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佑湖
濟南市萊蕪區口鎮辦事處,是一個千年古鎮。早在周代就有人在此建村定居,水草肥美,地理自然環境優越。舊時陸路、水路交通便捷,是萊蕪漕運樞紐,是連接濟南、泰安和淄博的關口,是萊蕪北部進山出山的隘口。明嘉靖年間始稱吐子口,民國初期稱口子鎮,1949年定名為口鎮。口鎮街河道邊楊柳依依,景色宜人,秀色可餐。四周水系發達,贏汶河的兩條支流龍馬河、匯河,彎彎繞繞,像古鎮兩條臂膀,舞動着綿長的銀帶,把千年古鎮滋潤成一個豐滿的爵士。
二十眼泉水 星羅其布耀古鎮
口鎮有51行政村,66個自然村。以泉命名的村莊有三個:花水泉、御駕泉、泉頭;以水命名的村莊也有四個上水河、下水河、官水河、江水。境內有20 眼較為出名的泉水。垂楊村的烏江泉、垂楊泉、噴珠泉,泉頭村的恩波泉、夾谷泉、老泉、月牙泉,上水河村的水河泉、妖泉(腰泉)、泛花泉,花水泉村的花水泉,趙家村的三星泉,崔家莊的石泉,田莊村的田莊泉,三山村的母豬泉,西街村的七星泉(也叫七星灣),御駕泉村御駕泉,河北村的呂祖泉、白水泉,李家鎮村的龍泉,下水河村的雙龍泉。現在長流水的還有恩波泉、妖泉、夾谷泉、花水泉、呂祖泉。花水泉:位於口鎮花水泉村西,明代修建。據《崔氏族譜》和村碑記載:“村西有泉,噴湧冒水花,故名花水泉。”泉用條石砌成水池,長寬各4米、深2米多。為打水方便,池上中央橫擔着一條石,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全村乃周邊村的生活用水。
崔家莊的石泉:位於村西南3裏處,泉眼位於一平滑青石板正中,直徑約15釐米,一年四季清澈的泉水由泉眼汩汩流出,是原來崔家莊村民的天然飲水泉,現在家家通了自來水也已經不再用了。夾谷泉、龍泉、雙龍泉、呂祖泉現在成為了人們旅遊朝拜的景點。隨着時代變遷,修路、工業佔地、舊村改造等,其他的泉水已經斷流或不復存在。三星泉:位於口鎮趙家村趙家林北,那裏的地,村民叫三泉地,水流入王家溝,是當年孩子們捉蝦,逮魚,摳螃的樂園。現在周圍的地已被聖龍印務徵用,高高的廠牆,雖與王家溝隔開,可王家溝還在,而三泉早已埋入地下。田莊泉:位於田莊村村東北,終年流水不斷,泉水彙集入烏江泉,在村東南形成廣闊水域。1964年調整水路,建造藕田10餘畝,其產鮮藕色白質脆,遠近聞名。稻田15餘畝,所產水稻粒滿、色純、味香。現已經不復存在。三山村的母豬泉:位於村中央,過去泉水整年不斷,清澈甘甜。相傳在元朝時期“母豬泉”靠近姓朱一家,朱家期望超發祖世、後繼旺盛、借朱諧音,稱該泉為“母豬泉”。人到三山村來、必到此觀賞一番,今無水,已讓村民填平。西街七星泉(也叫七星灣):因為與天上的北斗七星相似而得名。灣深不一,大小各異,有七個獨立的泉潭組成,夏天水漲,成為孩子們夏天逮魚摸蝦,洗澡好去處。由於後人不識其中奧妙,多出現險景,時有孩子溺水。有的人為填之,後多被修路,建廠,蓋居民樓縷遭破壞,今已不觀其形,泉水蕩然無存。最最可惜的是烏江泉,明嘉靖陳甘雨修撰的《萊蕪縣誌》有載,今天也被工業佔地、舊城改造掩埋地下。
垂楊聚三泉 旱澇無害眾生歡
“沿堤楊柳綠雲屯,十里陂塘長稻孫。最是秋風蝦菜好,水鄉風味似江村。”這是萊蕪縣令張梅亭描繪烏江泉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道出了烏江泉舊時泉水豐盈和物產豐美。明嘉靖《萊蕪縣誌》對烏江泉有這樣的記載:“烏江泉,在縣北二十五里,昔伍子胥統兵過此,掘地獲泉。味如江水。今有子胥祠在。” 烏江泉位於今口鎮街道垂楊村西200米,潭水面約有一畝,泉口直徑40公分,噴量大,且味如江水。垂楊西首路南十幾米處是垂楊泉,主泉眼碗口大,小泉眼數10個。潭水清激見底,水灣面近似長方形,面積300平方米有餘。東南與蘆葦塘、箭塘相鄰水通。西面隔南北路20米處有噴珠泉,噴珠泉與垂楊泉兩泉水相通。兩潭形相近,優如日月潭一般。烏江泉 、垂楊泉、噴珠泉,三泉的總稱為垂衡泉。三泉各有一潭(灣),三泉水合為一股,流通議河(今匯河)。港裏村《烏江劉氏支譜》也記載:“村北有稻塘數頃。上游灌溉之源有古碑,名曰‘烏江泉’。水流南下而縈迴淵藪,汪洋浩瀚氣象萬千。映帶村落一片文明,豈非天造地設,誠贏博之大觀!”
烏江泉潭北岸有高1.8米,寬0.8米,厚0.2米的青石碑立於青石基座上,正面向南,碑面陰刻“烏江泉”三個大字,是伍子胥的手跡;背面鐫刻“伍子胥統兵過此,掘地獲泉”的記事。石碑立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張文淵所立。垂楊泉與噴珠泉石碑分別立於康熙三年(1664年)。在石碑東邊不遠處,有一座伍子胥祠,裏面供奉着伍子胥的塑像。因伍子胥祠地處交通要道,逢年過節眾人云集朝拜,香火不斷。
烏江泉,伍子胥掘地獲泉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傳説當年伍子胥統兵經過此地,為方便軍隊燒水做飯和軍馬飲水,就駐紮在此泉不遠處。烏江泉是一口噴泉。泉眼很大,噴泉噴出的水柱離地面有二三尺高,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蔚為壯觀。只是噴泉附近荊棘叢生、蒿草遍地。伍子胥命侍衞舀了一碗泉水品嚐,待品嚐過後,伍子胥連連稱讚:“味如江水,甘甜好喝。”喝完後,伍子胥環顧了一下噴泉的周邊環境,下令:“整修環境,掘地獲泉”。將士們將噴泉附近的淤泥雜草仔細清理,將周邊的溝溝坎坎全部進行了整修。竣工時,垂楊村和附近田莊、港裏村男女老少成羣結夥來到泉邊,表示祝賀。一位老者在人們的簇擁下走上前,向伍子胥拱手施禮道:“將軍到此,千載難逢。勞駕大人掘地獲泉,鄉民實在感激不盡!”伍子胥趕忙還禮道:“自古軍隊來自百姓,做點善事完全應該。”老者接着説道:“這口噴泉的下游,自古就形成了一條江河。可它一直沒有名字,這口噴泉呢,也是一口無名之泉。剛才我們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經過商議,想借用將軍的吉姓‘伍’字來命名江泉,這條江,就叫伍江,這眼噴泉,就叫伍江泉。請將軍務必答應!”伍子胥一聽連説:“過譽,過譽,不妥,不妥!”誰知鄉親們呼啦啦全部擁上前來高聲喊道:“伍將軍答應吧,伍將軍答應吧。”説來也是天意,這時,一道閃電劃過晴空,一聲悶雷從遠處響起,轉眼間一片烏雲便滾滾而至,要下雨了。伍子胥看着天空的烏雲,驟然來了靈感,只見他上前一步,雙手抱拳,感慨地對大家説:“父老鄉親們,大家的心意我領了。可是用我伍某的姓氏來命名江泉,也委實有些為過。我看這樣吧…”説着,他遂命令手下取來筆墨和竹簡。伍子胥飽蘸濃墨,欣然寫下了“烏江”和“烏江泉”五個大字。儘管伍子胥出於謙虛改了一字,但鄉親們還是很高興。因為這“烏江”和“烏江泉”的命名,畢竟是出自伍大將軍之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伍子胥愛民情懷,便在烏江泉邊豎起了“烏江泉”碑,又在烏江泉東邊修了一座伍子胥祠。
古時每年出資僱泉夫兩名,清理泉道,以保旱澇無損害,水流暢通。1960年整修一次。據《萊蕪縣誌》“主要泉水概況表”(1958年監測)記載:烏江泉,泉水標高159.51。含水層時代為第四系。泉水類型為第四系下降泉。湧水量最大為128.23升/秒。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於當地廠礦超量抽取地下水等原因,水位下降,泉水數年不噴湧。再往後來,致使該泉徹底枯竭;附近,周邊所有水田全部千涸。如今舊城改造,水泥封地面,掩埋地下。
水河泉水多 恩波泉下知感恩
上水河村、泉頭村、塔山村是三個緊鄰的自然村,成為一個行政村,屬於水河管區。泉水眾多,有恩波泉、夾谷泉、老泉、月牙泉,水河泉、妖泉(腰泉)、泛花泉等等。恩波泉在泉頭村,位於村西北角100餘米河邊灘地中。其泉水流經上水河、下水河、官水河3個村,最後注入匯河。
由於道路整修和山水導致的土石淤積,舊時的泛花泉、老泉、月牙泉、水河泉業已消失。出水量大的“恩波泉”,一直延續到現在。恩波泉建有4米見方、三面包繞的泉池。泉水深達2米,泉水清澈,碧綠可人。泉頭村還在泉池旁建設了水渠,安裝了石搓板,供村民洗衣服。泉水有“冬天冒熱氣,夏天冰涼冰涼的”特點,原來是全村主要的生活用水,村裏祖祖輩輩做飯、澆地、洗衣服都用這個水,因此村裏人都叫它為“神水”。現在家家用上了自來水,它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20世紀80年代,隨着水利建設的開展,附近村莊和企業開始打深井,恩波泉的出水量明顯減少,但是雨季豐盈時,泉水還能噴出水面3-5公分。原來的恩波泉旁邊有一塊石碑,在2004年修路時譭棄,現在的恩波泉泉池是2008年重修而成。恩波泉在萊蕪諸泉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居第一的郭娘泉(湧水量363立方米/小時),最小湧水量為180. 29立方米/小時。
在恩波泉下游偏西北五六十米的位置,還有一個湧量很旺的泛花泉,當地人稱為“花泉”。泛花泉泉眼很深,泉水頂着沙子往上冒水花,這也是村民叫“花泉”的主要原因。村裏的大人孩子口渴了,趴在那裏就能直接喝;如今花泉已經被泥土湮沒,但那個地方村裏人都記得。據泉頭村的羅書記講:計劃把花泉舊址的淤土清理一下,讓花泉重見天日。
泉頭村處在上水河村的上游,兩村之間隔着一條公路。作為自然村的上水河村,因地處水河上游而得名。在水河河道里,有一股清泉汩汩而出,循地勢向南排入水河。這就是“妖泉”。因為泉子處在一個堰坡的腰上,所以當地人也叫腰泉。在傳説中,它頗有神秘色彩。因為腰泉周圍的石頭為赭黃色,從泉水從1米來高的石洞中湧出,石洞裏面並不算開闊,除懸垂着的植物根鬚外,看不清其他什麼,這就更加劇了它的神秘色彩。腰泉有一個神秘的蜘蛛精故事:最早的時候,人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朝代,這裏有人發現過一隻蜘蛛精。那時候這泉子也沒有名,在泉子邊上有一棵古樹,有一個人起早來挑着扁擔取水,拿瓢舀水的時候發現水裏映着一個小孩,再一看樹上,有個兩三歲小孩大小的蜘蛛,從樹上伸下一根白亮亮的繩,可能是蜘蛛精拉的絲。這個人一看這個妖精想害人,嚇得拔腿就跑,扁擔和瓢都不要了。他回到村裏,一傳十、十傳百,就都知道了這裏有個蜘蛛精。大家膽子大了點,一塊兒到這裏來看,猜着蜘蛛精可能就藏在泉子眼的石洞子裏。從此以後,大家就開始管這個泉子叫妖泉。聽村裏的老人講,以前曾多次發現在泉周圍有大零棗大的蜘蛛出沒。20世紀50年代,有一年下雨時,泉子邊上的大石過樑(大岩石)竟然被雷電給擊中了。老百姓覺得,這雷神不打別的地方,好好地打石洞上的石過樑幹什麼,準是打妖精。於是,妖泉更加神秘出名了。
夾谷泉有三個泉眼組成,屬於上水河,現在位於山東省東嶽車橋廠廠院內,在夾谷大橋東100米處。由於趙振東注重保護,泉水流不斷,與夾谷大橋形成了景點。夾谷大橋是由清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盧樂戌於清光緒十年(1884)所修建。2018年5月13日母親節這天,由口鎮“齊魯會盟研究會”人員,夾谷魏氏,祝其楊氏,祝其劉氏,儀封盧氏,社會賢達仁人捐資重立了夾谷泉牌和夾谷大橋牌。夾谷泉與夾谷大橋形成了“金橋生輝,三泉印月”景區,成為了東嶽車橋廠中靚麗的景觀。
我夾谷魏氏九世祖舉人、膠州學正魏鴻祚在《上元同諸兄弟游水河泉》詩中嘆曰:
春日尋幽興,山村聚弟兄。
無知從犬吠,有句賦脊令。
羣季人如玉,文心水似清。
嵐光映雪淡,草色照顏明。
大石偏稱坐,小鮮隨意烹。
流觴依雁序,洗耳聽鶯聲。
岸柳開青眼,園花護紫荊。
天倫真足樂,世事復何爭。
龍泉傳龍脈 傳説軼事爍古今
御駕泉村原來屬於口鎮鎮,由於魯中冶金礦山公司佔地,徵用了包括村莊的所有土地,村莊南遷,於1985年歸為張家窪鎮。御駕泉村於嬴政御駕親征尋根有關。傳説:古嬴城是他嬴姓祖上的發源地,公元前221年春,嬴政命令大將王賁率軍從燕國邊界南下攻打齊國,御駕親征,一是鼓舞將士鬥志,二是藉機到古嬴國尋根。嬴政自帶領精兵五千輕裝簡行,經曲阜沿齊魯官道東進。秦軍過汶河一路北去,來到吐絲口鎮,吐絲口是齊魯絲綢之路的源頭。秦嬴政站在西寨門,望着吐絲口鎮西面碧波盪漾的嬴汶河與往來如梭的大小船隻,看看車水馬龍的道路,他意識到吐絲口在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吐絲口是縱橫齊魯官道的交匯點,縱向由泰山西來經吐絲口東上經青石關入齊國,它連接魯國國都曲阜和齊國國都臨淄,橫向則由雁翎關南來經吐絲口北上經錦陽關或黃石關入齊。從萊蕪一路走來,經過御駕泉村西的一座橋時口渴難忍,令侍從尋水。下面的官員稟報説,附近有一泉,在半山腰,泉水清激,四季常流,皇帝是否願意品嚐。嬴政吩取水飲用,飲後,嬴政嘆道:“好泉!”嬴政御駕臨此。故嬴政走過的那座橋成了“御駕橋”,此泉也因此得名”御駕泉”,村莊也就叫了御駕泉“御駕泉”村。
這個泉子很蹊蹺,在地勢低的地方打井都打不出水來,但御駕泉位置那麼高,卻常年有水,真是令人嘆為奇蹟。村裏幾百口人以前都是吃泉子裏的水,泉水養育了祖祖輩輩的村裏人,所以村以此泉為名,就叫御駕泉村。秦嬴政喜歡遛馬,雅興時就騎馬下山,在山南的一條小道上策馬疾跑,這就是許家溝八景之一跑馬道的由來。秦始皇走了,秦王寨卻留了下來,他在秦王寨周圍活動的傳説故事也一代一代流傳至今。
呂祖泉本屬口鎮河北村,後區劃調整為雪野街道呂祖泉村。呂祖泉位於呂祖泉村村口河道中有一高台,上面建有一個六角涼亭,涼亭中即是赫赫有名的呂祖泉。呂祖泉的外觀是一直徑不足1米的圓井,井口用一塊整石鑿成,由於日久歲深,井沿邊緣磨出幾道繩溝。圓井西側還有一個方形水池,底部與井壁串聯,泉水豐沛時,水溢入水池。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萊蕪縣誌》上就有記載,時稱“呂公泉”,“在縣西北八十里,泉水湧出,世傳洞賓插劍於此”。有石牌記載:“洞賓點化,孕婦汲水”,陰刻,字跡隱約可辨。原來還建有呂洞賓廟、龍王廟。
這裏流傳着關於呂祖泉的故事:相傳,這個村的人們吃水相當困難,每天要到離村5里路遠的東峪去桃。那時,村中有個朱張氏,心性歹毒,尖酸刻薄。她的兒子常年在外做工,身邊只有兒媳李氏。李氏纖弱賢慧,謹言慎行,每日織布紡線,燒水做飯,還要到數里外的東峪溝挑水,對婆母從不違拗。儘管如此,張氏仍嫌這嫌那,動輒打罵。鄰居親戚好言相勸,張氏全當耳旁風。她為了讓李氏打水不在路上歇息,便找人做了兩個尖底木桶,可憐李氏從此每日挑水,往返數里,不得歇息,苦不堪言,張氏見了卻喜在心裏。
有一天,烈日當空,李氏肩挑兩桶水,累得汗流如注。她竭盡全力,步子卻不由慢了下來。走至村頭,她恍惚遇見一位騎着馬的老人,由北向南行來,到了李氏面前,老人下馬施禮,欲求水解人馬之渴。李氏雖擔心婆婆打罵,但見人馬渴極,便領首許允。過路人見李氏果然心地善良,便説:“大搜以後就不用到遠處打水了。這桶水下有泉,會滿足你們整個村的人飲用。”李氏聽後,似信非信,便彎腰提桶,桶下已是清水汩淚。李氏感激涕零,忙磕頭感謝,求同恩人姓名,老人告訴李氏説:“吾乃呂洞賓也。”言畢,飄然而去。
李家媳婦又驚又喜,丟下扁擔和倒罐,跑回家。村民一傳十、十傳百,跑到村口,爭着看神仙送來的水。後來人們在這裏鑿石穿井,擴其水源,將井命名為“呂公泉”。飲水思源,後來將村名也改為“呂公泉”。清朝中期,又將村名改稱為“呂祖泉”。泉水邊的石壁上刻有“洞賓點化、孕婦汲水”八個字,是由李家的後人李文平書寫。
2002年,為了招攬遊客,景區內山坡中的白水泉也改稱為“呂祖泉”。旅遊區內的新“呂祖泉”位於山谷叢林之中,泉口就是在一塊整石板上掏出的一個圓洞,俯身望去,裏面泉水清澈充盈,距井口僅1米左右。泉旁樹下還專門立了一塊碑,介紹了呂洞賓點化呂祖泉的傳説。距白水泉井口不遠處,另有一塊不規則石頭,上用篆書陰刻着“白水泉”三個字。白水泉也有傳説:據傳,此處因山環溪繞,林木森然,景色宜人,仙人呂洞賓多次與何仙姑來此駐足遊玩,互相傾吐情感世界。有一次,當呂洞賓向其誇耀點地為泉解了鄉民飲水之困時,何仙姑卻不以為然。説道:“既然如此,你可否當着我的面,在此也點化出一個泉子,以供我們仙人飲用?”呂洞賓笑笑説:“這有何難,你仔細瞧好了!”説着,將手中的劍往岩石上一指,即刻出現了一個奔湧而冒的泉子。當然何仙姑也不示弱,遂道:“仙兄能指地為泉,仙妹我就能讓泉水變色,讓它有別於村內的呂祖泉。”説罷,她讓呂洞賓背過身去,解衣並擠出乳水滴於泉中,水立刻變成白色,飲之若怡,醇香無比。呂洞賓高興地説道:“甚好,甚好,就取名叫‘仙姑白水泉’吧!”便有了“白水泉”。
龍泉:現在在龍泉寺內,位於口鎮李家鎮村東北,泉水清澈,常年流淌,被人們稱之為“龍泉”。嘉靖《萊蕪縣誌》記載:“龍泉,在縣西北二十里,魯有龍出其中。”明洪武年間,由村中出地,當時的鎮裏保與鎮丘保組織捐款,在龍泉南邊百米處建起了龍泉寺。寺內主要有大殿、觀音閣、文昌閣、石大夫廟等建築組成。殿門朝南,前有廣場,中部的觀音閣,與南部的文昌閣均建在石拱上面,威武莊嚴,與大殿遙遙相對。石大夫廟居東,協調而自然。大殿門前與觀音閣前各有大槐樹一棵,均需二人才能合抱,虯枝盤繞,生機勃勃。寺西南角有一鐘樓,內有1噸多重的鑄鐘一口,聲音悠揚。整個建築完美,工藝精巧,宏偉而莊嚴。1958年此寺拆除,寺碑無存。2004年村民集資重修了龍泉寺。重修之寺仿照原寺,建有如來殿,觀音文昌二閣,石大夫廟,後又陸續建碧霞寺,關帝廟,車王廟,鐘樓,龍泉寺又重現昔日光彩。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三天為廟會,常有大戲班來助興演出,趕廟會的人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熱鬧非凡。
雙龍泉在下水河村西北二里處,水河北岸,兩嶺交匯成寶座之勢,巖下古松旁有一泉噴湧,清冽甘甜。順巖向下東南五丈遠處有一高約兩丈紅石龍頭,面向西瞪目呲牙,栩栩如生,下面長滿翠竹,曰公龍。往下西南十丈遠處有一青石龍頭,朝東亦氣勢不凡,後面一片葛藤,曰母龍。遠遠看去如二龍戲珠,故得名:雙龍泉。
雙龍泉所處之地叫小皮狐溝,在這裏狐狸頻出,讓人生畏。更有北方三山發來數條嶺脈,擁有多層左青龍,右白虎,相護東與西。往北一山更比一山高,靠山連綿。南邊小河成玉帶,由東流向西,池到溝口處突然轉北,撲向泉下的蟾蜍巨石,形成一深潭,然後向西流去。稱為流海戲蟾處。環泉萬木爭榮,花間百鳥鳴春,此乃天地所造的上好風水寶地。
古有一傳説:南蠻子爭着在這裏埋骨灰罈子,商人地主也想在這裏建宅。有一河北小哥龍,在東海龍宮當會計,暗地裏與龍王的曾外甥女好上了。敖廣發現為時已晚,百勸不回。盛怒之下小河龍雙雙被趕出龍宮,四處乞討居無定所。發現此地,喜出往外,慶幸因禍得福,擇日在此定居。吉日良辰到,小河龍夫婦乘興而致,更可喜一座金壁輝煌的龍宮已立在上次所選的寶地上。善男信女正在忙着擺供上香,準備開光。進得廟門,見本地黑龍王和一家龍族端坐於此,原來此地另有主人了。你來我往,言語不合,拔劍舞戈打將起來。強龍不服地頭蛇,那能鬥得了地主黑龍王,敗慘!氣急敗壞颳起狂風下起雨雹,折斷了廟前的大樹,掀翻了供桌香爐,揭走了廟上的瓦,嚇跑了在場的善男信女。關帝廟的關公和土地眼看事要鬧大,趕緊的出面調停,無奈性格太暴躁,調停無果,最後驚到了眾神,先把他們安排在山口龍王廟和黑龍譚。沒幾天就因受歧視,又跑回來了。即使回來也沒用了,各路神仙已經在雙龍泉建了行宮,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了。還是黒龍王爺心慈面軟,在雙龍泉外的東領上,選了個地方,建了個雙龍廟,安排理想才得以調停。
雙龍泉頓時香火旺盛,仙氣繚繞,人神共飲一泉,喝此泉水者百病皆除,鶴髮童顏。前來朝聖取水者蜿蜒數十里。
有水則靈,有人則興。但是,口鎮充滿靈性的泉水已經基本消失了。它們或被填埋,或被覆蓋。嬴汶河的水還在流淌。為了撰寫本文,我曾利用假期對古鎮的泉水進行過一次實察,尋找知道泉水的老人,瞭解泉水的過去。可現在,大部分的泉眼已經沒有一絲流水。人不可一日無水,那些如詩如畫的泉水,只能永遠活在老一輩口鎮人的心目中了。
我魏氏九世祖舉人、膠州學正魏鴻祚在《重修口鎮觀音廟》碑文中有言:事“有三不朽焉:廟與村為古剎,一不朽;當水口之衝,於法為宜,二不朽;近世化緣之人,多借以射利,僧元所利,而且罄所有,是之謂三不朽。”我想:記載古蹟,傳承文化,也算是一種不朽吧!
【作者簡介】魏佑湖: 字,子昱,號清荷堂主人。萊蕪口鎮人,萊蕪文化英才。曾用筆名:閒雲。中國作家交流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散文學會會員,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濟南市明湖詩社會員,市作家協會會員,市文學藝術評論家協會理事,市吳伯簫研究會理事,萊蕪區散文學會副會長、詩詞楹聯協會副主席。原萊蕪市文史館館員。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繫。聯繫電話:13853164811、18765312921、18653131587;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壹點號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