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宋代(北宋)服飾形成原因
序言:宋代作為重新將五代十國一統之後的朝代,在服飾上面延續了唐代和五代的服飾,但偏偏又獨自形成了宋代獨特的服飾。唐代服飾華麗、大氣而且能夠袒胸露乳,宋代卻又質樸和簡略這是一種服飾上的很大差異。雖然宋代服飾沒有那麼鮮豔,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背景的不同,通過本文的描述來尋找宋代服飾形成的原因。
談起宋代就不得不談宋代文官,華夏文明兩千年,宋代文人可謂是達到了歷史地位最高。范仲淹、晏殊、蔡襄、王安石各大詞人層出不窮。這是因為宋太祖的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結果,唐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因為把軍權下放到了各個省導致軍閥割據,作為一統天下的趙匡胤自然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開啓了一系列的限制武將的政策。
興科舉,重文風的社會風氣帶來了文人蓬勃時期。宋代的科舉制度的改革可謂是促進了文化上的繁榮,在宋朝以前科舉制度往往是門閥貴族所掌控,在科舉改革以後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走向了科舉。越是寒門越是中官那就越對朝廷忠心。於是讀書的風氣在民間傳遍,成為“男兒與遂生平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的文化氛圍。
隨着科舉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士人進入了朝廷,而這種重文風的傾向體現在對文官的豐厚福利和待遇。世人都以文人雅士為做人標準,此時文人的形象在社會中大大增加,那麼文人的審美就會影響到世人的審美。這種審美到了服飾之上就是一種奇特的文人氣質:儒雅,簡樸。所以人們對服飾上的顏色就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唐代的絢麗,宋代的樸素給人一種展現文人當家的時代,從文武百官到了平民百姓都在進行着復古的儒雅化,可見文人的影響力不是一般的大。
在宋太祖剛剛建國之後,正是休養生息的時候。宋初的皇帝往往以節儉為美德,對奢侈的珠寶反而不太喜歡,甚至縮減宮中用品來援助各地的災情。所以這些華麗的金絲和珠寶服飾在宋代服飾上出現得還是比較少的。奢靡之風盛行不起來,而文人又潔身自傲,對於孔聖人書中的金財珠寶如糞土銘記在心。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服飾奢靡風的變化。
上行下效在宋朝是十分重視的,這往往是理學在君王的制約上。“存天理、滅人慾”使得君王不再擁有個人的人性更多的是天子的威嚴和對百姓的愛戴。所以皇帝往往對自己的慾望加以剋制來鳴警世人,並且君王的所作所為往往受到文官的制約和納諫,足以看出君王的行為帶來的影響。
君王行為與天理連接起來這更加束縛了皇權的靈活性,這種束縛在君王和百姓之間成為了見怪不怪的現象。所以在服飾文化上都以君王所倡導的為主,在宋代君王內部的服飾變化是非常大的,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這種服飾變化不是更加的奢靡或者簡約,而是呈現了不同的文化意義。
在這君王節儉的風氣下,王公貴族和大户人家更不能高於帝王,紛紛以節儉為美德,加之文人的歌頌所以不管是服飾還是器具都是以簡約化而出名。這種風氣便影響到百姓的生活,所以百姓也不貪圖榮華富貴都安安穩穩的農耕,服飾更是簡約,往往穿一大袍就去農耕。
宋明理學是儒家在宋朝時的發展,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對於孔孟之道加以傳承成為社會的思潮。而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的代表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在宋代三綱五常和綱常禮教更是嚴明,作為文官深受宋明理學的影響對於“禮”更是嚴格尊崇。
這種禮數是一種嚴格的等級觀念,來源於周禮,孔子一行人在春秋戰國的努力就是竭盡全力把時代迴歸於周禮的統治之中。將君主人倫的關係加以嚴格,強調了高低貴賤之分,隨着不斷地發展服飾也隨着這種制度加以改變。試圖恢復周禮帶來的等級秩序,在服飾上往往添加一些明顯的圖案來區分之間的等級觀念,這與當時強調與孔孟之學相匹配是相同的。
所以君王的服飾,在宋代改變次數是十分多的,目的是一樣的是將等級完全地分離,這是周禮的一種表現。可以説在宋代對於孔孟之學出現了比其他幾代更加完整的傳承。
隨着孔孟之學的興起,對於儒學更是復甦,服飾常常以儒家樸素為風向。論語中記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一種倡導淡雅、簡樸的審美追求。與其説宋代服飾是儒家的影響不如説宋代服飾是儒學的代表,這種審美傾向將會深入整個宋朝形成獨特的服飾文化。
服飾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的物質代表往往對研究一個朝代擁有者重要的意義,服飾的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文化。不管是從周到清服飾都是在不斷地變化,可以認為每個朝代想要區分與前朝之間的聯繫但都是從繼承中得到了發展形成每個朝代獨特的文化。
而且從服飾的變化來看,可以看出各個朝代之間民族融合的趨向。服飾的變化反而出現了不同地區的服飾特點融合,也就是民族融合的趨向,不管是唐代與少數民族的往來還是宋代被少數民族進行侵略。這都是在民族之間的交流從而帶動了服飾文化的交流,作為當時的服通過這種服飾文化更能體現民族融合的趨勢這對華夏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