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海島“變身記”:從“靠海吃海”到“神仙日子”

  (中國減貧故事)北方海島“變身記”:從“靠海吃海”到“神仙日子”

  中新社煙台8月16日電 題:北方海島“變身記”:從“靠海吃海”到“神仙日子”

  中新社記者 陳溯

  碧海青山相輝映、海鳥鯨豚好作伴。在山東北部、黃渤海之交,有一片形狀如項鍊的羣島——長島,近年來,這裏碧海青山重現,海豚、鯨魚頻頻現身,海鳥流連忘返,民房修葺一新,居民安居樂業,遊客絡繹不絕。這片曾經的北方“荒島”逐漸成為“神仙日子”的代名詞。

  “仙島”也曾“面目全非”

  “這塊地方原先是一大片荒地,那邊的山上以前也是光禿禿的。”今年47歲的趙愛傑是地地道道的長島人,現在在長島王溝村一家民宿工作,她指着民宿的所在位置和周邊,向中新社記者追憶着長島的過去。

  長島擁有優越的自然稟賦和景觀,羣島若星、奇礁林立、氣候宜人、海產豐富,素有“海上仙島”之稱。但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這裏一度封閉,且走過一段經濟發展的“彎路”。

  為發展經濟,長島曾大力建設風力發電機,島上的山體植被被林立的風機破壞;靠海吃海,為發展漁業,美麗的海岸線被育保苗場覆蓋,育保苗場還污染了近海海水,漁業發展難以為繼……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使“海上仙島”一度“面目全非”。

  生態發展之路逐漸清晰

  面對“蒙塵”的寶貴海島資源,山東決定重新謀劃長島發展,長島的發展道路從模糊走向清晰。

  2017年以來,山東省籌劃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着力進行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建設,打造“碧海青山”國家品牌,建設藍色生態之島和休閒宜居之島。自此,“生態”二字成為長島“變身”的核心法寶。

  近幾年來,長島徹底拆除全域80颱風力發電機組,全部完成有居民島嶼31萬平方米裸露山體生態修復治理;拆除岸線育保苗場,整治修復岸線約15公里,使自然和旅遊岸線佔比由38%提升至80%;摒棄過去資源依賴、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實現傳統漁業生態轉型升級,完成近岸養殖騰退1.26萬畝,推行生態立體化養殖和海洋牧場,生態養殖面積達到36萬畝,開發生態海洋牧場26.7萬畝……長島的美麗面容重新得以展現。

  碧海青山帶來“真金白銀”

  生態的恢復帶來了旅遊的興旺。藉助秀麗的自然風光,長島打造了多個特色民宿區,漁家樂經營業户達1128户,覆蓋55%的漁村,人均旅遊消費由2009年的535元(人民幣,下同)提高到2019年的1280元。

  趙愛傑表示,五六年前她在漁家樂民宿打工的工資只有不到2000元,而且什麼活都需要幹,現在只需要專門打掃房間,工資已經漲到4000多元。

  不少年輕人也從大城市來到長島,在島上從事起休閒旅遊業。今年21歲剛剛從大學畢業的範夢楠在長島一家民宿工作,她告訴記者,她喜歡家鄉的環境,這幾年長島旅遊生意火爆、交通更加便利,所以選擇回到長島,在家鄉發展。

  除了旅遊業,漁業集約化經營也使曾經的漁村變得富有,以長島孫家村為例,該村成立了海蔘養殖專業合作社,集體投入資金,用於底播海帶、海蔘苗種,通過海蔘銷售,拉動社員户年均增收4000元。

  海更藍、山更青、民更樂,從“靠海吃海”的粗放發展到“神仙日子”的生態之路,相信未來的“海上仙島”也將更加名副其實。(完) 【編輯:劉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5 字。

轉載請註明: 北方海島“變身記”:從“靠海吃海”到“神仙日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