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黃河畔,文旅融合展現新魅力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休閒

欣賞沿黃自然風光、體驗傳統民俗節目、品味黃河口特色美食、“打卡”紅色地標……今年國慶期間,山東各地打造的黃河文旅IP綻放新魅力,沿黃景區迎來了客流高峯。

相融,遊客玩嗨了

黃河畔,有兩座城:菏澤市鄆城水滸好漢城和泰安市東平水滸影視城;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相融。

國慶節假期前兩天,遊客在水滸好漢城玩嗨了:戲曲文化與現代舞蹈結合的“國潮·國風”巡舞演出,讓遊客耳目一新;精彩的武術表演、雜技表演,迎來陣陣掌聲;還有《晁員外招親》《李逵坐衙》等上百場經典演出,更有鄆城壯饃、羊頭、糊粥等特色美食飄香。

山東鄆城水滸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樊奇隴介紹:“作為黃河沿岸的4A級景區,景區充分體現了黃河岸邊的民俗、農耕、婚俗、戲曲等元素,再現了黃河兒女的勞動、生活場景。”

誠如樊奇隴所説,菏澤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藴含的時代價值,實施“黃河故事菏澤版”工程,以黃河大堤風景廊道和黃河故道為紐帶,着力打造以黃河文化展示、黃河民俗體驗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黃河精品文化旅遊帶。

雜技表演、打擂、馬戰……一段時長僅15秒的視頻,引發上百萬網友圍觀,東平水滸影視城又出名了。

10月1日,濟南網絡主播劉永明,把自己在東平水滸影視城的一日見聞,編輯成視頻上傳至網絡平台,成為熱點。“這裏項目產品迭代升級快,節目精彩,這是我今年第三次來,每次都有不一樣的驚喜。”他説。

東平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努力做好與黃河的結合文章。假期前兩日,東平縣接待遊客數量、綜合收入、過夜遊客數量,分別恢復至疫情前的148.4%、129.1%、174.6%。

創新,老街巷“活”了

非遺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煥發新面貌,展現新魅力。

10月3日,利津縣鹽窩鎮南嶺村,沿街打造的“老街長巷”古色古香,遊客在不同的手工作坊、非遺館等項目前駐足觀看。

村子戲台前,遊客喝着大碗茶,聽着揚琴戲,十分愜意。老揚琴第四代傳人李秀茹説:“村裏歷來有唱揚琴戲的傳統。如今又迎來了新機遇,遊客愛聽、我們愛唱,年輕人也願意學習這門手藝了。”

南嶺村坐落在黃河岸邊,是山東八大鹽場之一的永阜鹽場所在地,留下了民間剪紙、老揚琴樣板戲、黃河號子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利津縣本着“保護、挖掘、傳承”的工作思路,對南嶺村至北嶺村“十里長巷”進行改造,留住老手工、老技藝、老作坊,打造老街文化品牌。

10月1日,在鄄城縣李進士堂鎮杏花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59歲的魏瑞霞正和隊員練習舞蹈,只見她們手拿響板,跟着鼓點一步步地跳着,引來不少年輕人圍觀。魏瑞霞説:“我們跳的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商羊舞。”

“我跳這個舞有40多年了,想傳承下去就得讓它趕時髦。”魏瑞霞説,她每次組織村民練習或者參加演出,都會錄視頻網上。魏瑞雪還把商羊舞“跳”進了學校。“商羊舞這個‘老物件’,因為年輕人的加入而煥發出新魅力。”魏瑞霞笑着説。

傳承,紅色研學遊火了

國慶假期,鄒平市西董街道大馬峪村義務宣講員劉昆在忙碌中度過。因紅色文化和民俗體驗慕名而來的遊客格外多。10月2日,他為10多批遊客講了紅色故事。

走進村莊,處處紅旗飄揚、紅歌嘹亮,紅色研學體驗更是受到遊客青睞。國慶期間,當地推出的體驗活動,吸引了很多親子家庭和團隊遊客。“今天,孩子們集體升國旗唱國歌,體驗做豆腐、攤煎餅,讓孩子去了解歷史,親身感受,才能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遊客劉愛霞説。

沉浸式的紅色研學遊很受歡迎。在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的紅色劉集旅遊區,每天到訪《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的遊客超過1000人次。

“今年國慶最亮的顏色是紅色,最潮的方式是打卡紅色旅遊景點,這樣的假期過得非常有意義。”遊客張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