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崖居,華北地區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被稱為“千古之謎”。作為珍貴的人類古文明遺產,對古崖居的保護從未停止。從1997年第一次危巖體加固到今年,歷經了6次不同規模的加固修繕。
由於年代久遠、石質鬆軟、巖體穩定性差,近年來古崖居遺址風化明顯、病害加劇。2017年起,歷經三年多的勘查、室內實驗、方案完善,今年5月,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對古崖居啓動全面加固保護,古崖居首次穿上5500平方米“防護衣”,並在十多個重點位置安裝監測設備,實時監測遺址情況,讓保護走在險情前面,預計加固工程將在本月底基本完成。
工人為古崖居山體安裝防護網 延慶區文物管理所供圖
設計巧妙文物價值高
古崖居遺址在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於1990年被定級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定為國家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對外開放的文物名勝遊覽區。
整個古崖居遺址依山鑿建,沿溝谷中行走,可見三面崖壁上較集中分佈着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洞羣。遺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目前保存下來的有大小不同石室137座,這些石室一般高1.5米至1.8米左右,呈長方形或正方形,户型以一明兩暗的三套間居多,面積在3到20餘平方米,也有上下兩層貫通或多層貫通的,類似如今的複式樓。
石室洞口毗鄰,錯落有序,呈樓層狀分佈,層與層有石磴、石梯相連。石室內門窗、炕灶、壁櫥、煙道、水道、馬槽等設施佈局合理,功用齊全。石室地面、屋頂、牆壁平直整齊,線條清晰,稜角分明,極具建築美學,整個遺址規模宏大,設計巧妙,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據分析,當時的居住者應該是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少數民族,但對於他們的準確信息至今還沒有定論,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之謎”。
23年來6次加固修護
對於古崖居遺址的保護工作自1997年第一次危巖體加固到今年的遺址保護,前後已經持續了23年時間,歷經6次不同規模的加固修繕。
1997年 古崖居景區管理處首次對崖居遺址進行修繕,加固牆體並對石室天窗等部位進行封堵,防止雨雪進入石室後對內部造成損壞。
2005年 延慶區文物部門對遺址部分位置進行了整體錨杆結構加固。這些最初對古崖居的遺址保護主要圍繞物理防護。
2007年 對古崖居後山景區的強風化巖體進行了首次化學保護。在危巖體化學保護工程正式開展之前的2003年,文物部門在古崖居遺址的平台區選擇了5處點位,在圈定範圍內進行不同類型的加固劑噴塗實驗,經過觀察,三年時間的風吹日曬和雨雪凍融作用後,實驗區內石質並未出現新的病害,風化速度和程度都得到明顯控制,在外觀上也並未造成影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1年 2013年 古崖居前山景區遺址的部分山體前後出現風化嚴重、洞頂裂縫加大等險情,文物管理部門分別採取了山體岩石加固、山體表面加固劑噴塗等加固方式。
2017年 古崖居遺址危巖體、岩石風化、洞窟頂板下沉三大病害進一步加劇,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對其啓動全面保護,這是第六次對遺址進行修繕保護。
危巖體 岩石風化 洞窟頂板下沉
沿延慶城區一路向西,直奔張山營鎮東門營村北峽谷,記者來到了古崖居遺址。正值秋初,崖壁兩側的山體上,樹木葱蘢。高高的崖壁上,星羅棋佈着大大小小的石室。沿着崖壁,施工方搭起了幾十米高的腳手架,工人們正全副武裝,在一側被裂縫分開的塊石上安裝防護網。
古崖居遺址宏偉神秘,歲月在它身上留下蒼桑痕跡。崖壁所在陡峭山坡上,能看到一些大面積被裂縫分開的塊石,有的規模很大,有的只是陡坡上的一塊孤石,形成“危巖體”。近看,有些岩石表面呈現沙礫狀,大風一吹簌簌掉落,風化嚴重。進入不同規模的石室,與神秘古老的氣息同樣拂面而來的,還有石室的極度老舊,尤其是頂層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沉,讓石室的本來面目逐漸模糊。
“危巖體、岩石風化、洞窟頂板下沉,是古崖居現在的三大病害,主要原因是古崖居年代太過久遠,所以石質鬆軟、巖體穩定性差、風化作用明顯。”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於海寬説,雖然自1984年發現以來,文物部門已對其實施過多次加固措施,但病害程度依然不斷加劇。
三大病害分類施策
近年來,文物部門對古崖居遺址的保護也是慎之又慎。從2017年年初起,延慶區文物部門對其進行勘察和室內實驗,在對地質病害類型及成因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加固方案設計,並一次次進行方案補充、修改和完善,於今年5月得以正式實施。
此次加固工程本着保證安全、修舊如舊的原則,主要圍繞三大病害進行。根據前期勘查,文物部門發現山體兩側共存在5處危巖體,這些危巖體是陡峭山坡上、被裂縫分開的塊石,危巖體受到振動或暴雨影響,可能從陡峭的山坡上墜落,存在安全隱患。針對這5處危巖體,共安裝5500餘平方米防護網。“如此大面積地安裝防護網屬於首次,這些防護網為SNS柔性防護系統,從歐洲引進,使用壽命不低於50年,類似於給山體穿上了‘防護衣’。它的優點在於,能與山體緊密接觸的同時,還給綠色植物足夠的開放空間,供其良好生長。伴隨植被生長,防護網將大面積掩映於樹木之中,減少對參觀者的視覺衝擊。”於海寬説。
除了危巖體,在崖居下方,還存在着3處地形較緩的不穩定邊坡。在這些邊坡旁,工人們支起了擋土牆,避免落石和山體滑移危險。而對於存在開裂、沉陷情況的石室,則採取洞頂鋼架支撐和裂隙注漿的方法,對部分石室巖體噴塗加固劑,減緩雨水、風化侵害。
“洞頂鋼架支撐,類似於給人骨折的地方打鋼板固定,讓其不再進一步移位;裂隙注漿,類似於黏合劑,將屋頂的開裂部分黏合起來,讓裂隙不再擴大。”現場施工方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加固工程還在古崖居遺址的十多個危巖體和重點點位增設了監測設備,一種是監測坡體位移,一旦發現坡體移動,及時採取干預措施;另一種是氣象環境監測,包括雨量、雨水酸鹼度、日照時長、巖體温濕度等要素,為進一步研究崖居遺址的保護提供數據支持。
據介紹,由於景區在維修期間正常開放,工人們清早5點至9點、下午4點至6點30分工作,避免對遊人參觀產生影響。同時,在進山路上搭建了200多米的防護步道,開放時間遊人在步道中穿行,既規範了遊人的參觀行走路徑,又避免高空墜物造成的危害,閉園清場以後工人們再進場作業。
保護還在繼續
將建“數字檔案”
據統計,延慶區域內現存已知洞穴類遺址共有7處,除古崖居遺址外還有狐狽溝洞穴遺址、富餘洞遺址、爛角朝陽洞遺址、爛角焦家洞遺址、佛峪口七孔洞遺址以及姚家營洞穴遺址。
近年來,延慶區文物部門在對洞穴遺址的保護方面,一直都在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如定期開展三維掃描、建設文物“數字檔案”等,使大眾參觀、瞭解文物古蹟的方式更加便捷、多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為踩踏對遺址造成的影響。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