單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説明文。

2. 根據説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説明文分為平實説明文和生動説明文兩種。生動説明文又叫文藝性説明文。

《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在語言上是生動説明與平實説明相結合。

三、理解詞義

萌發:種子或者孢子發芽。

次第:一個挨一個地。

銷聲匿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

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衰草連天:形容荒草遍地、極其凋敝的樣子。

風雪載途:風雪滿路,遍地都是。

四、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3):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説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五、問題歸納

1.課文第一自然段,語言生動形象,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一點?

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寫燕子歸 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 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彷彿置身於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徵,給人以生動形 形象的感受。這幾句話通過時間順序勾勒出一幅詩意盎然的“四季圖”,為下文説明“大自然的語言”作鋪墊。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作者列舉的這三個例子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樣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亂?

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活了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不能打亂順序。這三個例子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的。我國北方的同一地區,杏花二月開,桃花三月開。布穀鳥鳴叫之時,正是割麥種稻之時。同時也照應了後面一句“花香鳥語”。

3. 課文第三自然段與一、二自然段是什麼關係?

本題可運用説明順序判斷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對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現象的深入發掘和歸納總結,這是一種由表及裏的邏輯關係。

4. “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詞能否刪除?為什麼?

本題運用限制性詞語能否刪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對十天進行了限定,表示一個大概的數字,如果去掉就變成一個確切的數字,與事實不符,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

5.“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提出疑問,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對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的介紹説明。

6.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為什麼在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呢?

因為一般人認為近海地區的氣温都比內陸暖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此時舉一個例子,存在偶然性,説服力不強,舉兩個例子增強了説服力。

7.課文7-10自然段中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能否顛倒順序?為什麼?

不能顛倒,因為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對物候的影響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體現了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另外前三個因素是空間因素,後一個是時間因素,這樣安排條理清晰,不能打亂。

8.課文最後一段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本段總結全文,點明主旨,又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強調了研究物候學的最終目的。

9.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説明“大自然的語言”的?

本題運用説明順序判斷三法。本文主要採用邏輯順序進行説明,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從整體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現象——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的對象——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這樣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説明,既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又使讀者對物候學研究的對象及意義有了清楚的認識。

六、課文主題

《大自然的語言》以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物候現象及其成因、意義等,告訴我們,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課後思考探究

一、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其為物候。

二、1.作者先從一年四季物候的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着,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為例子,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富有詩意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地引出什麼是物候。由表及裏,由淺入深。

2.作者採用了邏輯順序來説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因為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對物候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順序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的差異又次之,古今的差異最次,這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另外前三個因素是空間因素,後一個因素是時間因素,這樣安排條理清楚。

三、舉例子,如:“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隨着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運用了舉例子的説明方法,介紹物候學的內容和目的,增強了內容的真實性和説服力。作比較,如:“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運用作比較的説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觀測儀器的複雜性、靈敏性。列數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的説明方法,真實、形象地説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運用引用的説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説明了一些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

四、第1段文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唯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説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第2段文字中“根據”“長期記錄”“十年平均”“七種”“早九天”這些詞語和數字,科學準確地説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這個因素,從而增強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説服力。

五、示例:我認同作者文中所説的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描繪出北方邊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紛飛,北風呼嘯,白草斷折的自然現象。這反映了物候現象與緯度有關。北方邊塞緯度較高,天氣寒冷,所以八月當中原大地尚處夏季時,邊塞卻大雪紛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05 字。

轉載請註明: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5.大自然的語言》圖文解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