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宋代是我國古代瓷業百花齊放、全面繁榮的黃金時代,被譽為“瓷器時代”。而執壺其實是宋代的大宗產品,吉州窯、德清窯、景德鎮窯都有燒造。其中景德鎮的青白瓷執壺最具有時代特徵。執壺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魏晉六朝時期的雞頭壺、羊頭壺,後演變為隋代的天雞壺、唐代的龍柄壺等,發展到唐代後期逐漸定型為以敞口、鼓腹、有流和執柄為基本形制的執壺。宋代青白瓷執壺是一個獨特階段。我們現在使用的茶壺、咖啡壺在很大的程度上沿用了執壺的造型觀念,現代壺類的造型是執壺這一器形繼承和發展。

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陶瓷執壺的形制來源

我國古代被稱為“壺”的器皿,造型樣式非常多樣,最原始的壺形器皿大多隻有主體部分,但隨着工藝技術水平的發展、造型設計能力的提高及為了實現某些功能的需要,創造出了許多附件部分,後逐漸成為了穩定的結構組成部分。按照造型特徵的不同,將壺分為橢圓腹壺、圓腹壺、方形腹壺、扁鼓形腹壺等等。按照承裝液體的不同,可分為水壺、酒壺、茶壺等。這些只是大的分類,若細緻劃分則更多。且隨着工藝技術,使用功能等因素的影響,壺的造型受附件的有無以及附件造型樣式的影響很大,所以後來出現許多以局部附件、局部特徵來命名的壺類。如盤口壺、鳳首壺、蒜頭壺等等。

我國使用壺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那時候我們的祖先已會製作陶壺。現如今發現的最早的壺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用細泥燒製的紅陶三足壺。那時的壺是人們最常用的盛貯器,人們用它盛水、盛糧食。原始瓷器出現以後,瓷質壺因其清洗方便,更結實耐用,逐漸取代了陶壺。

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器皿造型樣式的發展也遵循這樣的規律。陶瓷執壺的產生與創燒並非憑空而起,它的造型發展必然遺留有前一朝代器皿的造型特徵。唐代陶瓷執壺的形制來源於隋代的雞首壺。雞首壺,三國末年時期出現,流行於兩晉至隋,因肩部塑雞首形而得名,亦稱雞頭壺,天雞壺。三國時期雞首壺還較為少見,西晉時期,雞首壺造型簡單,壺身比較矮,雞首無頸,且雞首實心、無孔、不能出水,此時的雞首部只是裝飾物。東晉時隨着瓷器生產技術的日臻成熟及當時人們對於實用功能的追求,雞首壺壺體變高,腹部增大,雞首有了頸部,頸部中空與腹部相通可出水,雞尾逐漸消失,而出現了略高於壺口的圓鼓形曲柄,以方便提攜。

南北朝時期,雞首壺已具有較完整的實用功能,壺身變得修長,雞首的冠部變大,頸部細長,盤口增高,下腹內收,下腹和底部相應的增大,龍柄曲長更方便於取拿。隋代末年,封建豪強地主集團的戰亂和割據局面相對結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換,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時的雞首壺較之南朝壺身更為瘦長,壺口更高,頸部更細,雞頭造型更趨向於寫實。如雄雞引頸昂首打鳴。執柄部貼塑龍形,形象較前朝更為生動。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人們不僅對雞首壺的使用功能進行了完善,對器物造型的美化也更為講究。

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宋代著名青白瓷執壺特點

在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的青白瓷以其青白如玉的淡雅色澤、輕盈秀麗挺拔的獨特造型而從宋代眾多名窯中脱穎而出,成為當時產銷量最大的窯系,產品還大量遠銷亞非國家和地區,創造了景德鎮制瓷史上第一個輝煌時代。在北宋青白瓷中,執壺是最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器型之一:規整、秀美、輕盈、古樸、典雅,堪稱是造型美、釉色美、胎質美的完美結合,其中又以造型美為基礎。

青白瓷執壺是北宋最為流行的一種壺,宋代青白瓷執壺的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鼓腹、長曲流、長執柄、平底或圈足。北宋青白瓷執壺因壺口的不同造型而相應地分為帶蓋和不帶蓋兩種。不帶蓋的主要為喇叭口執壺。帶蓋的多為直口或撇口執壺,以北宋中晚期最為流行,有的盤口執壺亦帶蓋。蓋的造型也主要有兩種。

一種為扁平圓形蓋,多與撇口執壺相配套。蓋面中間多內凹,中心還立有一小型捏塑的花鈕,蓋的邊沿靠近執柄處有一橫管狀系孔,執柄頂端也相應地設有一位置對稱、大小相同的管狀系孔,便於穿繩繫帶,其造型簡潔明瞭,功能美十足。另一種壺蓋多見於用作温酒的又稱注子的執壺上,沿襲唐、五代而來。這種壺蓋多與直口執壺相配套,就像是一頂有沿彎頂的帽子。壺蓋內部中空,上半部為折腰的圓彎形,下半部為平整的裙沿。蓋頂平面上往往堆塑一昂首挺胸的立獅或立鳥。整個設計不但蓋合緊密,而且蓋上的小瓷塑既方便拿手,又具觀賞價值和吉祥寓意,真可謂匠心獨具。

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北宋青白瓷執壺的壺流也經歷了從長流到短流再到長流的演變歷程。北宋早期的壺流大多沿襲五代形制,為細長的壺流,下半部與壺肩垂直,上半部向外作約45度角的直折,流口略細於流底部,有一種樸拙美。北宋中期流行的盤口執壺,壺流短而直,上下粗細均勻,略斜置於壺肩部,頸肩往往還有一對稱系,有的流基部還帶有結帶裝飾,短直的流與大盤口和飽滿的壺身相協調。北宋晚期,壺流又變得比早期更細長微曲,而且從流底向流嘴逐漸縮小,流口呈細長的橢圓形平面,整個壺流造型變得輕挺飛揚。

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青白瓷執壺的造型鮮明的時代美特徵

北宋青白瓷執壺獨特的造型美不僅僅是沿襲前代執壺造型發展的結果,更是受到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人文環境影響的產物。在北宋,青白瓷執壺的用途有二:一是盛酒和温酒用,又稱注子。二是點茶時盛水用,又稱湯瓶或點提壺。因為宋代廢除了唐代的坊市制和宵禁政策,城市商業迅速繁榮起來,商品經濟發達,市民的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形成了宋代獨特的市民文化。飲茶與喝酒是宋代市民生活中興起的兩大休閒消遣項目。酒宜慢飲,茶宜細品,北宋青白瓷執壺的造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飲酒和點茶的需要。

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宋代沿襲唐代飲茶之風,從宮廷到平常百姓,以相聚品茗為雅,宋代鬥茶的盛行和點茶的流行,促使宋代瓷質茶具的大量生產。青白瓷執壺正是北宋人點茶的主要器具,即將茶末放在碗內,再將執壺中開水衝入碗中。為了適合於點茶,執壺的頸、曲流和執柄越變越長,從功能上來説,長執柄易於提攜,細長的頸使水不易從壺嘴倒流出,長而微曲的流可以使壺身傾斜較大、水脈高揚而且細長從而達到理想的“點”茶的效果。執壺作為飲茶具的重要工具佔據了主要地位。南宋劉松年的《鬥茶圖》中描繪一人正在提壺倒茶,一人正煽爐煮茶,也有人茶已在手,表現的是宋代上至宮廷,下至百姓普遍盛行的鬥茶活動。

宋代執壺也作為酒具使用,為了防止酒精的揮發,作為酒具使用的執壺普遍帶蓋,且多為包裹式蓋部,為了方便對酒的加温,出現了與温碗配套使用的注子。北宋注子和注碗造型構思巧妙,充分體現了實用的需要。帶温酒器的宋代青白瓷執壺,注子的腹部為高而深的圓筒狀造型,既可以多裝酒水,又可以均勻地受熱,達到温酒的目的。注子的壺流和執柄比一般執壺要短,便於執拿和與注碗協調。注子與注碗成套使用,在造型既注重了單個形象,又兼顧了整體造型的和諧統一,堪稱工藝美術品中的佳作。

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結語:

墨子曾説過:“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文。”對於一件陶瓷器物來説,要在先實現其基本的功能下,才會考慮其修飾。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陶瓷執壺在實現功能的需求下形成了較為合理並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和使用方式的尺寸範圍,逐漸向更方便使用的功能方向發展。而北宋青白瓷執壺正是優良的制瓷原料、優秀的制瓷技術和獨特的社會人文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因而集功能美、材質美、理性美、雅緻美和自然美於一身,堪稱我國古代瓷器以造型美取勝的典範之一。其造型簡潔、優美,輕盈,風格典雅別緻,充分反映了北宋時期講究飲食文化和崇尚簡單實用、平淡質樸、清秀自然的理學、美學等社會審美情趣。可以説,北宋青白瓷執壺秀麗輕盈、風姿綽約的造型,不僅僅是宋代瓷器的一個典型代表,也是整個北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的一面鏡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38 字。

轉載請註明: 文明的象徵,造型美的典範,宋代執壺彰顯時代魅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