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文|重上武夷山之二—這裏的庵很寧靜

大散文|重上武夷山之二—這裏的庵很寧靜

大散文|重上武夷山之二——這裏的庵很寧靜

作者 王樹軍

推薦閲讀 風過林梢

6月12-15日,我參加了國家林草局武夷山舉辦中法國家公園治理體系對話活動,了卻了自己心中早就想再去武夷山看看的心願。上一次是2005年7月份,我去過武夷山。這次重遊,能否找回第一次的某些記憶嗎?武夷山是否也舊貌變新顏了呢?三天多的時間,行走武夷山,我再次感受到了武夷山人的純樸,感受到了武夷山的寧靜,感受到了武夷山的絕美,感受到了與上次去武夷山的與眾不同。

二、這裏的庵很寧靜

庵,一般是指尼姑修行的地方。名山大川一般有寺就有庵,武夷山就不但有寺廟,也有庵,大概是取陰陽平衡之理吧。我們三人本來是去武夷山博物館的,但沒想到順着九曲溪西岸走到了止止庵。

止止庵的位置太好了,只能從九曲溪西岸北頭才能到達,而從南頭卻走不通,這裏環境清幽清靜,風景和風水都極佳,它背靠大王峯,左右兩面有山。止止庵的大門朝東朝向九曲溪,大門是純石頭雕刻而成,上面有三重飛檐,很是氣派,很是壯觀。大門北側的牆上有四大字,“道法自然”,白底黑字,很有道家風範。大門南側種植幾桿挺拔的修竹,更顯清靜無為之義。

大散文|重上武夷山之二—這裏的庵很寧靜

大門的正上方有三個硃紅大字,“止止庵”,止止,藴含“止其所止,止觀止念”之義,是佛教修行“四大皆空”的一種境地和境界。大門兩側一付對聯非常醒目,上聯寫,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當止則止。下聯配,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可道應行便行。查了一下資料才知,中國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夷山被列為第十六洞天,所以上聯寫到此十六洞天。對聯的主要思想是當止則止和應行便行。人生的行止各有其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既要有當行則行、應行便行的志向和勇氣,也要有知足常樂,知止常止,當止則止的境界,方能以“止”為始,以“得”為終。

大散文|重上武夷山之二—這裏的庵很寧靜

大門上有兩個門神,左邊的一位是秦瓊,雙手持銅書簡。右邊的一位是尉遲恭,左手持打將神鞭,右手持偃月寶刀。兩人都金盔金甲,背插四杆護背旗,一派武將打扮,煞是威風。最早的兩位門神是神荼、鬱壘兩兄弟,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是兩位能制伏惡鬼的神人。但現在大家知道門神是秦瓊和尉遲恭的多,知道神荼和鬱壘是門神的人少了。

壹點號風過林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0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散文|重上武夷山之二—這裏的庵很寧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