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春天,蘇軾授封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汝州團練副使。他離開了謫居四年的黃州,帶着詩僧參寥、丐者趙吉,一同前往廬山旅遊。

得到神宗的特赦後,蘇軾就跑到廬山去散心。一進山他就對詩僧參寥説:此行絕不作詩。為什麼説不作詩呢?因為前朝已經有太多名人寫過廬山風景了。

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比如張九齡就以廬山瀑布為題,寫過“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佳句。而“詩仙”李白更是不得了,曾經不下十次在自己的詩裏提到廬山。

他用“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來寫廬山的瀑布,用“金闕前開二峯長,銀河倒掛三石樑”來寫廬山的奇峯,再用“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來寫俯看廬山的遠景。

所以蘇軾想要挑戰這二位前賢,難度不小。但是在他們進山之後,蘇軾給山中的僧人一頓吹捧之後,高興之餘忍不住接連提筆,寫了三首詩,就是著名的《初入廬山三首》。

之後,蘇軾在遊覽了廬山的美景,更是放下了自己的思想包袱,終於創作出了千古名篇《題西林壁》。

一、《初入廬山三首》賞析

《初入廬山三首·其一》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

《初入廬山三首·其二》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初入廬山三首·其三》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白話翻譯:

其一:黃草鞋,青竹杖,身上掛着一百枚銅錢。出來遊山玩水,我明明打扮得很普通。奇怪的是,在這座深山裏每一個人都認識我。

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其二:青山若是與你沒有交情,那麼它的道路就會顯得崎嶇不平,它本身也會顯得傲慢,難以親近。假如想要認識廬山本來的面目,恐怕將來還要多走上幾遭。

其三:很早就想要到廬山來旅遊了,曾經在夢裏神遊於渺茫的雲靄間,如今真的不是在做夢嗎?讓我身處這座仙山。

蘇軾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算是一個時代的“幸運兒”。他活着的時候,宋朝的三代皇帝,兩任太后,以及至少半個文化圈的人,都非常喜歡他。

而他對於自己的這種超高“人氣”,心裏還是有一點數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他一開始説絕不寫詩的一個原因。

因為他的名氣到了那裏,只要他的詩一寫出來,必然就會被人拿去討論,也難免被人拿去和李白、張九齡他們比較。

李白寫的《望廬山瀑布》、《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張九齡寫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泉》非常有名。蘇軾深知自己要是寫出一首不好的詩,必然會遭到別人嘲諷。

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想當年,李白登上黃鶴樓,本來想題詩,可是他見到崔顥的詩後,感覺寫得太好,自己無法超越,於是就決定不寫了。因此,蘇軾也知趣地説不寫了。

但是,廬山中的這些和尚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蘇軾就雀躍起來了,奔走相告,大聲喊着“蘇軾來了”,這真可謂是一樁怪事。不過蘇軾稍微思忖之後,就忍不住得意洋洋了。

他心想:我真的很有名啊,你要知道這個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深山老林裏面。這樣都還有人認識我,甚至還奔走相告,高聲呼喊,説我來了。

你看,我穿得就像一個普通的樵夫。我腳下穿的是草鞋對吧,我手上拿着一根叫花子的打狗棒對吧,不過他們還能認出我來,這難道是因為我生得氣宇非凡嗎?

蘇軾這麼一想,就高興起來了。一高興就顧不得許多了,馬上提筆連寫了上述這三首詩。這三首寫得很隨意自在,也沒有想要去跟人家比較什麼,很能反映他當時真實的感受。

“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的“故侯”,應該是出自《楚辭·招隱士》中關於“王孫歸來”的那個典故。他將“王孫”轉寫成了“王侯”,是將自己比作已經歸隱的隱士。

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僧人們的表現,讓蘇軾產生了一種親切感。後來蘇軾留在廬山西林寺,終於不負眾望,寫下了名流千古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避開了對廬山風景的正面描寫,獨闢蹊徑,以哲理闡述取勝,成為光耀千古的宋詩名篇,也成為了描寫廬山的經典之作。

二、宋神宗四救蘇軾

前一篇我們曾説《庚溪詩話》裏面提到,宋神宗和他的大臣議論誰是“千古第一才子”。宋神宗説:李白的才華和蘇軾相當,但是論學問,不如蘇軾。可見,宋神宗是非常喜歡蘇軾的。

“烏台詩案”以後,宋神宗很快就意識到蘇軾是被政敵抱團打擊了。但是礙於宋朝當時的政治制度,以及推行新政的複雜原因,宋神宗只有暫時犧牲蘇軾,將他被貶去黃州。

後來,宋神宗曾經三次想要起復蘇軾。宋神宗第一次想要起復蘇軾,是在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也就是蘇軾被貶後的第二年九月。

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宋神宗和大臣們開了一個御前會議,他寫了一張紙條子遞給當時的宰相蔡確和王珪説,自己準備把司馬光抬到御史中丞的位置上,然後讓蘇軾去當中書舍人,翰林學士。

結果蔡、王二人耍了一個花招,引導宋神宗對西夏用兵。司馬光是保守派,反對用兵。宋神宗想打西夏,自然就不能再用司馬光,結果連累蘇軾不得起復。

宋神宗第二次想起復蘇軾是在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的十月,當時宋神宗又提議讓蘇軾當著作郎,結果又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對。

宋神宗第二次想起復蘇軾是在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當時宋神宗想派蘇軾去修國史,結果又被人反對。後來又想把他調到江州去,蔡、王二人又拖着不辦。

如此三番四次,宋神宗終於忍無可忍,才在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通過“皇帝扎札”,等於是特赦令的方式,把蘇軾弄到了汝州團練副使的位置上。

不過蘇軾的官職還是那個樣子,沒有升,只是調得離皇城更近了一些。待到蘇軾真正東山再起,卻是通過宋神宗的遺囑,由宣仁太后完成的了。

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由於宋代國家權力的特殊構成方式,儘管宋神宗皇帝對蘇軾“痴情一片”,但是蘇軾對政治早就已經意懶心灰了,不願意再摻和到其中去。

所以,他慢慢開始研究禪學,並四處尋訪名山勝景,瀟灑自在地生活着。終於在文學創作上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了一代大家。

結語

蘇軾初到廬山之時,曾假裝對詩僧參寥説,這座山奪天地之造化,鬼斧神工,難以用語言來描寫,所以他説此行絕不寫詩。

其實,他説不寫詩背後的理由是——寫這座名山的名詩實在是太多了。他心中有所顧忌,手上才不敢下筆。結果到了山中,僧人給他一頓吹捧,他馬上就放鬆了心情,就敢寫了。

僧人們為什麼知道他是“蘇軾”呢?那個時代媒體不發達,又沒有手機和網絡。他也並不是真的長得重瞳垂耳,天生異相。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參寥暗中通知了僧人們。

他們故意一看到蘇軾就歡呼雀躍,大叫他的名字。蘇軾見到自己居然這麼受歡迎,心中不免得意。這一得意啊,自信心也就出來了。

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這件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在創作時的秘訣,那就是:當你想點兒什麼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所顧忌,只管放開了去寫,不要擔心寫不好。

一開始,或許你只能寫出《初入廬山三首》那樣的普通篇章,但是等你寫多了,説不定就會寫出《題西林壁》那樣的千古名篇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43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白寫廬山太出名,蘇軾不肯再寫,僧人一頓馬屁,他提筆連寫三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