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早晨8時30分,馬來西亞吉隆坡。在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四院”)馬來西亞鐵路項目部,胡科夫與往常一樣,準時走進辦公區域。在電梯口,他遇到工作夥伴、馬來西亞資深註冊工程師丘運龍。
“早飯吃了嗎?”丘運龍用流利的漢語問。
胡科夫笑着拍拍丘運龍的肩膀:“跟昨天一樣,還是椰漿飯!”
丘運龍打趣道:“天天吃椰漿飯,很入鄉隨俗嘛!”
兩人邊聊邊走進辦公室。
這一天,在馬來西亞東海岸,長江日報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胡科夫和丘運龍參與設計建造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以下簡稱“馬東鐵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馬東鐵路被視為連通馬來西亞東西海岸的“陸上橋樑”,建成後將帶動馬來西亞東海岸地區經濟發展,極大改善沿線地區互聯互通水平。
解開“字眼”,架起溝通橋
馬東鐵路六分部跨彭亨河特大橋施工現場。
胡科夫今年43歲,是鐵四院馬來西亞鐵路項目部副經理,曾在利比亞和吉布提參與駐海外鐵路建設。2018年,帶着亞吉鐵路建成的成就感,他來到馬來西亞,參與主持馬東鐵路項目設計。
59歲的丘運龍(Hew Yon Long),2022年加入鐵四院馬東鐵路團隊。他是“南僑機工”後代,小時候就喜歡講漢語。30多年前,讀書期間,他與來自中國的朋友一起用漢語讀書、聊天,一起打籃球。加入馬東鐵路團隊後,因為漢語好,他適應和投入工作很快。
馬東鐵路是中馬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該項目線上系統和車輛採用中國標準,線下土建採用中英馬融合標準,要求中外技術標準有效銜接和融合。
項目推進過程中,胡科夫遇到最棘手又最日常的問題,是“字眼”障礙。
在語言的翻譯溝通上,有一部分中國“字眼”,是馬來西亞工程師難以理解的。比如,“宜……為標準”的“宜”,翻譯成英語,常會譯為“shall”,帶有“將、會、應該”的意思。中馬工程師面對工程細節都非常嚴謹,但對工程標準,因為中英文理解不一致,時常讓團隊陷入溝通困局。
丘運龍精通馬來語、英語、漢語,又是資深工程師。他加入後,為團隊解決了這一溝通困局。他用馬來語精準地向馬來西亞工程師解釋了中國工程師的設計理念。藉助他的譯介,之前因為不瞭解中國標準而產生不信任感的馬方業主,轉變為完全信任中國工程師,按照中方的先進設計理念不折不扣執行。
馬東鐵路修建過程中,胡科夫和工程師們需要沿鐵路運行邊界設置一道柵欄。柵欄按照中國鐵路標準設計,並取得了馬來西亞相關部門的認可。但當胡科夫將設計圖交予馬方業主審查時,他們提出,還需要一個結構計算來證明這個柵欄的強度足以滿足隔離需求,要中方補充提交材料。丘運龍幫忙進行了溝通,致使中方只提交了幾頁計算書,馬方業主便通過了審核,減少了不必要的額外工作,為團隊減少了20天的設計週期。
打通“象路”,架起生態橋
馬東鐵路建設的“動物通道”。
馬東鐵路沿線有一個特別的區域——馬蘭,其中有大量森林保護區和象保護區,區內有大象、老虎、猿、猴等多種動物。按照以往的應對措施,工程師會設計一套帶有雙重網的圍牆,動物就算破壞了一層網,還有一層網保護鐵路。但馬蘭的問題特別在於,象羣不同於其他動物,象羣可以輕易推倒圍牆、撕爛鐵網。如果它們硬闖鐵路,不僅危及自身生命,還可能造成火車脱軌。
胡科夫和丘運龍多次前往象保護區沿線觀察,商議如何既保護生態,又保障鐵路運行。通過多次溝通協調,他們拿到了當地20年動物觀測數據,結合1年實地調查研究數據,得出結論:象羣活動區域長達7公里,每公里有4-5處密集活動區。經過推演,他們在鐵軌下方,7公里內設計31處“動物通道”。根據大象體型,該通道設計為寬6米、高6米,雙向通行,任象羣自由來回行走。
“動物通道”初步方案定了,精確選址就很重要。丘運龍向胡科夫建議:“馬來西亞國家公園最初是原始森林,動物有自己的道路,是它們多年自己走出來的。所以,我們修建‘動物通道’的位置,要按照動物們平時的行動軌跡進行選點。”胡科夫思考後決定:“路是動物走出來的,動物通道間的間隔沒有固定值,通過觀察動物運動軌跡來建設。”胡科夫及其團隊根據環境報告數據——每一年動物走動時間、頻率和規模,來確定動物通道的位置和大小。截至2023年7月,31個“動物通道”完工。這履行了一直以來兩國工程師堅持的理念——將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貫穿項目建設全週期,保護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實現“接軌”,架起技術橋
胡科夫和丘運龍在馬東鐵路六分部跨彭亨河特大橋施工現場。記者陳靜茹 李慧紫 攝
馬東鐵路開工前,馬來西亞有2000多公里鐵路網,使用的是一百多年前英國人修建的米軌鐵路,車輛跑不快。馬東鐵路設計時速160公里,為客貨共線鐵路,屬於標軌鐵路。既有的鐵路系統和新建的鐵路系統完全不同且不通,胡科夫舉例説:“米軌和標軌如果有兩個人打電話,電話都打不通。怎樣讓電話打通,實現系統兼容?到底採用什麼方式來實現系統兼容?這個過程很難!”
2020年之後,中國專家團隊多次來現場考察。其間瞭解到,馬來西亞米軌鐵路的無線電話採用的是TTRA模式,跟中國的鐵路無線通信完全不同。怎樣能讓雙方實現溝通?實現共享信息是第一步。為此,丘運龍和胡科夫去同馬來西亞政府、既有的鐵路系統工作人員進行交流。經過雙方探索,中馬工程師提供各自的控制接口,使雙方信息可以反饋到彼此的設備上去。工程師們設計運營控制,打通控制接口,目前調度、協調、維護都在進行中。胡科夫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我堅信,2027年交付時,兩條不同的鐵軌一定可以實現‘互聯互通’!”
爬山“跨溝”,架起暖心橋
胡科夫和丘運龍在位於吉隆坡的鐵四院馬來西亞鐵路項目部探討設計圖紙。記者陳靜茹 李慧紫 攝
談到丘運龍,胡科夫直誇他是個“中國通”。丘運龍説他喜歡讀中國歷史,秦皇漢武、隋唐文明、宋元明清都瞭解。閒暇時,他和胡科夫聊得最多的是金庸小説:“年少時,我讀金庸小説只是覺得很過癮;現在歲數大了,再讀金庸小説,才慢慢明白裏面的深意。在塑造俠客形象時,金庸將道家文化與筆下人物性格相結合,使得人物身上既有自由超脱的豪爽氣質,又有不染塵埃的仙風道骨。我最喜歡《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他身處不安之中依然堅守心靈的聖地。只有迴歸純樸的本性,無論身處何地都堅持本心,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因平時工作忙碌,胡科夫運動不多,丘運龍便熱情邀他“週末一起爬山吧”。爬山途中,丘運龍跟胡科夫聊《紅樓夢》、聊《易經》、聊“道家”。這時胡科夫總是會產生由衷的佩服:“丘運龍真是個中國通!”
去年8月,胡科夫在騎單車時摔傷了。丘運龍知道後,主動帶胡科夫去找當地有名的中醫。推拿按摩中,胡科夫見丘運龍在病房外一直守着沒離開,感動不已,隨即拿起手機,將通訊錄中丘運龍的備註改為“丘大哥”。“遠在異國他鄉,你就像家人一樣關心我,以後就是我心中的大哥!”胡科夫對丘運龍説。丘運龍回應:“兄弟,馬來西亞有句諺語叫‘遇山一起爬,遇溝一起跨’,這點小事,不值一提啦!”
胡科夫腿傷恢復期間,丘運龍常給他送來當地有名的榴蓮。從不吃榴蓮的胡科夫竟慢慢喜歡上了榴蓮的味道。丘運龍打趣説:“榴蓮就是‘留戀’,等項目完工,你回中國時,就捨不得這榴蓮啦!”
目前,馬東鐵路項目進入建設加速期,路基、橋樑、隧道等土建都在施工中。丘運龍告訴記者:“馬來西亞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多項‘一帶一路’共建項目在馬來西亞生根發芽成長。十年間,馬來西亞人民實實在在看到了‘一帶一路’在當地的豐碩果實,大大增強了對中國的認同感。今年我59歲了,還能加入‘一帶一路’項目中奉獻自己的力量,這種感覺很棒!我和所有馬來西亞人民一樣,期待2027年馬東鐵路這條‘陸上橋樑’早日完工!”
(長江日報記者陳靜茹)
【編輯:張靖】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