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特色鮮明、與周邊環境聯繫密切,民宿這一旅遊模式興起以來,成為越來越多遊客的新寵。作為出遊新空間,近年來上海郊區的民宿也在向精品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湧現出許多匠心之作。
“新紀廿年,歲在庚子,嘗暑翳之漸銷,恰秋英之初吐,於滬西青浦之角里,臨澱浦清流之碧波,重修楊氏故宅,以為井亭民宿。”這段古雅文字,介紹的就是一棟可居住的歷史建築——井亭民宿。
【可居住的歷史建築】
井亭民宿坐落於青浦區朱家角古鎮,房屋始建於晚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原為楊氏家族所有。坐東朝西、三進三出,佔地6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800平方米,楊氏故宅規模之大,在朱家角鎮現存的老民居建築中屈指可數,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被公佈為青浦區不可移動文物。
坐在井亭民宿大堂裏,耳聽流水聲潺潺,只覺清涼寧靜,蚊蟲不擾。門前屏風後鑿出一條水脈,從石板下流過,一直蜿蜒至中庭,這是井亭民宿創始人江虹蔚自己設計的。江虹蔚伸手向庭院指去:“你看,屏風上鏤空的梅花像一張魚嘴,後面的水系就是魚的骨架。”水脈保持高度水位,必要時可以作為消防補充。按照復旦大學一位專家的建議,水中飼養了數百條青浦本地的食蚊魚。
井亭民宿大堂的水脈 侍佳妮攝
江虹蔚來自雲南,她於2013年重開朱家角的江南第一茶樓,恢復了茶樓內的早茶和評彈,廣受當地老人與遊客喜愛,從此與朱家角結下不解之緣。2018年6月起,在朱家角鎮政府的主導和大力支持下,江虹蔚接手楊家故宅,希望打造一家規範化民宿,並與早茶文化聯動,將鮮活的早茶文化傳承下去。
彼時的楊家故宅破敗不堪,氣味難聞,大門打開一望到底,完全沒有曲徑通幽之感。江虹蔚回憶,房子主體是磚木結構,牆體中空,牆兩邊抹油毛氈,通風采光差,也不能防潮防濕,當時已有搖搖欲墜之感,“磚頭一抽就能抽掉,把我震驚了。”這樣的舊宅,僅僅是清理內部和完善改造方案,就花了整整半年。
【化過妝的古宅】
起初着手改造時,江虹蔚想在村裏選一棵樹移栽到楊氏故宅,村民央求她將村頭的一棵紅梅樹拖走,因為它“長得太醜了”。江虹蔚依言,將樹移到楊宅門口迎客,一看果然太醜,樹形歪歪扭扭,怎麼擺放都不好看。經過精心修剪,如今這棵紅梅樹的枝條彷彿迎風盤旋向上,遒勁而靈動。有了這個開頭,江虹蔚乾脆在紅梅樹背後架設一扇鏤空梅花屏風,室內裝飾也多用梅花元素,彰顯舊宅的品格。
井亭民宿門口的紅梅樹 受訪對象供圖
修舊如舊,尊重歷史,現代設施能隱藏則隱藏,這是鎮政府給江虹蔚的三個要求。為了實現這些要求,公安、消防等部門多次與江虹蔚商議方案,讓改造後的民宿既滿足國家相關規定,又儘可能保留建築原貌:管線儘量鋪設在牆體內,必須外露的部分巧妙躲進光線幽暗處,漆上與背景一致的“保護色”;無法“隱身”的消火栓,則做成木櫃門狀,與整體建築風格相融;連空調出風口和迴風口,都仿造成冰裂紋木窗的樣子。
雖然修舊如舊,可楊氏故宅已經完成了實際上的脱胎換骨。原先的空心牆體被打開,內置鋼筋結構,保證承重安全,然後重新抹好牆面;部分舊牆換成鑲嵌雙層玻璃的木窗,一共置換了300多片;所有的老柱子本已發黑,經過反覆打磨,恢復了木頭本色,再細細刷上木油,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磨完一根柱子,“這樣木頭就可以呼吸了。”
“宅子還是那個宅子,只是化過妝了。”江虹蔚笑道。化妝是由內而外的,目之所見,耳之所聞,鼻之所嗅,都要清新自然。為了祛除老宅內的陳舊腐朽之氣,江虹蔚還用添加中藥的艾葉反覆熏蒸室內,又在端午節前購進大量新鮮松針,層層疊疊鋪在地上一個月,以天然芳香除味。
井亭民宿內景 受訪對象供圖
【要麼破產,要麼重生】
經過兩年多的艱辛改造,井亭民宿終於在近期正式對外營業。付出的辛苦勞累還在其次,超支是最大的問題。在改造期間,由於資金壓力大,江虹蔚的合作伙伴陸續撤資。為了負擔繼續改造楊家故宅的高額費用,她抵押了自己的公司和別墅。
表面看起來,江虹蔚並不是雷厲風行的性格,説話輕聲細語,但透露着一股堅定倔強。身邊的人説她很“軸”,她也是帶着這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信念將井亭民宿項目推進下去,“要麼就破產,要麼就重生。”
井亭民宿從整體佈局,到一個微小的細節,比如一盞小小的落地燈,都是江虹蔚精心設計的。室內裝飾的書法、繪畫、工藝品,也是江虹蔚一件一件挑選,其中還有不少她自己的藏品。但是她説,沒有什麼得意之作:“都是遺憾,做好了之後才有新想法,懊悔為什麼不那樣做呢?”
井亭民宿房間內景 侍佳妮攝
對於傾注了心血的井亭,江虹蔚認為它是一個“家宅”。房間不能住滿,住滿就不舒適了,因此要保證只有60%的入住率。客人進入朱家角景區後,可以像當地人一樣以船代步,由搖櫓船接送到井亭,早上乘船去江南第一茶樓吃早餐。江虹蔚説,來這裏入住,是到主人家做客,體驗家的温暖,零距離感受歷史文化和當地風土人情,與借宿在商業賓館截然不同,“我認為這就是民宿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