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青藏高原最美的底色

草原,青藏高原最美的底色

這是七月三十日拍攝的金銀灘草原(無人機照片)。 盛夏時節,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境內的金銀灘草原青山滴翠,碧野千里,宛如一幅壯美畫卷。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草原,青藏高原最美的底色

周元峯 攝

草原,青藏高原最美的底色

周元峯 攝

草原,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也是青海全省各族農牧民世代生活的家園和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

作為青海省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青海的草原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的原生態草原,具有防風固沙(土)、涵養水源的生態功能,並起到調節氣温、淨化空氣的作用。

青海的草原牧區佔全青海省國土面積的96%,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米以上,自然環境惡劣。全省現有天然草原4187萬公頃(6.28億畝),佔土地總面積的60.47%,佔全國草原面積的近10%。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藏高原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青海省積極致力於黑土灘等退化草地治理研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先行試驗示範,採取種植適宜當地生長的優質牧草、輪牧、休牧等措施。經過十多年治理,黑土灘植被顯著增長,建成人工草地4000公頃(6萬餘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40%提高到57.2%,探索了高寒退化草地形成機理,積累了治理經驗。

草原生態環境表現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轉”的態勢

近年來,青海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開展草原生態保護工作,先後啓動實施了退牧還草、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祁連山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退化草原人工種草修復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全面落實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

“十二五”以來,青海省累計完成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投資80億元,防治草原鼠蟲害397萬公頃(5943.22萬畝),治理黑土型退化草原54.7萬公頃(805.78萬畝)、沙化草原3.8萬公頃(56.67萬畝),建設休牧、輪牧圍欄341萬公頃(5121萬畝)。累計落實補獎及績效資金136.3775億元,對1634萬公頃(2.45億畝)退化草原實施禁牧補助,1527萬公頃(2.29億畝)草原實施草畜平衡獎勵。修訂完善了《青海省實施〈草原法〉辦法》,制定出台了《關於規範全省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開展了草長制試點。

通過一系列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和政策落實,全省草原保護建設工作不斷強化,取得了明顯成效,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維護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發揮了重要作用。

——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呈好轉趨勢,表現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轉”的態勢。2019年草原植被蓋度57.2%,比2015年提高3.62個百分點;畝均產草量195公斤,比2015年提高25公斤。草原植被蓋度保持穩定及趨於好轉的草原面積佔86.85%,牲畜超載率由2010年的35.79%下降到3.74%,總體實現草畜平衡。草原鼠害面積從最高時的953.4萬公頃(1.43億畝)下降到2019年的57.6萬公頃(8640萬畝),下降了39.6%。

——水源涵養能力提高,三江源地區水源涵養量超過211億立方米,年均出水量增加59.67億立方米,三江源頭千湖奇觀再現。受青海全省草原生態環境好轉和青海湖流域降水偏多影響,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水位2019年上漲0.56米,至此已連續15年上漲,水位恢復至上世紀60年代初水平。

——生態修復區生物多樣性逐步得到恢復,治理3年後的重度退化草地植物物種數由治理前的6種提高到15種以上。藏羚羊、藏野驢、岩羊、野犛牛等野生動物種羣明顯增多,棲息活動範圍呈擴大趨勢,野生動植物、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牧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青海省牧區六州2010年牧民人均收入4200元,2019年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56元,年均增長11.9%。全省牧區11.3萬户享受遊牧民定居政策,53萬多牧民定居在縣城、集鎮(鄉),形成173個定居社區,近6萬多户牧民在遊牧活動中使用上了草原新帳篷。

提升草原精細化管理水平

草原是高寒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覆蓋面積最大、數量最多、更新速度最快的再生性自然資源,是維繫高寒生態系統平衡最重要的生態子系統,更是廣大牧民羣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依靠草原放牧為生的牧民德格吉一家世代居住在草原。“草原就是我的家,它給我們提供了居住的場所,養育了我們賴以為生的牛羊,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草原,我要保護好草場的一草一木,絕不為了眼前利益破壞草原。”德格吉説。

據悉,青海省草地生態保護始於1955年。上世紀80年代,青海牧區開始實行草原承包責任制,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牧民羣眾保護草原、經營牲畜的積極性,草地畜牧業有了明顯發展。近年來,青海省進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和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組織相關單位開展引種、馴化和科技攻關等試驗研究工作,開展優質草種培育繁育,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加快草種選育推廣科技工作。強化執法監督,依法打擊亂墾、亂採、亂佔草原等違法活動,強化草原保護的管理和監督措施。定期開展草原資源調查,瞭解草原資源動態變化,全面掌握草原資源家底,推進草原數字化建設,提升草原精細化管理水平。

如今,青海省通過多年的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各項工程實施,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成效顯著,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多年生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草原載畜壓力指數明顯降低,草原生態保護成效顯著。草原生態環境的好轉為草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子孫後代留下碧水藍天綠草原。

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機制

草原保護和建設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築牢國家生態屏障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青海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將堅持工程措施與自然修復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治理相結合,繼續實施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二期、祁連山生態保護建設綜合治理及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治理工程,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機制。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系統,提高草原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實現草原休養生息和永續利用。圍繞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連山流域等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依據不同地區草原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採取不同治理措施,推進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功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全面建立起權屬明晰、保護有序、評價科學、利用合理、監管到位的草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草原資源分級行使所有權制度、探索全民所有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草原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草原動態監測預警制度、草原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草原生態價值評估制度;建立健全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自然公園體制;建立草原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成效評價制度。

青海省林草局草原處處長蔡佩雲表示,當前,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大幕已經拉開,希望全社會更加關注草原生態保護,為加強草原保護建設夯實羣眾基礎。同時,大力挖掘傳承和弘揚優秀的草原生態文化,激發農牧民羣眾自覺保護草原的內生動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9 字。

轉載請註明: 草原,青藏高原最美的底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