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紐約時報》連續刊登多篇文章炮轟“陽剛之氣”,稱傳統文化中堅忍和憤怒的“好男人”形象是“扭曲”的、“有毒”的,本質是一種“暴躁的脆弱”,認為“(美國)社會仍在廣泛貫徹傳統男子氣概的規範和限制”,主張“男人必須能夠放棄想要主宰的意志”。有的文章藉機對中國社會指手畫腳,稱反“娘炮”是中國政府企圖對社會施加控制,會扼殺社會活力。
“娘炮”這種現象在上個世紀後半葉從西方傳到日本,繼而傳到韓國,之後隨着“哈日”“韓流”傳至中國。其本質是西方殖民主義對所謂“陰柔”的東方的扭曲審美,是對玩偶化的東方人的刻意塑造,是一種殖民文化入侵。類似的文化殖民手段,西方侵略者曾經使用了幾百年。
“娘炮”“偽娘”等現象是殖民文化的一種延續,是西方一些人企圖給別的文化設定標準。文藝形象、社會風尚常常是一個時代精神面貌的折射,反映一個民族的內在氣質。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中國的青少年應該是健康、陽光、向上、奮勇拼搏的形象。但在金錢至上和追求物質享受的刺激下,部分媒體和娛樂圈宣揚“流量為王”“娛樂至死”,很容易對一些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有的男孩效仿服裝、行為和化妝等都偏“女性化”的所謂偶像明星,甚至以男性的女性化為美。部分青少年男性越來越趨向“陰柔”。表面上“娘炮”“偽娘”現象成為攫取金錢和利益的手段,但這會在相當程度上擾亂一部分青少年正常性別取向和文化價值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西方炒作所謂性別政治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2014年,西方曾以俄羅斯通過“反同性戀宣傳法”為由抵制索契冬奧會。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因此在多個場合回擊西方的批評,重申傳統性別觀念的正確性。他説,“如果有人認為女人和男人是一樣的,隨你便,但要有常識……我支持傳統,女人是女人、男人是男人、媽媽是媽媽、爸爸是爸爸”。如果一個男人“自稱是女人,並決定參加舉重或其他運動,那麼女子運動將完全不復存在”,西方兒童“被教導男孩可以變成女孩,反之亦然”,此觀念“處於危害人類罪的邊緣”。
西方社會所謂價值多元的背後是價值混亂,這些年來,他們以“自由”“多元”為理由搞的諸如使用“家長1”“家長2”替代“爸爸”“媽媽”稱謂;允許“男變女”“女變男”選手同場比賽等等,本質是一種荒唐扭曲行為,根本無關民主自由。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娘炮”“偽娘”現象,有可能導致部分年輕人對正常的婚戀產生逃避乃至畏懼心理,出現畸形的婚戀觀,影響人口生育。一旦“娘炮”“偽娘”成為社會崇尚的主流,就會吞噬掉一個民族的血性,加速改變人口結構,給國家前途蒙上陰影。
中國人在幾千年豐富的歷史實踐中早就發現和總結了人類社會得以維持和發展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等等。這是古人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經驗性認識,也是我們“日用而不自知”的社會基礎法則。當然,尊重傳統經驗和規律並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墨守成規、僵化停滯,在需要創新的時候,仍然需要大膽創新,但創新並非一味地標新立異,而是在深入研究,仔細論證,站在歷史長期發展規律的角度進行創新。
不管西方一些人士如何攪動性別議題,這都是他們內部的事,扯不上中國。他們不應該端着自己老邁昏聵的傲慢,繼續對別國指手畫腳。我們已經習慣平視他們,他們有些人卻仍不習慣平視我們。現在已經到了讓那些人逐漸習慣的時代了。(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