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九拜,嗩吶鑼鼓鞭炮齊鳴,浩浩蕩蕩十萬餘人,面對幾千年不變的“祭拜大典”,年輕人整體趨向於“網絡祭清明”、“簡約祭祀”等個性化的祭拜方式。浙江省委黨校文化學曹教授感言,在傳統與現代,感性與理性之間,人們逐漸開始渴望關注祭清明的本質,而不再跟風追求一個形式。
祭祀不是惡搞取樂 更不應流於形式
古語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然而,如今各種祭奠活動,卻漸漸的變了“味”,悖離了“清清明明”過清明的宗旨。
記者在市面上的一些冥品店調查發現,“麻將”、“傭人”、“電飯煲”、“保健品”等被擺放在冥品店的醒目位置。“中國傳統講究的是‘厚養’,像‘紙保鏢’、‘支票’等‘厚祭’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當代社會的浮躁、炫富心理,跟‘燒錢’沒什麼區別。”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陳主任直言,這與傳統觀念提倡的“厚養薄葬”格格不入,更違背了中國傳統文化。
除了冥品“升級”,墓地價格也開始飛漲。記者從網上多個陵園管理處瞭解到,當前墓地起價基本都在3萬-8萬,而貴的則各不相同。
“墓修得越大,子孫就會越富。老百姓重視厚葬,關鍵還是面子問題在作祟。”陳主任説道,清明祭祀不是“惡搞取樂”,也不是流於形式。“精神上的慰藉對於很多居住在城市中的老人來説,同樣重要。而這樣的“厚養”,恐怕遠遠要比“厚葬”來得更有現實意義。”
延承美德是最温情的“祭祀品”
近年來,“網上祭掃”這種能克服傳統墓地祭掃空間限制的新形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百姓所接受。湖南大學計算機系的楊同學告訴記者,他做了一個統計,學校60%—70%的同學,即使是在疫情之前得清明假期都沒有回家。“有的同學家離學校很遠,來回一趟路費就要花去不少,網絡祭拜則相對更便捷。‘點’一柱香,‘獻’一株鮮花,將祝福于思念通過文字記錄保存下來,雖然是虛擬的網絡,但是祭拜之情也能表達得淋漓盡。
周先生祖籍煙台,如今遷往廣東居住。他認為,清明節,舉家團聚、祭祖掃墓這種傳統不能遺棄,但應該選擇更加環保、文明的方式去掃墓。“今年因為疫情原因也無法回家,就選擇了大家在朋友圈轉發推薦的‘思念堂’網上祭祀平台。確實很方便,免費建造的紀念堂,既可以上傳我父親的遺照,也可以永久保存他的生平遺蹟。還可以分享給家裏的親戚孩子們,大家一起祭奠”
當今的清明節仍是多種習俗的複合,春遊、植樹、愛護自然等各種新民俗就有機會成為清明節的新民俗。而網絡祭拜的興起,給人以時間、空間的可能性,倡導“綠色”清明更是對大操大辦、攀比炫富的心理的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