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作品《奮蹄二》。 內蒙古美協提供
篆刻作品
書法作品《馬説》
書法作品《追風千里踏雪無痕》
油畫作品《冬》。 內蒙古美協提供
油畫作品《西烏珠穆沁白馬節》
油畫作品《敖包山上的鞍馬》
市民正在觀看少兒繪畫展。
雕塑作品《夢》
雕塑作品《吉布哈與呼斯樂父子》
攝影作品《套馬》
雕塑作品《傳承》
書法作品《蒙古馬精神》
□記者 李倩
8月9日,作為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聯主辦,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內蒙古書法家協會、內蒙古攝影家協會、內蒙古美術館承辦的內蒙古2020“弘揚蒙古馬精神”主題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在呼和浩特開幕。此主題系列展以“蒙古馬”為創作表現主體,通過多種文藝表現形式,大力弘揚 “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共分為油畫、雕塑、蒙漢文書法篆刻、攝影、少兒繪畫作品五個展覽。
據悉,展覽共收到作品近4000件,經過專家評選委員會評定,670件作品最終入展。展覽將持續至8月31日,並同步推出網上展覽。
此次展覽是繼2019年首屆“弘揚蒙古馬精神”系列展成功舉辦之後,再次舉辦的同主題系列展覽。同一主題、短時間內的再一次舉辦,作品的數量、質量能得到保證嗎?
走進展廳,將會找到答案。你會看到藝術家們對蒙古馬的深情眷戀,他們之所以能創作出層出不窮、令人感動的作品,是因為,那些蒙古馬本就是從血脈中奔騰出來的啊。
少兒繪畫展:純粹真誠的童心
“聽過那麼一句話沒?十二歲以前,人人都是畢加索。” 內蒙古自治區美術家協會工作人員盧宏在參觀少兒繪畫展時,顯得興致勃勃。
看這《馬羣》,一團團的色彩塗鴉,勾勒出一匹匹憨態可掬的小馬。它們定也是貪玩的孩子吧?
看這是孩子的夢,小女孩在碩大的圖書館裏,有各種書籍、地球儀、彩色的氣球、黑色的貓咪,還有一匹馱着玩具熊的白馬從天而降,是來帶她去遨遊星空嗎?
“只有孩子們才會那麼處理這些形象,他們筆下的那些‘變形’多有趣。”盧宏説。
10歲的蘇日古格,是這次的參展小作者,她和爸爸媽媽特意從錫盟趕來,在自己的作品前合影留念。畫中的白馬是她的兒時玩伴。
9歲的鄭好,在觀看了所有作品後對着爸爸選出了她最愛的兩幅,“因為這匹馬最帥氣,這匹最可愛。”
稚氣、天真,無盡的想象力,和一顆真誠的童心,少兒繪畫,美在這裏。
“不只是孩子,我們大人來看這些作品,也會感動,會想起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會想找一找自己可貴的、純粹的童心。”陪女兒參觀的鄭先生説。
油畫展:更多思索的空間
剛走進油畫作品展廳,便會被這幅《冬》所吸引,風雪中,白茫茫一片,穿淺灰色蒙古袍的牧民和深棕色的蒙古馬是大地上僅有的色彩,這色彩靈動而堅韌,向着風雪,一往無前!
有了蒙古馬,草原便活了。蒙古馬是草原的精靈,在草原的懷抱裏,蒙古馬可以奔跑,可以閒卧,可以沐浴月光,也可以孤獨守望。
看,這幅《騰飛》,灰藍的色調中,銅筋鐵骨的三匹蒙古馬,彷彿要飛向藍色的蒼穹;
看,這幅《草原烈》,如火的紅色張揚着、噴薄着,帶着萬馬奔騰的氣勢,撲面而來;
看,這幅《蘇力德大戰風暴》,充滿質感的背景色,一位身着藍色蒙古袍的騎手,手握蘇力德,胯下的黃棕馬蓄勢待發。僅一個背影,卻營造出孤膽英雄的味道來。
《奮蹄二》旁,大學生李琰忍不住與之自拍留念。“它太美了,這些色彩斑斕的、縱情奔跑的馬兒,像流動的星河。”
展廳裏,觀眾沉浸其中,為一幅幅畫作而駐足,因一匹匹馬兒而思索、而感動。
“對蒙古馬的眷戀、對蒙古馬精神的追求,是自治區藝術家刻在骨頭上、流淌在血液裏、不可磨滅的基因,是他們搞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內蒙古自治區美術家協會秘書長於江説,“從展覽中可以看出,他們在創作中不是簡單地描繪,而是帶有自己的思考、帶有對蒙古馬精神的理解與提煉,留給觀眾更多個人思索空間。”
雕塑展:多樣多元的表達
雕塑作品被陳列在油畫展和少兒繪畫展兩個展廳中。在人們還沉浸在繪畫作品在平面畫幅上營造出的“幻覺世界”時,立體的、可觸、可視、可感的“真實世界”帶來的震撼常常令人猝不及防。
看這尊《馬系列·母與子》,作者利用廢舊的木樑、木質、鐵質的建築構件創作出一大一小兩匹馬形象,母親在低頭吃草,兒子依偎在身旁,盡顯温情。
看這尊《蘇和的白馬》,作者利用石膏營造出石材的質感,略去了具象的細節,追求意境的營造,樸實自然,草原味道濃郁。
看這尊《夢》,作者用透明樹脂灌注而成的蒙古族人物,胸中有一匹藍色的蒙古馬,如夢似幻。
“我的理解是,它想表達,蒙古馬是融在蒙古族羣眾身體裏的。”觀眾徐先生在《夢》前駐足,“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匹蒙古馬,有奔跑的豪情。”
內蒙古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温都蘇介紹,此次參展的作者80%都是蒙古族,“他們作品的好不只體現在藝術層面,更多的是體現創作面貌上,他們更加關心、關注草原文化、民族文化,更多思考的是一些文化表達問題,更有人文色彩。”
“通過這次展覽,可以看出,我們內蒙古已經形成了一個老中青三代、以中青年為主的成熟的雕塑隊伍,初步形成了基於草原文化特色的雕塑風格。”温都蘇説,“這個展覽也為雕塑創作者們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和明確的創作導向,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蒙漢文書法篆刻作品展:靜心思考的品讀
“你們看,這幾個字筆畫差別很大,怎樣達到單位面積和單位重量的雙平衡,這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蒙漢文書法篆刻作品展廳內,內蒙古書法家協會主席何奇耶徒正在與前來參觀的書法創作者和書法愛好者們一起品評參展作品。
據瞭解,此次展覽通過近半年的時間共徵集六百餘件蒙漢文書法篆刻作品,經專家組初評、複評、終評和文字審讀後評選出的195幅入展作品全部展出。
與去年不同的是,本次展覽按地域進行展示。展覽首端懸掛着各省市自治區作者的作品,接下來便是12盟市作者的作品依次展出,展覽尾部放置的則是特邀作品、名家作品。
“這樣的展出方式主要是為了讓普通入選作者的作品得到更多關注,更好地體現展覽的人民性。” 內蒙古自治區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力説。
專程從興安盟趕來的蒙古文書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盟市級)丹巴認真地在每幅作品前駐足。“看這幅蒙古文書法作品,中間的字體莊重,凸顯主題,兩邊的行書靈動活潑,章法得體大方。”
丹巴也有作品入展,書寫的是一首蒙古文詩歌,他希望能從展覽中,博採眾長,獲取營養。
“本次入展的作品書體完備,文字內容除了古典詩詞,也有現代的創作,以及蒙古文詩歌、民歌等,可以讓觀眾靜下心來去品讀蒙古馬的內在精神和品質。”李力説。
何奇耶徒認為,很多書法創作者們在書寫技巧上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如何從‘技’走向‘道’,這是要面對的課題。”
攝影展:更恰切瞬間的定格
走進攝影作品展廳,第一眼便看到這幅《搶鏡》,狂奔的白馬似乎要破壁而出,帶着一往無前的氣勢。
《草原生靈》中的蒙古馬安靜而內斂,《爭雄》中的蒙古馬有着不服輸的倔強,《聆聽》中的蒙古馬與牧民傾心交談……
“從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模仿複製式、實景劇式、那達慕式的畫面比例下降,更多的是攝影家從文化層面上入手,認真思考蒙古馬精神,不斷調整思路和創作方式,調動攝影手段定格更恰切的瞬間。”內蒙古自治區攝影家協會主席烏拉汗説。
據瞭解,本次攝影展共收到攝影作品2600幅,經作品評選委員會評定,154幅作品最終入展。
“令人欣喜的是,這次展覽收到好多牧民拍攝的作品,而且質量特別高。他們雖然不是專業的攝影人,可他們更熟悉蒙古馬、更理解蒙古馬。”本次展覽評委、內蒙古自治區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文凱説,“他們是和蒙古馬融為一體的。”
烏拉汗説:“蒙古馬這一題材是開放的。蒙古馬精神也是由多個章節構成的。蒙古馬與草原、蒙古馬與草原上的人們、蒙古馬與自然、蒙古馬與飛速變化的時代,蒙古馬精神與當今生活和未來的關係等等課題,時刻等着攝影家用手中的相機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