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辦公樓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西北區,佔地面積399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796平方米。北臨梵奈斯大街,西臨國際街,南側是國際路和中央公園。新館於2005年4月22日正式奠基,2006年4月26日結構封頂,2009年4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國在國外建設的規模和投資最大的使館辦公樓工程。
使館由全球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主導設計,並由其兩個兒子貝建中和貝理中全程負責。這是中國外交部首次委託國際著名建築師設計駐外使領館建築。
大使館新館的“貝氏”設計風格十分明顯。在大量運用石材、玻璃和鋼等西方和現代的建築材料的同時,充分借鑑其家鄉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中西合璧,體現出獨具特色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建築風格。
貝聿銘先生手繪草圖
新辦公樓外牆採用的是色澤淡雅、質地細膩的法國石灰石,與華盛頓地區眾多的石灰石聯邦建築相協調。寬闊的入口大廳,有多重天花板、帶稜角屋頂的正門主建築都不由令人聯想起出自貝聿銘之手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在貝老的設計中,承繼中式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結合北方四合院與南方中式庭院的特點,東西對稱,兩翼相望,整體風格上既保留了中式建築的神韻和精髓,又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演化和抽象,體現了貝氏建築設計一貫的現代風格。
使館建築整體佈局均勻對稱,局部設計富含變化。入口大堂的正南居中、室內外空間的次序條理以及庭園的巧妙運用從整體上達到了建築與園林之間的和諧。使館新辦公樓分為三部分:西部辦公區、東部辦公區和連接東西區的中部入口大堂。
入口大堂造型獨特,其鮮明的現代建築造型是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標誌。賓客可由大堂前往各會客室和宴會廳,以及用於重大外交活動的多功能廳和新聞發佈廳。
步入使館,大廳、走廊、會議室等各空間佈置着百餘件出自中國當代藝術名家之手,功力深厚、富有創意的繪畫、書法、刺繡和工藝品,使人們彷彿置身中國藝術奇境。藝術品與館舍的完美結合,凝聚成一座光彩奪目、引人入勝的中國文化藝術殿堂。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融合了傳統的中國建築和現代哲學。這座建築連續的幾何平面、雕塑般的張力、不斷變換的光影組合,使人民充分領略貝聿銘先生融貫東西、富有想象力的設計風格。建築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賦予使館豐富的人文內涵,成為華府一張鮮明的中國名片。
關於貝聿銘先生
貝聿銘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出生於廣東廣州,祖籍江蘇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專家。
貝聿銘於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美國建築界宣佈1979年為“貝聿銘年”,曾獲得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裏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本文部分圖文采編自外交部、Pei Architects、百科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設計解析,你有「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