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文博工作者眼中,保護好古樹和保護文物同等重要。四年前,石刻館兩棵600歲的銀杏樹,出現長勢衰弱跡象,他們邀請專家會診,並對古樹實施科學復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的精心養護,兩棵古樹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古樹僅靠日常養護 難以維持良好長勢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海淀區白石橋東側的長河北岸,其前身為真覺寺,始建於明成祖永樂(1403—1424)年間,寺內的金剛寶座塔,系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古塔南側矗立着兩棵銀杏樹,樹齡約600年,均為北京市一級古樹,是石刻館的“活文物”。
這兩株古樹偉岸探天、冠大蔭濃、枝繁葉茂,描繪着石刻館的四季變遷。古樹銘牌顯示,其樹高均超過10米,平均冠幅接近20米。遊人可在樹下長凳小憩,體味龐大“傘蔭”營造的絲絲涼意。但就在四年前,這兩株古樹的長勢卻並不理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館長石奕女士回憶,早在四年前,他們注意到兩棵古樹的葉子6月就開始變黃,葉色暗淡焦枯,而且葉量稀少。他們將這一情況向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彙報,並與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義務植樹處取得聯繫,針對古樹的保護工作隨之展開。
本着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從2018年至今,石刻館多次組織召開“古樹保護專家論證會”,叢日晨、趙曉燕、高飛等古樹保護專家參與指導。專家判斷,由於兩株銀杏樹的樹齡已高,加之人類活動干預,營養缺失比較嚴重,出現了長勢衰弱態勢。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為確保古樹安全,兩株古樹上多有鋼絲繩牽拉保護,西株還有兩根鋼管支護。在古樹管理上,石刻館做到了“四有”——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保護機構、有保護檔案資料。日常養護方面,每年春季澆返青水,秋末冬初澆越冬水。但要讓古樹恢復長勢,僅靠日常養護遠遠不夠。
為恢復古樹長勢 摘掉千斤銀杏果
按照專家建議,要恢復樹勢須採取復壯措施,解決古樹“氣、水、肥”的問題。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古樹周圍打有7口復壯井,通過復壯井可對古樹的根毛澆水、施肥。為加強樹根透氣性,古樹周圍設置有20個通氣管,同時運用了“爆氣鬆土”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石刻館注重科技養護,今年1月,引進了“古樹土壤監測設備”,通過地質勘查手段探明古樹生長區域的土壤情況,實時監測土壤温濕度、肥力、pH值等數據變化。根據實時數據來為古樹科學補水、補養,加以預防性保護。
補足營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吸收。專家發現,兩棵銀杏樹的果實非常多,為避免果實爭養,要進行“疏果”。2019年8月,10多名工人藉助腳手架、升降機攀升,去除古樹上的幼果,通過三天的人工疏果,為每棵古樹摘果約500斤,佔一棵樹果實總量的4/5。
從地下到地上,復壯效果立竿見影。石刻館工作人員日常巡查發現,2020年,古樹葉稀的問題得以改善,葉量變得茂密,甚至萌生出新枝。樹葉變黃的時間恢復到10月下旬,樹葉的顏色也不再焦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的最佳賞葉期,滿樹金黃掩映着金剛寶座塔,讓石刻館成為京城的網紅打卡地。
近日,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組織召開2022年“兩株古銀杏樹保護項目”專家論證會。專家們一致認為,近三年的復壯措施效果明顯,兩株古銀杏樹長勢恢復良好。但兩株古銀杏樹樹幹存在不同程度腐朽,樹體安全仍存在隱患,專家建議強化加固措施,確保古樹安全。
對話
兩株古樹年齡或存在較大差距
就石刻館的兩株銀杏古樹,北青報記者對話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生態學和森林培育學博士生導師、教授羅菊春。
北青報:為促進古樹營養吸收,石刻館在古樹周圍修築了復壯井和通氣管,請問銀杏古樹的樹根體量能有多大?
羅菊春:一般情況下,銀杏古樹樹根的幅度與樹冠相當,甚至比樹冠還要寬闊,而根深則要視土壤環境而定。保護好古樹,樹根是關鍵,根毛吸收水分和營養,因此設立復壯井很有必要。需要注意的是,土壤環境太濕潤容易腐根,安裝通氣管、爆氣鬆土等措施就不可或缺。今年雨水多,大樹所處土壤環境的排水透氣性就尤為重要。
北青報:除了補足營養,疏果對古樹的長勢能有多大促進作用?
羅菊春:就古樹而言,果實消耗養分最多,影響其他枝葉的長勢,因此疏果有益於古樹生長。除此之外,還要適當疏枝,將枯死的枝條鋸掉,避免營養浪費。
北青報:古樹銘牌顯示,兩株銀杏樹的樹齡約600年,東株胸/地圍380釐米,西株胸/地圍達到580釐米,這一數據為何能相差2米?
羅菊春:兩株銀杏樹,胸/地圍相差2米,二者的樹齡很可能存在一定差距。相比之下,東側古銀杏樹胸/地圍小,不排除歷史上遭遇過病蟲害或雷擊,而後又重新栽種。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現象,有待林學專家和歷史學家做進一步研究。
本組文並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