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青藏高原:“天路”上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西藏和平解放70年)行走青藏高原:“天路”上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中新社拉薩8月4日電 題:行走青藏高原:“天路”上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王鵬

“我們村現在有14家民宿把房間信息掛到了網上,已經有好幾家國慶假期的房間都被預訂完了。”盛夏時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陽光熱辣,在康定市水橋村,説起村子的現狀,該村第一書記陳旭東十分驕傲。

在青藏高原,藏族民眾大多居住在深山峽谷中,近年來隨着脱貧攻堅的開展,不少藏族鄉村煥發新的生機。近日,中新社記者重走“天路”,途經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地,最終抵達拉薩,也在沿途“聆聽”着鄉村振興“交響曲”。

沿着318國道一路向西,翻過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埡口,便到了水橋村。站在村中回望,遠山高聳,雲浪翻滾。小村被溪流環繞,犛牛點綴其間,一棟棟藏式民居錯落有致。

2018年脱貧的水橋村,如今是318國道上的“網紅”打卡地。“過去,村民吃不飽、穿不暖。”陳旭東説,水橋村資源相對匱乏,沒有松茸、蟲草,以前村民主要以種青稞、玉米為生,收入微薄。

“在脱貧攻堅中,考慮到村子緊鄰國道,我們嘗試搞起了民宿客棧。”陳旭東説,如今水橋村把脱貧攻堅和鄉村旅遊、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改造村內基礎設施,建立遊客中心,同時鼓勵和幫助村民把藏式民居改造成客棧民宿。在2020年國慶假期,全村民宿旅遊、土特產銷售等收入達到了2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

77歲的澤央仁真是水橋村第一個脱貧的貧困户。2018年,他把房子改造成4間房的客棧,同時提供特色藏餐。“一到旅遊旺季,我家就住滿了,每年這一項就收入一兩萬元。”澤央仁真説。

在甘孜州道孚縣鮮水鎮,鄉村振興以另一種方式“演奏”——康巴高原植物園。這個位於鮮水河畔的植物園,綠化面積達200餘畝,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植物園。

“川西高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我們移植了以紅豆杉、雲杉、五小葉槭、落葉松、康定木蘭為主的各類苗木32種,8萬餘株,撒播各類花草種子1400餘斤。”走進植物園温室花棚內,各種花卉爭奇鬥豔,植物園負責人何行銘告訴記者,這裏以甘孜州鄉土植物的保育、引種、栽培、馴化為主,是集科研科普、文化體驗、休閒旅遊為一體的高原植物研學基地。

據道孚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植物園建設以來,通過長期提供就業崗位50個至70個,帶動當地老百姓實際增收500餘萬元。

陽光下,鮮水鎮村民翁姆正在植物園內打理花草。她説:“原來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户,村上給我提供了這個崗位後,不僅收入上升了,每天還有空餘時間接送娃娃。”

何行銘説,未來植物園將繼續引進各類植物1000種以上,結合現有資源,加快打造康巴高原植物園研學基地,“爭取到2022年,讓本地居民通過旅遊,人均增加收入10%至25%。”

跨過金沙江,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孜託鎮,被349國道橫穿的洛隆縣扶貧(泉洛)特色產業園區,則是當地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園區現已入駐企業18家,完成投資2.2億元。

洛隆縣是茶馬古道的咽喉,因盛產青稞被譽為藏東糧倉,“洛隆糌粑”更是遠近聞名。如今,洛宗特色產品開發公司通過“合作社+農户”“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户”的方式,把糌粑餅乾、青稞糕點、青稞掛麪銷售到拉薩、天津、重慶、四川、福建等地。

走進生產車間,傳送帶上一塊塊剛出烤箱的糌粑餅乾香味撲鼻。“我們現在每年為西藏航空提供30萬袋糌粑餅乾。”該公司總經理澤仁頓珠介紹,公司跟千餘户青稞種植户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簽訂收購合同,實現户均增收1200元。

“你們來的不是時候,青稞收購旺季時,這裏很熱鬧,每天開着車來賣青稞的農户排起了長隊。”澤仁頓珠説,除了高價收購,公司還為貧困户提供就業崗位。公司有員工45人,其中38人是貧困户,月平均收入達到了2600元左右。

據統計,洛隆縣至今已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56家,在促進農牧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5 字。

轉載請註明: 行走青藏高原:“天路”上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