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被大一統盛世王朝所吸引,忽略了某些短命朝代,史書中,也一般把這些小王朝當做反面教材,甚至不列入正朔。事實上,就像人體的器官,沒有一個是多餘的,這些短明朝的存在,也有其歷史必然性,甚至其存在的價值,要遠遠大於人們的想象。
歷史上就有這麼三個王朝,加起來不到七十年,存在度極低。不過,你要是把他們放進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時間軸線上觀察,才發現,它們發出的光芒一點不比長壽王朝闇弱。也只有放在歷史長河裏縱向比較,才能發現,它們居然是遙相呼應的一體,共同作用,形成歷史發展的三個拐點!
這三個王朝是:二世而亡的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歷時十四年;一世而終的新朝(公元9年—23年),歷時十四年;二世而滅的隋朝(公元581年—619年),歷時三十八年。三個王朝合計五位皇帝,六十六年,其中新朝及其皇帝王莽,還不被列入正朔王朝。
為什麼把這三個小王朝放在一起比較?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呢?
我們先將三個小王朝,及前後朝代排序:周朝—秦朝—西漢—新朝—東漢及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將東漢與魏晉南北朝視作一體,理由後面會陳述。
三個王朝是四大選舉制度的歷史拐點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主要有四類,分別是周朝的世卿世祿制、西漢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唐朝的科舉制。東漢的薦舉制,是從察舉制向九品中正制過渡階段,可以忽略不討論。
我們發現,三個小王朝,居然正好是四大選舉制度的分界點或過渡階段,如此巧合必有玄機!
官員是古代社會的統治階層,什麼樣的選舉制度,決定了統治階層的特定人羣,是一個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塑形。
1. 四種選舉制度的差異
①世卿世祿制
世卿世祿制可以簡稱為“世襲制”,即父子相傳。卿,是指卿大夫職位;祿,是指對應的待遇。按照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規定,人羣被分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幾個階層,從“士”以上都叫貴族,貴族的官職和待遇是世襲的。
②察舉制
察,就是考察、考核;舉,就是舉薦、推薦。察舉制,就是由地方官員推舉,經中央試用考核後,再任命官職的一種選拔制度。
③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它由中正官,對官員和備選人員,按“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和“行狀”(即個人品行和才能),進行綜合評定排序,分九等。官員的任免和升遷,就以評定的等級為依據。
④科舉制
科舉制是一種通過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公開錄取的官員選拔制度。科,是指考試類別,分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種。
2. 選拔制度的變革就是政治制度的革命
①察舉製革掉了貴族階級的命
很顯然,察舉制是世卿世祿制的一次巨大進步,它脱離了階級特性,所有的平民都有資格被察舉,從而廢除了貴族的特權。
②九品中正製革掉了寒門士族的命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以個人才能和品行考核為主,以家庭背景為輔。但事實上恰恰相反,“家世”成了最主要的指標,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狀況,形成貌似公平的不公平,從此寒門士族只能依附於豪門士族。
③科舉制革掉了門閥士族的命
門閥士族就是豪門士族集團的升級版,他們不光壟斷了選舉權,還形成強大的政治集團,甚至掌控軍權,對皇權形成威脅。
由選舉制度決定,以秦朝、新朝和隋朝為分界點,形成四大左右皇權的政治力量。
1. 四大政治勢力
①宗族勢力
宗族勢力,是指由王室或皇室家族血親勢力,構成的政治集團。西周是也稱公室勢力。
②士族勢力
西漢之後的士族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士族概念不同,這裏僅指以讀書做官為目的的儒生集團。
③門閥勢力
在門閥集團之前,有一個概念叫“豪門士族”,所謂豪門士族就是職業讀書做官的世家大族,比如孔家。豪門士族集團世代為官,形成強大的政治勢力,豪門士族集團之間相互聯姻,構成政治集團,強大到足以影響上層建築,由此形成門閥集團。
④庶族勢力
這裏的“庶族”也與春秋戰國的概念不同,僅指沒有政治特權的寒門士族家庭,與之對應的就是豪門士族集團和門閥集團。
2. 三次政治戰爭亡了三個朝代
四股政治力量的更替,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我們對所有歷史事件的解讀,都離不開政治勢力這個大背景。很顯然,政治勢力的更替沒有仁慈,三個王朝的短命,就是政治力量角逐的犧牲品。
①秦朝:士族集團代替宗室勢力
在秦統一六國前的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就是對宗族勢力的切割術。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變法,它的核心成果就是,徹底摧毀了宗法制決定的社會層階式結構,從而以編户齊民的模式,形成皇(王)權獨尊的獨裁統治。
但是,任何一股政治勢力退出歷史舞台絕非易事,死灰復燃幾乎是常態。秦統一六國後的形勢更復雜,皇權除了贏氏貴族外,還要面對六國王室後裔。
秦始皇統一後實行郡縣制,就是對宗族勢力的否定和壓制。胡亥殺戮贏氏貴族,不能僅僅看作是個人的品行問題,而是對宗族勢力抬頭的強力打壓。
秦朝在打壓宗室勢力的同時,始終沒有認清一個問題:誰是皇權的擁躉。秦始皇錯誤地認為,商鞅之法就是護法金剛。事實證明,法律體系下的吏治結構很脆弱。
秦朝真的是亡於嚴刑峻法嗎?史料表明這個説法站不住腳,秦法並不像史書説的那樣殘酷,甚至還很人道。陳勝吳廣也絕不是農民,他們的身份其實是士族。
真相是,秦朝亡於宗室勢力和士族勢力的聯合打擊,亡於皇權支撐勢力的缺失;劉邦的勝利,是士族階級與宗室勢力,在“利益二次分配”中笑到了最後!
這裏的宗室是泛概念的宗室,統指七國貴族後裔,包括項羽在內。士族階級包括韓信、蕭何、陳平、陳勝、吳廣、張耳等人,也包括劉邦。很多人認為劉邦是農民,錯了,劉邦是士族小地主階級。
所以,秦朝是被宗室貴族和士族階級聯合消滅的,最後以劉邦為首的士族階級,又打敗了項羽為首的貴族階級。
從此,中國進入一個士族階級統治時期。
②新朝:士族集團豪門化裂變
西漢的士族階級有一個概念上的演化,最早是指讀書人的泛稱,後來演變為儒家仕子的專有名詞。
歷史上一直説王莽篡漢,其實這個充滿道德否定的概念,掩蓋了我們對歷史真相的探索。準確的説法是,儒家士族精英階層與外戚勢力的融合,選中了王莽作為利益代言人,把王莽推上了皇位。
儒家士族精英階層的形成,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必然結果,也是儒家士族階級豪門化的過渡期。
自從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顯學,以及漢帝國選擇了儒家思想獨大,它帶來兩個結果,一是百家廢黜,二是儒家士族內部裂化,並催生了豪門士族集團的誕生。
新朝的精英儒生政治,損害了豪門化的士族集團利益。改革的失敗所導致的社會動盪,又進一步推進了豪門士族集團的迅速成長,以及他們與皇權之間的矛盾。
新朝末年的豪門士族集團,包括劉秀等宗族後裔(宗族與士族集團的融合)、隗囂、公孫述、竇融等一大批地方士族武裝割據勢力。劉秀的成功,在於他看到了豪門士族集團的強大,構建了以豪門士族集團與皇權共治天下的政治模式,從而獲得了這個政治勢力的擁護。
王莽的錯誤在於,他跟秦始皇一樣,沒有找到皇權的擁護勢力,錯把儒生精英份子當做政治勢力基礎,反而忽視了從士族集團進化分裂出來的士族豪門集團。
這就是新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限於篇幅,不敍述士族豪門集團向門閥集團的演化。
③隋朝:庶族集團頂替門閥集團
門閥集團最大的特點就是政治壟斷,就像商業領域的托拉斯。因而門閥集團可以制定政治規則,乃至廢立皇帝,甚至改朝換代。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就是一段門閥士族玩弄皇權的歷史。司馬氏代曹魏、劉宋代晉、北周代西魏、隋代北周等等,無一不是門閥士族集團“圓桌會議”的結果。
為何會不斷出現朝代更迭?理由很簡單,屁股決定腦袋,每一位上台的皇帝,都不願意做門閥集團的傀儡,都想幹掉門閥集團,從而一勞永逸地解除隱患,矛盾由此開始。
隋文帝楊堅是關隴門閥集團成員之一,正是在關隴集團的“圓桌會議”上,楊堅龍袍加身。同樣,楊堅上台後,就立刻成了關隴集團的對立面。
隋煬帝楊廣正是秉承楊堅遺志,接過父親的槍,對關隴集團開火。楊廣編織的火力網很猛,遷都、征伐、修運河、建漕運、行科舉等等,看不懂歷史的人,誤以為這些事沒有關聯,其實不是,它們都是圍繞與關隴集團割裂這個目標進行的。
比如遷都,其目的就是政治中心東移,擺脱關隴集團的大本營。又比如科舉制度,前面説過其本質就是革門閥集團的命。
九品中正制發展到最後,已經完全忽略了“行狀”,只看“家世”,從而變成了門閥集團的保護傘,演變成了“類世卿世祿”。
所謂的隋煬帝眾叛親離,説白了就是他與門閥集團撕破了臉!包括李淵家族、宇文家族、高氏家族等關隴集團成員,都選擇了拋棄楊廣。
同樣,隋煬帝在與門閥集團開火前,依然沒有找到皇權的擁躉,也是在擁護勢力缺位的情況下,力不能敵。
這就是隋朝滅亡的根源。
如何看待嬴政、王莽、楊廣的千年罵名由上可知,嬴政、王莽和楊廣,都是與政治勢力鬥爭的失敗者,只是失敗的方式略有不同而已。那麼,我們怎麼看待嬴政、王莽和楊廣的千古罵名呢?
首先,這三位皇帝的政治理想應該值得肯定,他們所做出的努力,也應該得到正面評價。
秦始皇的理想藍圖,是把社會建成一部精密的機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零部件,零部件的運行規則,由法律決定。在這個社會里,只有一個特權人物——皇帝。
所以,他架構的是一個冰冷的吏治社會,所有官員都是法律的看門狗,所有國民都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很顯然,這是對宗法制全面否定後,當時的治國理念進入沙漠化狀態,不光是他個人的責任。
同樣,王莽也是一個理想遠大的政治家,他一直致力於公有化改革,試圖消滅特權階級,恢復西周初年,乃至原始的大公社會。這種烏托邦理想,其實是那個時期社會矛盾的集體反思成果,是一羣儒家精英分子的“智慧集中”。
所以,我們必須對王莽這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楊廣的改革更無可厚非,門閥集團確實已經發展到了嚴重阻礙社會進步的程度。只是楊廣採取了不恰當的措施,不顧現實環境的約束,企圖以激進的方式一舉達成目標。豈不知,門閥集團的實力,是四百年曆史的沉澱,冰凍三尺,一日陽光的威力是遠遠不夠的。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他方法不當的失敗,就把他打入另冊。
其次,我們不能以古人的立場看待歷史,人云亦云。
社會是發展的,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看待同一個歷史事件,應該有不同的視角,我們讀到的歷史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我們審視的角度,要學會隨着時代變化而變。
比如,貶低秦始皇,明顯是士族階級的立場,今天我們還有士族階級嗎?我們還有多少與士族階級等同的歷史價值觀?
再比如王莽不被正朔承認,是因為劉秀出於驗證自己政權的合法性需要,只能將新朝這段歷史抹去。請問,我們今天還身在東漢嗎?為何陷進去拔不出來呢?
同樣楊廣被污損,是因為門閥集團依然在李唐生存了很久,李唐家族本也是門閥士族集團成員。所以,他們必須妖化楊廣。我們還有必要與李唐保持高度一致嗎?
客觀地看,這三位都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值得後人尊敬。我們也不否認他們的失敗,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損失,甚至災難。
三個短命王朝,就是中國歷史的三個拐點,將它們連成一體,就是一部中國士族階級的奮鬥史。秦朝開啓了士族階級進仕的法門;新朝催生了士族階級的裂化,並孕育了豪門士族集團;隋朝則奠定了庶族階級長久不衰的歷史地位。
秤砣雖小壓千斤,三個短命王朝跟漢唐一樣,足以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