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八達嶺古長城景區67-69號敵台修復現場。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520.77公里的北京長城,以明長城為主體,穿越平谷、密雲、懷柔、昌平、延慶、門頭溝六區,是全國保存最完好、價值最突出、工程最複雜、文化最豐富的段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長城遭受嚴重破壞。一些文物保護專家痛心疾首,強烈呼籲保護長城。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長城北京段整體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以來,北京市開展了近百項長城保護工程。
2017年5月4日清晨,箭扣長城腳下的西柵子村,一早從家裏趕到工地的釘掌師給馱隊的騾子釘掌。吳江 攝
2017年5月4日,箭扣長城修繕工地料場,馱隊的馬伕們正在往騾子背上捆綁城磚。吳江 攝
2017年5月3日,箭扣長城修繕工地,一名工人剛剛完成一次搬運,其衣服上留下和城磚形狀一樣的印記。吳江 攝
2017 年5月3日,箭扣長城修繕工地,工人們在山頂的長城上施工。吳江 攝
2017年5月3日中午,箭扣長城修繕工程工地,工人正在施工。吳江 攝
隨着《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規劃(2018年至2035年)》的公佈,針對北京長城的保護修繕力度進一步加大。該規劃提出,到2035年,通過搶險、日常維護等手段,北京市將實現長城本體和載體全線無險情。為達到這一目標,從2019年開始,北京每年固定推進10個長城搶險加固項目。截至今年6月,北京已組織實施50項長城搶險加固工程。
2021年,為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的研究,解決長城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經費等諸多問題,以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掛牌成立為契機,北京把工作重心由長城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
研究性修繕主要包括考古、設計勘察、設計方案的制定、施工四部分。相對於以往的修繕項目,研究性修繕將重點加強施工前的科學研究,通過科技手段、加入考古力量,收集更多科學數據,利用數字化技術推演病害。
2020年9月17日,昌平區流村鎮的明長城,兩位工人在修繕現場附近的帳篷裏查看施工圖。圖/視覺中國
2020年9月18日,工人揹着建築材料前往八達嶺古長城景區67-69號敵台修復現場。 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2020年9月18日,八達嶺古長城景區67-69號敵台修復現場。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2021年7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保護管理示範案例,以北京箭扣長城保護工程和八達嶺遺產影響評估為代表的長城保護管理實踐為各國開展大型線性文化遺產和系列遺產保護貢獻了卓有成效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記者 王遠征 展聖潔
編輯 劉晶 張湘涓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