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信爺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由於包村扶貧的緣故,我知道嶽壩鎮栗子壩村四組有個很有個性的小地名,叫“碉樓”。初聞碉樓,便覺得這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我很好奇,碉樓在哪?什麼樣子?何時建的?什麼人建的?現在啥情況?一次入户途中,黃書記説,他岳父是碉樓人,七旬老人,應該知道相關情況。
前幾天,我入户完畢,看時間還充分,便駕車來到碉樓,冒着鵝毛大雪,找到黃書記的岳父——治叔,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得知我來以後,他顯得興致勃勃。在他及鄰居唐姓侄子的陪同下,我詳細詢問了有關碉樓的傳奇歷史。
首先,他們帶着我來到房後的一堆保留比較完整的墳墓,仔細察看了墓上的碑文,説這就是碉樓的主人汪氏。從依稀可見的碑文上看,立碑時間是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距今已是211年了,這是汪希仁老人同夫人蕭氏的合墓。墓主人汪老生於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八月十一日卯時,故於嘉慶十三年七月初九子時(公元1808年),享年73歲。從湖廣湖南灃州安福縣(今常德市臨澧縣)遷至此地。夫人蕭氏,故於嘉慶九年二月初三亥時,享年七十有五,湖南石門縣人。孝子、孝孫、重孫三代,可見人丁興旺,後人強勝。墓的上面刻有“萬古佳城、酉山卯向”字樣,左右石柱刻着“墓誌千年不朽,碑銘萬代如新”,兩邊分別有“天官賜福”圖案。我查看了資料,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從墓碑內容推斷,汪氏家族應該就是這一時期從湖南移民至此的大户人家。
接着,治叔又帶着我仔細查看了遺留至今的石頭門墩、平碾、槽碾,還有尺寸規整的石條,一堆凌亂擱置的火磚,在他的講解中,我瞭解了當年汪氏家族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傳奇故事。
清朝嘉慶年間,隨湖廣填四川大隊伍移民至此的汪氏家族,發現了儻駱古道、金水河畔這一偏僻而又平整肥沃的地方,就決定在這定居下來。按照“插佔為業”的約定,佔了河道上下幾十裏的山林和田地,在汪家幾代人的經營下,汪家人旺財旺,在金水河畔富甲一方,享有盛名。長工七八十人,自衞隊二三十人,土槍二三十條,良田沃土幾百畝之多,酉水、金水、蒲河、椒溪河、汶水河都有他們的佃農。治叔還指着東北高山深處,説據此東北方向約15裏處,仙人寨和鷹嘴崖下有塊約200畝的開闊地,名叫汪家埫,據説也是當年汪家的田地。
汪家的房屋自北向南分佈在河畔,四院天井,錯落有致,還有專門的碾坊。為保障家族安全,分別在靠南、靠北處高地修建碉樓,治叔小時候曾經常爬上碉樓玩耍,還清楚記得北面碉樓的樣子。
據他介紹,該碉樓建在金水河畔西岸高地,坐北朝南,共分五層,地下一層,地上四層,一二層石條堆砌,三四層為火磚砌成,五層為板壁,上有精美花雕。碉樓牆體足有兩米厚,樓內淨空約六米,呈正方形,每方牆壁留有炮口三個。整座碉堡高大氣派,氣勢恢宏,堅如磐石,易守難攻。
從上面河道到碉堡內,留有通水暗道。這個暗道足有七八百米長,幾乎全是在石頭上鑿成的凹槽,上面蓋着石板,石板上還種着各類花草,暗道直通至堡內一碩大石頭水缸,可裝兩挑水。最為神奇的是,這股水流到離水缸上沿約有二指深的時候,渠頭的水就自動排向金水河;一旦水缸的水用後水位下沉,這股清泉又會沿暗道自動注入樓內水缸。從物理的角度看,這是採用了連通器的原理,匠人當年的聰明智慧可見一斑。這個暗道是在拆除碉樓的時候才被人發現,可見建的有多麼隱蔽。
大概在1860年左右,鴉片戰爭已然爆發,太平天國起義軍四起,秦嶺南北土匪眾多,兵勇各處騷擾,民眾不堪其苦。某日,金水河畔來了一支隊伍,自洋縣至大古坪,準備沿儻駱古道穿越秦嶺到長安,行至碉樓,看到汪家家大業大,財力雄厚,便在這休整三日,汪家上下哪敢得罪這麼多官兵,只好強裝笑臉、盛情款待,臨走時還送給官兵頭領一些貴重禮品。但當時的官兵紀律渙散,走在後面的官兵也想趁機發財,於是強行討要盤纏,他們的貪得無厭讓汪家家丁實在看不過眼,便聲稱給官兵們撒財寶,讓官兵們在樓下攤開衣兜去接,家丁們卻站在碉樓上趁機扔下一些石頭,沒想到剛好砸傷了其中一位官兵的肩膀,從而惹惱了官兵。於是乎,官兵們告訴了頭領,全體官兵返回,包圍了汪家大院,燒燬了所有桌凳、房屋,汪家家丁嚇得四散逃跑,引來滅頂之災。為防止官兵再次報復,殺人滅口,汪家部分家眷躲進碉樓,堅守不出,藉着夜色掩護,在一週內消失殆盡,汪家自此敗落。現在的佛坪大河壩水田坪、洋縣桑溪等地汪姓人氏較多,治叔推斷有可能那就是當年汪氏後裔。
我查了資料,判斷這股燒燬汪家的官兵可能是太平軍的藍大順部,也可能是剿匪的清軍。
《漢中府志》記:"洋縣之北,林深谷邃,蟠亙千里,為梁、雍第一奧阻。"不過,清代也有過藍大順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雲南進入陝南,又由陝南洋縣沿駱谷北上,出黑水峪,攻佔盩厔縣城。後因清軍強大,又退還秦嶺山中。
在太平天國即將結束的1863年2月6日(清同治二年)五月上旬,太平軍的藍大順等率部由四川萬源向定遠廳(今鎮巴縣)進發,初十攻克廳城。五月十三日,進圍西鄉縣城。西鄉知縣巴彥善,速發十三道告急文書,毛震壽蜇伏洋縣,不發一兵,五月二十一日,藍軍用火藥爆破,攻破西鄉縣城,殺死知縣巴彥善。六月初六,藍軍進圍洋縣縣城。初九日,從城東北角設梯登城,攻克洋縣,知縣汪桂自縊。毛震壽及總兵官陳天柱逃至謝村鎮,又躲入城固。
藍軍佔洋縣後,在洋縣建立政權,作為根據地。部屬公推藍大順為“大漢顯王”(後太平天國封藍為文王),發佈政令,招募士兵,謀求更大規模發展。藍大順即在六月分遣將士,攻佔留壩廳城和城固寶山、牛山;七月攻克洋縣華陽鎮,九月攻克佛坪廳城。
一場變故讓汪家大院化為烏有,汪氏家族在金水河畔從此絕跡了,只留下北面那座孤零零的碉堡和這段悽美的過往。經口口相傳,後人就將該地稱之為碉樓。
治叔説,1964年正值栗子壩公社農業學大寨,當時碉樓所在的生產隊四五十户,二百餘人,下派知青近20人。這裏良田眾多,不算玉米、黃豆等產量,僅水稻可年產25萬斤,在全縣影響較大,縣政府還一度發出了“遠學大寨,近趕碉樓。”的號召。生產隊為了在河對面吳家店修糧倉庫房,看上了碉樓的石條、火磚,便拆除了碉樓。於是,碉樓也就消失了,只留下緊臨碉樓的幾棵杉樹、一片竹園在風雨中搖曳。
我四處張望,搜尋着碉樓遺蹟,聽着治叔的娓娓道來,汪氏家族的傳奇故事依稀在眼前浮現,讓我感慨萬千。真的是有國才有家,國盛家才旺,汪家作為富甲一方的大户,只可惜處於亂世,所以才突遭變故,家道中落。我們生活在盛世中國,國家安定團結,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步入小康,這真是國之福祉,民之幸事。因此,我們得倍加珍惜!
作者簡介
焦富軍,供職於佛坪縣教育體育局。
交通信息
編輯:孫墉鐫
責編:胡聖韜
審核:易炳智
監製:王曉剛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