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席波
來廈門而沒去鼓浪嶼,那等於白來,因為鼓浪嶼對於廈門來説,就是廈門皇冠上的明珠。
對於鼓浪嶼,最初對它的瞭解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叫《鼓浪嶼之波》。“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很美很美的一首歌。
説到鼓浪嶼,還要提到一個人。
你還記得朦朧詩代表詩人舒婷嗎?即使你不知道舒婷,也大概讀過她的詩作《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就是從小隨母親在廈門外婆家長大的。
也正是因為受這首歌以及舒婷的影響,我曾在上世紀90年代兩次來過鼓浪嶼。將近20年之後,又一次來廈門,還是衝着鼓浪嶼而來。時間可以變,不變的是情懷。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名“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
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五大城區等榮譽。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所以説,鼓浪嶼名氣是越來越大,已經是炙手可熱的旅遊景點,是福建旅遊打卡勝地。
此次遊鼓浪嶼,我是早上7:10坐第一班渡輪,從三丘田碼頭,經過20分鐘之後上島的。
下船後,隨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漫無目的地閒逛。
鼓浪嶼被譽為世界建築博物館。
在鼓浪嶼西南側隨處可見的那些美國領事館舊址、日本領事館舊址、匯豐銀行公館舊址、天主堂、三一堂、安獻堂、八卦樓、西林·瞰青別墅、亦足山莊、菽莊花園等10建築,形式多樣,各領風騷,不一而足。這些建築濃縮了鼓浪嶼近現代的發展史,是研究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物資料。
這些形式多樣的古建築,都標註着建造時間,基本都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但是,由於每一棟建築都獨具特色,絕無雷同,如果不是有專門研究,很難判斷屬於哪個國家和地區的風格。
鼓浪嶼地勢起伏很大,所以建築大都因形就勢,街巷也是蜿蜒曲折,比較狹窄逼仄。
在幾乎每一條街巷裏,都會遇到遊客,當然,年輕人居多。她們或者擺拍,或者自拍,那些古建築的標誌牌往往就是她們拍照的背景板。
我拐來拐去,向着日光巖的方向,大概穿過了十幾條街巷,來到日光巖腳下。
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裏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
俗話説“不登日光巖,不算到廈門”。日光巖是鼓浪嶼的最高峯,登臨此峯,可以俯瞰鼓浪嶼及其周邊美景。
日光巖不是很高,面積也不大,但是古蹟眾多,特別是山崖上有許多摩崖石刻,值得仔細觀賞。
最著名的石刻,當屬日光巖山門處,能看到的一塊高40多米的巨巖,它凌空而立。在那巨巖峭壁上,有1915年許世英題刻的“天風海濤”四字橫書;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右側為“鼓浪洞天”,系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江蘇丹陽人丁一中所書,這是日光巖最早的題刻。左側為“鷺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間福建長樂人林鋮所寫。兩者靠近,字跡相當,林鋮署名特別大,遊人常誤為二者皆是林鋮所題,其實後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可以説是對日光巖的風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給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日光巖後面下來,就到了龍頭山寨遺址。
這是鄭成功在山上操練水兵時遺留下來的寨門。寨門依舊是當年鄭成功在此屯兵的模樣,寨門和兩側翼牆皆以花崗岩條石壘成,石上斑駁着歲月滄桑,門口狹窄,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站在這裏,我彷彿看到扎着頭巾的士兵,揮拳舞刀,齊聲吶喊,練就抗擊敵人的本領。
山寨之下,便是日光巖寺。寺廟有400多年的歷史。
日光巖寺原是一塊巨巖覆蓋的山洞,稱"一片瓦",因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峯冉冉升起,該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因而得名,後來依石重建,又改名為"蓮花庵"。
日光巖雖然海拔不高,但曲徑通幽,一路上草木茂盛,山石峭立,樹木和山石完美結合,相依相伴。越往山頂上面走,路就越來越窄,到後面甚至是隻能通過一個人。
從山門轉出,走到菽莊花園,隨後信步來到海灘。此處能將日光巖全景納入視野,又能欣賞碧波盪漾海天一色的奇觀。
看看時間臨近中午,我便又隨着摩肩接踵的遊客,轉街走巷,回到輪渡碼頭,乘船告別鼓浪嶼。
看網上很多評論説,鼓浪嶼是來一次以後再也不想來的地方。我只能説,那是因為他對鼓浪嶼瞭解得太少,太沒有自己的主見。
我的第三次鼓浪嶼之行,雖然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每一次來,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都會從中尋覓到鼓浪嶼與眾不同的魅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