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由嗎?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編輯薦書

作為一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之間猶豫掙扎?

作為一名奮鬥在職場的人士,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慮感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而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

作為父母,你是否常常為督促孩子學習而感到疲憊不堪?

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內在動機》的作者,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的創始人之一愛德華·L. 德西告訴我們,陷入以上的生活困境是因為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喪失了內在動機和自主感。

相對於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在追求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為社會做出貢獻和實現個人成長等內在目標時,人們才能真正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並依靠內在動機持續激勵自己,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的生活。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促使你反思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天生對世界感到好奇,卻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表揚、聲望、金錢,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獎勵和成功標準真的是我們自己想要的嗎?

如何才能永遠帶着樂趣和對世界的好奇心學習、工作和生活?

編輯説

你自由嗎?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編輯薦書
01 戒律即自由

加斯•費根(Garth Fagan)是當代舞蹈世界真正的天才之一。他的舞蹈團有一個標誌性的舞蹈動作,即舞蹈演員以優雅的原始姿勢高高躍起,往往躍上難以想象的高度。這種“規定動作”被稱為“序曲:戒律即自由”。

費根團的舞蹈演員以勢不可擋的能量和力量騰空躍起並起起伏伏,但他們在表演中沒有出現絲毫混亂或無組織的狀態。相反,我們能看到他們的負責任和相互依靠。

每一名舞蹈演員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這體現了典型的負責任的態度,但同時又有着驚人的自由和靈活性。

這些舞蹈演員的行為有助於説明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負責任不必被視為義務,反而可以與自由聯繫在一起。

他們負責任的行為不是受他人控制的,而是自主的。如果他們感到有壓力,必須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上(如果他們只是內攝他們在舞台上的必要性),那就不會那麼靈活和自由,表演的神奇感就會消失。

但他們的行動是自由的,有着充分的意願,所以,這些高度自律的舞蹈演員表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

亞伯拉罕•馬斯洛也這樣認為,他説:“責任是令人愉快的,履行責任讓人快樂。”對他來講,“責任”並不意味着義務或強制,而是意味着根據情況做要做的事。

如果你的孩子餓了,你會喂他們。但是,處於愛和對後代的深切責任感而做出的行為與僅出於義務和職責而做事之間有着很大區別。

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認為,自由意味着完全接受自己的界限。自由存在於約束之中——不是別人任意施加的約束,而是真正的約束。

比如那些使我們人類無法飛翔的約束、令我們人類無法承受潮汐波力量的約束,以及對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説,使我們無法理解核物理的約束。

這些是存在於事物本質中的真正約束。但是,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約束,比如“不要製造噪聲,否則你會受到懲罰”,並不是自然的約束;相反,它是任意的,是由處於優勢地位的人強加的。與那些使得我們真正瞭解自己的約束相比,這種強加的、任意的約束是膚淺的。

人們若想找到自由,部分途徑是接受他們真正的約束,但這並不能確保他們在社會中有效地發揮作用。

此外,他們可能需要接受一些由社會組織制定的強制的約束。當然,社會很看重人們接受這些規則。

對每個人來説,一個重大的挑戰是接受對他來説有意義的強制約束,同時又保持個人自主感。費根團的舞蹈演員似乎相當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

你自由嗎?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編輯薦書
02 內心的自由

在現代社會,如果人們足夠聰明並且願意努力工作,也許可以賺到數百萬美元。他們可以舉辦音樂節、為自己蓋房子、在組織中晉升、獲得豐厚的財產、把孩子送到他們選擇的學校去,如果他們能夠並且願意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的話。

實現這些目標的工具性是相對明確的,強制的限制相對較少。

然而,目標和特定行為方式的必要性才是關鍵。這些人們可以自由追求的目標,也許最終會控制追求它們的人。

例如,我們在卡瑟和瑞安的研究中發現,擁有異常強烈的外部願望的人更容易受到控制,心理健康狀況也更差。

還有一種情況是,採用某種方式行事以獲得某種結果的必要性,會讓人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或自尊取決於結果,或者處於優勢地位的人(比如經理和老師)以控制的方式管理這種結果的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追求個人目標的自由,往往導致人們因為自身的脆弱而放棄了大部分的個人自由,例如,由於他們對勝任、自主和聯結的內在心理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而形成自我捲入。

在我們的經濟體系中,大多數人的工作日沒有時間回家照料花園,因為工具性(也就是以特定方式行事以獲得預期結果的必要性)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正如前面闡述過的那樣,雖然這些工具性提供了關於如何實現目標的信息,但它們也是人們被慾望、目標以及管理這些工具性的人所控制的手段。

當人們在上班期間能回家照看花園時是自由的嗎?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標時,他們就自由了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必要明確自由的含義。

“自由”一詞通常適用於政治或社會層面。在社會中,如果人們擁有大量機會來選擇做什麼和如何生活,同時強制的約束相對較少,那麼,我們就認為人們是自由的。

當然,在任何社會中,有些人可能相對自由,有些人則不然。

儘管如此,從社會允許普通公民追求個人目標的行動的自由程度這一角度來描述社會,總的來説還是可能的。

以這種方式使用的“自由”這個詞,指的是在社會制度的層面上不受外部強迫的自由。這意味着不被他人隨意地限制你想住的地方、你想購物的地方、你想旅行的地方和你想學習的地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方面。

在更貼近生活的層面上講,處於優勢地位的人們創造的直接人際環境會限制人們的自由。處於優勢地位的人比別人更有權力,他們可以使用這種權威來進行相對的控制(或者,採用相對支持自主的方式)。

本書中的大部分討論,包括獎勵和最後期限等因素的討論,都涉及在控制人際關係的環境下如何限制自由。

然而,還有一種方式也可能限制人們的自由,這種方式比社會組織施加的遠端或近端控制對我們理解人類自由更為重要。

它是由內部約束施加的界限——由我們嚴格的內部體系施加的界限。我認識一個女人,她似乎無時無刻不在談論她完成的交易和賺的錢。她真是幹勁十足。

此外,她還積極好勝,在她看來,賺錢和獲得隨之而來的影響力,顯然比生活中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她真的自由嗎?她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擁有個人自由?外部約束的相對缺乏,使得她能夠追求自己的目標。

但是,她明顯在追求這些目標時感到了很強的內在壓力(也就是她對這些目標極為痴迷),這表明她並不是個人自由的典範。那麼,開會總是遲到的教授呢?

當別人期望他像其他人一樣準時,而他卻悖逆這種期望時,他是否表現得很自由?

這兩個例子(一個是一心想着賺錢的女人,另一個是經常遲到的男人)代表了兩種形成鮮明對比的個人自由的缺失。

第一個例子是遵從內攝的、社會認可的價值觀,第二個例子是蔑視這些價值觀。兩種情況都是人們在受到限制、受到內在力量的驅使時而採取行動。

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自由意味着真正的自主。它意味着以一種不受內攝、僵化的內部體系、使人麻痹的自我批評,以及否認限制的力量的約束而行事。

自由意味着有自主的意願,意味着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一方面,社會提供或不予提供追求個人目標的機會,總是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強制的約束。另一方面,也許更有趣的是,社會環境也在製造人們限制自身自由的內在壓力,也就是説,社會環境在向人們灌輸內攝的價值觀和規則。

我們的社會對物質積累的高度重視,使得人們特別容易受到有條件的經濟回報和有條件的愛的控制。

所以,當處於優勢地位的人採用控制手段來運用這些條件時,它們往往會對兒童、學生、員工和患者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因此,處於優勢地位、能夠控制獎勵的人,是系統性過程的催化劑。這些過程歸根結底限制了許多生活在這一社會系統中的人們的心理自由。現代社會為人們追求期望的結果提供了極大的自由,但矛盾的是,人們的自由往往最終受到追求這些結果的限制。

社會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個人自由的程度,但它們並不能決定自由的程度。自由是一個人在任何特定時刻的心理功能的特徵,因此,自由必須每時每刻都在實踐之中。

你自由嗎?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編輯薦書
03 自主與聯結相伴

然而,自由並不意味着以犧牲他人為代價去做自己的事情。相反,它涉及對他人的關心和對環境的尊重,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相互聯繫的表現。

自由涉及對個人內在本質的開放,在其中,你會發現聯結和自主的傾向。出於對聯結的需求,人們會逐漸尊重他們的社會環境和現實環境。費根舞蹈演員在表演中是自主的,同時也尊重和他們一同演出的其他人。

假如某個人進入某一情境並立即開始指揮周圍的人,那他就不是自主的,因為真正的自主與聯結相伴相隨,還涉及尊重他人。

那些一開始就對身邊的人發號施令的人們,無疑是感受到了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壓力,從而試圖控制他人,這只是壓力的一種表現。如果一個人是自主的,他會首先接納環境,然後立即嘗試改變它。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非常積極和自信的人,不論什麼樣的環境,當他進入其中,便開始改變環境:把燈多開點、把門窗關上、多放些胡椒、少發出噪聲、移動那張桌子、把那個枕頭收起來,他似乎使得一切都在不停地運轉。

在某種程度上,他得到了他需要的東西,我也尊重這一事實,但我總覺得,這太多了點。這並不是真正的自主和自由,而是太有壓力了。好像他總是要證明什麼似的。我想對他説,放輕鬆些,摸清情況,尊重這裏的一切,照顧他人的感受,然後再考慮改變。

真正的自由需要在主動改變環境和尊重環境之間取得平衡。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種接納他人的態度。

我們不是我們自身的目的,而是一個更大體系中的一分子,因為真正的自我具有自主和聯結的雙重傾向,而一個根據發展良好的自我來行事的人,將會接納他人,尊重環境,並且積極地影響兩者。

注:本文摘編自《內在動機:自主掌握人生的力量》第13章。

本書編輯:杜曉雅,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策劃編輯。

推薦書目:《內在動機:自主掌握人生的力量》2020年出版。

原來你也在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72 字。

轉載請註明: 你自由嗎?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編輯薦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