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大家好,我們的小思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些士人積極投身於反清復明的事業中,如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都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同時,選擇與清廷合作的士人也做了積極的努力。一方面,他們有一種保存儒家學説的迫切感和強大動力,致力於通過“正學術”來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其中的關鍵就是儒家的經學,他們給予經學很大的關注。他們認為儒家經典在宋、明時期,由於學者空談義理,已經脱離了其最初的本真。所以他們推崇漢儒治學的思路,注重闡發儒家經典的本意。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錢謙益在明為高官,投清後又後悔。他曾感嘆道:“誠欲正人心,必自反經始;誠欲反經,必自正經學始”。因此在清初大儒的倡導下,考據經典得此而盛行,影響了清代學術的風氣,最有學問的士人往往將考據儒家經典作為其終生追求。
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引言:
當我們提起清代的學術,總會想起教科書上對於清代文化刻板的描寫,認為文字獄下的清代學術特別死板。但清代學術除了滿族統治者的作用,還有士人自身的反作用。隨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下其中的關係吧!
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一、文化環境:滿族統治者的文化壓制
公元1644年3月19日,大明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轟然倒塌,闖王李自成入據北京。但僅僅40余天後,闖王領導下的大順軍就匆匆離去,勝利果實被滿洲貴族攫取。滿族建立的大清王朝,受到漢族士人的強烈抵制。滿清剛入關之際,對於反對者的態度,一般是直接用武力解決。隨着戰事推進,南明朝廷被掃蕩殆盡,而仰慕漢文化的康熙帝也開始親政。清王朝的文化建設也漸漸被提上日程。
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話劇:崇禎自盡)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必然會成為其維護統治的重要手段。由於中國士人傳統的“夷夏之防”民族觀念,對於來自滿族的統治者,存在很大的不滿甚至仇視。很多士人對於故國懷有強烈的懷念,認為漢族亡明政權才是正統,並且以遺民舊臣自居。這對於清王朝統治而言,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因素,所以清政府一直努力扼殺這種文化領域的不良苗頭。早在順治十六年,清廷就開始了焚書的惡劣先例。當年11月,清廷下令將民間所藏的《四書辨》、《大全辨》全部焚燒,因為這些書與清統治者推崇的朱子學觀點不一致。
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順治劇照(鄧超,《少年天子》)
康熙初葉,四大臣執政期間就製造了清朝歷史上第一次文字獄,那就是莊廷隴明史案。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就有一種修史的自覺,以效仿司馬遷、班固。尤其在明清易代之際,為故國修史成為許多士人心中的理想,來寄託自己對故國的情思。莊廷隴是浙江湖州人,家境十分富裕,他在明朝時曾入選國子監,但因病雙目失明。古有左丘明“雙目失明,厥有國語”,因此他也立志修史。明末天啓朝內閣首輔朱國禎曾作《明史》,但因明清易代及家道中落,此書來不及刊刻。莊廷隴便買來此書手稿,並請很多文人進行潤色和校訂。明清時期,富人請文人編書、校書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何況校訂刊刻的是《明史》,既能得名又能得利,所以很多文人蔘與到此書的修訂中來。
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陳道明 飾 康熙)
二、學術自覺:清代士人的順應時勢
中國學術發展到了宋代,理學興起。理學從儒家經典出發,但理學為了闡發自身的義理,經常憑空發出許多自己的見解。宋元時期禪宗興起,其核心思想是“頓悟成佛”。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進一步出現強調人“本心”的心學。心學在南宋陸九淵時就已經發端。到了明代,經王陽明進一步闡發,產生了系統化的玄學觀點。心學從王陽明到王艮,再到李贄,進一步地反傳統,認為個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強調一種高度的個人自由。心學思想在晚明思想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心學在哲學造詣上有很高的的成就,但是心學在社會上流行,導致了一種極端現象。很多人空講心性,而忽略現實的工作事務。當時社會上已經有很多人指責這種現象,稱其為“清談誤國”。
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王陽明故居)
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四庫館臣 紀曉嵐)
另一方面,他們注重讓新入關的外族統治者接受傳統的漢族文化,將其儒家化,以實現文化上“用夏變夷”。因此,在順治、康熙朝,朝廷中極力提倡恢復經筵。經筵是傳統漢族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日常典禮,提倡經筵體現着漢族士人致力於實現儒家“道統”向皇帝“治統”的滲透,對滿族統治者在學術上進行引導、規範和塑造。同時,本居於東北一隅的滿族統治者接手龐大的中華帝國,也得改變思路來尋找合適的統治方式,他們響應儒家士人的要求,提倡儒學、尊孔尊朱、表彰經學。尤其在康熙朝,開博學鴻詞科,徵兆一些鴻儒士人到朝廷做官。而且,清朝統治者也興辦大規模的學術工程,號召有文化的江南士子為朝廷服務,整合士林,《明史》、四庫全書就是這樣的浩大學術工程。在這種雙向的互動下,正統的儒家學術得到朝廷的支持,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文史君説:
當我們提起清代學術時,總是會給他扣一頂文字獄禁錮思想、清代學者沉迷於無用考據學的大帽子。但任何歷史事件之間都不是單向的作用,歷史因素之間都會有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歷史的發展。滿族入關後,在文化上採取高壓政策,興起一樁樁文字獄。在這種情況下,清代學術受政策影響有很大的轉向。但是,清代學術也是清代學者集體反思的結果,是面對現實做出的抉擇。從很大程度上來講,帶有極強的自覺性。而且不可忽視的是,清代學者雖然沉迷考據,但是他們的確做出了特別紮實的學問,清儒在文史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時至今日,仍是一座我們無法超越的高峯。
參考文獻: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仲華:《明清易代進程中的學術反思與統合》,《北京史學論叢》,2017年。
楊林:《試析莊氏史案對清初私家修史的影響》,《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説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3 字。

轉載請註明: 清代皇權與士人的互動,怎樣造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頂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