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是中國三大商派之一。別看皖南山多、水多,交通不便,但早在宋代時候,徽商就已經開始活躍,到明代後期、清代初期,徽商更是進入了全盛時期。《晉書》載,徽州人好“離別”,常出外經商。如今蜿蜒在皖南深山中的一條古道,便是當年徽商輝煌歷史的一種見證。
皖南山區之旅,石台是一個讓我印象非常頗深的旅遊勝地,有“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之盛譽。石台的山林風光不僅原始、而且無限。坐落在石台、祁門、東至三縣交界處的仙寓山上,至今保留着不少當年徽商外出經商的古道,其中櫸根關古徽道十分有名,古稱“徽饒通衢”。
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後來因為幾次移民潮,北方遷移至皖南徽州大量人口,導致人口眾多,山多地少,為了活下去,出外經商成為了一條出路。
櫸根關古徽道是徽州通往江西饒州的一條省際大道,就跟現代的“國道”一樣。自唐以來,徽道一直是中國南方商旅往來、文武張弛的咽喉要地。
這條古徽道是唐宋以來,一直比較繁華的商貿大道。徽商將其主營的木材、布匹、茶葉、文房四寶等販往南方的安慶、九江、漢口等地,再將沿江一帶的水產品、輕工品等運往徽州山區。既帶出了本土文化,又引進了外地特色,令徽州文化與歷史更為深厚、飽滿。
據説,300年前的“霧裏青”也是沿着這條古徽道輾轉江西、廣東內河流域抵達廣州,最後登上“哥德堡號”商船,運往瑞典,成為歐洲貴族享用的珍品。從此,徽商雄踞中國商界數百年,形成“無徽不成商”之説。
明清時期,徽商名氣甚大。徽州人以古徽道為平台,以茶葉、文房四寶等廣交天下。這條保留完整的古徽道,至今可見當年歇息、落腳的古亭。這些都是供路人遮風、避雨、小憩、歇宿的地方,如古稀亭、玉泉亭等。
古道遺址上還有一口神奇的古井,古井中的水長流不斷,始終清澈見底,曾是過去路人小憩、歇宿時所所飲用之水。此水純淨、甘甜。沿着這條古道,徽商的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鼎盛時期徽商曾經佔有全國總資產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贏得了“徽駱駝”的美稱。隨着徽商的發跡和經營,逐漸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內核,涵蓋哲、經、史、軍、醫、藝諸多領域的“徽文化”體系。徽學與藏學、敦煌齊名,成為我國著名的三大地方學。
這條始建於唐朝的古徽道,是迄今遺存最完整的路段,全長7.5公里,共有台階1.8萬步。但這條古道,不僅是一條商道,也是軍事、生態之道。
古道沿線和坐落的仙寓山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包括有古長城、古墓葬、古亭、石碑、石刻、石雕、古井、古戰場、寺、庵等古遺址。是石台仙寓山之旅,不可錯過的人文古蹟之一。
櫸根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徽道中的咽喉所在,因此這裏也成了古時兵家必爭之地。據《江南通志》、《池州府志》記載:“咸豐間,曾文正公(即曾國藩)相度形勢,建置石塹於此,以御粵匪”。全長14公里,用石塊砌成。石長城中的關隘,史稱“櫸根關”,此關隘高3.5米,全用青石板砌成。
這段“古長城”依舊保留完好,牆上青苔、野草雜生,既展現了歷史的滄桑感,也留下了未經後人修飾的真實感。我每次來到這裏,總覺得這裏是仙寓山“秘境”。在這清幽、寂靜的環境中,歷史的長河一直緩緩流淌,過了千百年,依然有跡可循。
據説,古徽道上還有一塊民國丙寅年孟冬月谷丘時碑,文曰“普祭孤魂之墓”。這是為了悼念戰爭年代死去的亡靈,也普祭行走在古徽道上因病死去的過路人,這反映了當地人的心地善良、仁慈寬厚。
古道沿途還保留着許多佛教文化遺址。明代以前,這裏就有仙寓庵、密巖庵、天上庵、紅亭寺、毛亭寺等多座古剎。在佛教五大教派中,這裏就集中了曹洞正宗、漕洞宗等佛教四宗。
因為這條古道,徽州歷史愈發深厚,徽州文化輸出也愈發強大。自明清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都在這裏留下深刻印記。金戈鐵馬、民族爭等也都在這這裏有所反映。 它不僅是一條興盛徽商的繁榮之路,也是文明進程的一種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