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鼓浪嶼這兩棟百年別墅,曾被洋人左右十分憋屈,這段歷史鮮為人知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休閒

儘管地處在鼓浪嶼中間,遠離主要觀光路線,但跟團的遊客都會在導遊的帶領下,介紹這座位於筆山路邊上的會審公堂。作為鼓浪嶼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棟別墅的存在,既見證了鼓浪嶼公共地界的歷史,也是中國現代司法的起點之一。

鴉片戰爭結束以後,鼓浪嶼成為了“萬國租界”。為了解決島上不同勢力的衝突和洋人涉案等訴訟,鼓浪嶼於1903年正式成立工部局,這會審公堂便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立。所以自成立開始,會審公堂就是一處充滿“洋味”的司法機構。

最初的會審公堂並不在此處,原址曾是英國長老會於1915年建造,後被鼓浪嶼糖業巨頭黃仲涵所購,會審公堂於20世紀20年代末在此租下辦公,直至1941年被撤廢。

會審公堂的權利,相當於今天的法院一樣。過去審判案件,雖有依照鼓浪嶼制定的相關章程和中國律法,連堂長也是由中國指派,但涉案洋人和中國人所裁決的結果又往往不同。

此時的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連中國的司法權也難以自己掌控。雖所以某種程度上説,當時的會審公堂倒像是西方洋人的一言堂。很多訴訟案件的辦理,都讓許多中國人憋屈不已。

但另外一方面,它也引進了西方的一套司法文明制度,為後來的中國律法文化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律法專業的遊客,往往會慕名到這兩處遺蹟打卡的原因。當然它存在的意義,更多是見證了鼓浪嶼乃至中國近代史上被侵略的歷史,是值得後人來銘記。

早前的會審公堂一度淪為民宅,但由於年久未修,且被居民長期生活破壞,顯得十分衰敗。我大約在2014年路過這裏的時候,尤記得院落裏雜草叢生顯得十分破敗。好在後來廈門,請出了住户重新修繕,才使得這一處會審公堂遺蹟有所保留,並開放給遊客免費參觀。

因會審公堂地處在三岔路口,平常時間也有遊客在門前拍照留影。但對比鼓浪嶼的其它人景點,這處文物遺蹟的客流量並不會非常高,估計來到島上的遊客有一半人沒有走過。

我這一次去,會審公堂又封門重新修繕。根據報道上稱,由於樓內的瓷磚等設施已出現多面積損壞,需要重新進行修繕保護。由於文物要儘可能地保護原貌,所以修繕過程十分麻煩,估計會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