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城市觀察者,ID:gh_5d8c6e13d4b1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虹影波光沐水長,晚風暗送菜花香。
碼頭曾渡文君去,岸柳還牽倦客腸。
樂善橋邊燈似火,瑤琴絃上鳳求凰。
此來依舊良宵夜,何處能尋司馬郎?
——牛弘
説起邛崍
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
一定有平樂古鎮的姓名
那裏竹樹繁茂、那裏碧水縈繞
既有如詩如畫的風光
也有恬靜温柔的歲月~
平樂古鎮位於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崍市西南18公里處,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鎮。素有
平樂古鎮老榕樹、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腳、青石鋪成的街道、一望無涯的竹海,千百年來共同培育了古鎮人田園詩般的山水情懷,涵養着平樂古鎮天然清新的鄉土文化與自然風情。
追溯歷史,平樂古鎮,古稱“平落”,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蔡·蒙履平,和夷底績。”將穿鎮而過的白沫江用飛沙堰分為“內江”“外江”,形成一江分三水的獨特格局。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平樂古鎮就已形成了集鎮,公元970年為火井縣治所在地。平樂以其
平樂古鎮擁有明清建築23.54萬平方米,鱗次櫛比,極具特色的客棧也為古鎮平添了一份仙俠氣息。古鎮共有老街33條,七彎八拐,曲徑通幽,漫步在青石板上,似有一種行走江湖的感覺。
唐代觀音院,是邛州南路第一大寺,歷來香火旺盛,朝拜者眾多,經過重修後煥然一新,極具佛教文化氛圍。造型逼真的銅雕觀音(中國銅雕精品)和觀音的三十三種化身,即著名的千手觀音、淨瓶觀音、騎龍觀音、騎虎觀音等,造型栩栩如生。
樂善橋建於清同治元年,由鄉賢周潼宣、張大賓等人出資修建。七年採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時間。橋分七孔,為桃形,總長120米,高16.6米,寬10米,是四川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
平樂古鎮沿河的千年古榕,被當地人奉為“神樹”。每逢節慶、生辰、婚典,古鎮居民都會在古榕樹上系紅繩,祈求幸福平安。這些樹大多是唐宋時期栽種下的,經過了上千年的歲月洗禮。在樹陰下,喝茶的、賣特色產品的,叫賣聲、吆喝聲,此起披伏,為古鎮平添了些許熱鬧。
《尚書禹貢》記載:4000年前,大禹曾經到西蜀蒙山(也就是邛崍山餘脈)一帶治水。相傳在平樂築堰時,因水勢過大,築堰失敗,於是大禹“撒黃金壘土”,終於堰成。洶湧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內、外兩江,從此滋潤平樂的千頃良田,做到了“水旱從人”,所以取名“黃金堰”。
清同治年間修建樂善橋時黃金堰得以進一步改造,由竹籠裝卵石築成,更加堅固。在黃金堰的不遠處還有一個堰叫安樂堰,建於清朝初年,分流的水穿吊角樓而過,與禹王堰一樣灌溉着鎮中的的萬傾良田。正是在這些古堰的作用下,使白沫江出現了“一江分三水”的奇觀。
宋《九域志》稱:“平樂鎮,瀕河,水陸通道,市口繁富,紙市猶大”。平樂鎮古造紙作坊,始於南宋,最多為明末清初,經初步發現現存七十四處,造紙遺址沿山造坊;設計獨特,據專家考證,在全國現存古造紙遺址中十分罕見,極具保護價值。
被考古學家認定的中國第一條絲綢之路(秦漢驛道、南方絲綢之路)靈關道,它是當時由成都、經邛州、雅州通往吐蕃、党項、南詔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韋皋出兵與吐蕃作戰的十一條路線之一。當地老人稱驛道遺址為“劍南道”或“馬道子”。現代人稱為中國的“南方絲綢之路”。
現平樂鎮騎龍山上仍保存着完好的古驛道遺址,古驛道兩旁均被壘成高牆,中間通車馬的大道鋪着巨大的卵石,順着山勢蜿蜒前行,公元前2世紀,史稱“漢賦之聖”的成都才子司馬相如便是由此驛道出使西南夷。
平樂古鎮以鎮區古樸的街區和原味淳樸的川西民風民俗而著稱。在古鎮區內,可以盡情享受都市以外久違的那份古韻和恬靜。古鎮百姓們創造了山歌會、河燈會、牛兒燈、放生會、六月六觀音會等。每次舉辦集會的時候,鎮子熱鬧非凡,使恬靜的古鎮表現出盎然的生機~
據《邛州志》載:“成都草紙半平落”,而竹麻是造紙原料,打竹麻是一項苦活。千百年來,工匠們一邊打竹麻、一邊高唱着勞動號子。這種奔放、熱情、悠揚、古樸的農家俚巷的勞動歌謠,經過勤勞的人民口口相傳,流傳至今。
平樂“九古”,沒有絕代的芳華,但卻能夠震撼人心。古街的恬靜、古寺的莊嚴、古橋的壯觀、古樹的蒼勁、古堰的磅礴、古坊的厚重、古道的幽邃、古風的淳樸、古歌的悠揚,呈現出了一幅絕美的平樂生活圖景。
南方絲綢之路上,似乎還回響着馱運絲綢的馬隊清脆的馬蹄聲、銅鈴聲;古川南蜀道里,似乎還飛揚着諸葛亮率大軍西征和七擒孟獲的獵獵軍旗;石板市井之間,似乎還傳承着司馬文君的浪漫愛情;竹海掩映中的金華山,似乎還講述着“三教合一”的神話;青山碧水的蘆溝幽谷,似乎還彰顯着蔡倫後裔的聰明智慧……
一條通往歷史的古道
一灣濯洗人性的江水
一座時光倒流的古鎮
走進平樂
你便走進了川西水鄉的幽雅意境
穿越古鎮
你便穿越了二千多年的秦漢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