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有區別嗎?

“寺”和“廟”不僅有區別,而且區別是非常大。

寺廟現在是一般是同時使用。寺、廟是祭祀人員居住的場所,歷史上這樣的建築很多。

1、寺的來源和發展

最早“寺”是指官員辦公的地方。《説文》中説“廷也”,就是指宮廷的侍衞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就被稱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構,而太常寺是還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經典釋文》中有説:“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漢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説法。西漢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級行政長官“卿”是在“寺”裏面辦公的。“卿”們掌管着錢糧、刑獄、保衞、禮儀、珍寶等多個事務。比如説,鴻臚卿掌管的就是傳達皇命、應對賓客。那麼換言之他的官署辦公地點就相應的叫做鴻臚寺。

“寺”和“廟”有區別嗎?

到了東漢的時候,寺開始作為佛教的寺院。傳説在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馬駝來40多卷經書。漢明帝為天竺僧人建了規格比較高的住處以弘揚佛法,取名“白馬寺”。再到後來為僧人所建的住處都叫做寺了。

在梵語中“寺”是僧伽藍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就越來越少了,變成了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了。不過有時候還是用寺作為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為大理院。但是這個在人們心理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在人們心中寺早已經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廟的來源和發展

“廟”比“寺”出現的更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指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其實一開始古人是把廟當做貌的諧音,他們覺得在這可以看見先祖的容貌。這從《説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

根據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 中説:“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基本只做宗廟。

“寺”和“廟”有區別嗎?

到了秦漢時期,廟就不僅僅做宗廟了,廟祭祀的對象開始擴大。規定凡是有功於國的人都也可以進入廟,比如關帝廟、岳飛廟、孔廟等等。

人們在廟中祭祀的有歷史上的功臣、烈士、偉人,一方面追思他們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

3、供奉對象不同

所以到現在為止,“寺”是專指佛教的場所,變成了專門祀奉的是“佛”,比如如來佛、觀世音等超然於世的佛。人們到寺裏祈求是精神空靈的追求。

“廟”一般指廟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説是已經去世的聖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孔廟、關帝廟等等。去廟裏一般是表達人們對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32 字。

轉載請註明: “寺”和“廟”有區別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