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豆瓣一刻:墨西哥8.2級強震 遇到地震我們如何避險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休閒

  遇到地震我們如何避險

  [家中]

  如果家住樓房:1、較安全的避震地點:桌子、牀等堅固的傢俱下;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衞生間;內承重牆牆角;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2、震時要注意:不要滯留在牀上,不要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裏應儘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不要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

  如果家住平房:有條件時儘快跑到室外避震,如果屋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儘快跑出室外避震。

  1、室內避險較安全的地點:炕沿下或低矮、牢固的傢俱邊;牢固的桌子下或牀下。

  2、震時要注意:不要滯留在牀上,不要躲在房梁下,不要躲在窗户邊;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户外]

  1、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過街橋、立交橋上下;高煙囱、水塔等。

  2、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變壓器、電線杆、路燈、廣告牌、吊車等。

  3、避開其他危險場所:狹窄的街道;危舊房屋、危牆;女兒牆、高門臉、雨棚;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4、汽車靠路邊停車,管制區域禁止行駛。

  5、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野外]

  1、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山腳下、陡崖邊,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等。

  2、避開河邊、湖邊、海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或上游水庫坍塌下游漲水,或出現海嘯;水壩、堤壩上,以防垮壩或發生洪水;橋面或橋下,以防橋樑坍塌時受傷。

  3、避開其他危險場所:變壓器、高壓線下,以防觸電;生產危險品的工廠;危險品,易燃、易爆品倉庫等,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

  4、選擇選擇開闊、穩定的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避風,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如果附近有化工廠等)。

  5、震後不要獨自在野外停留。

  [公共場所]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擁擠;

  如不得已被擠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雙手交叉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壓力;隨人流而動,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解開領釦,保持呼吸暢通。

  1、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就地蹲或趴在排椅旁;注意避開弔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2、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選擇結實的櫃枱、商品(如低矮傢俱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櫥窗和櫃枱;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3、在行駛的電(汽)車內:抓牢扶手,低頭,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發生事故時受傷;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地震之後要懂得這些自救要點

  要離開車輛

  發生大地震時,難以大地的晃動,會致使人無法把握方向盤。此時必須充分注意,避開十字路口將車子靠路邊停下。為了不妨礙避難疏散的人和緊急車輛的通行,要讓出道路的中間部分。躲在在車內避難的人會因路邊墜落的物體砸傷,被壓垮的車輛旁邊都有一個3英尺高的空間,所以在地震時要離開車輛,靠近車輛坐下,或躺在車邊,不要鑽到車底下,垂直落下的巨大物體會壓扁車體導致喪生;如果你正在公交車上,車體可能會有晃動,千萬不要驚慌,等司機挺穩車後大家再各自逃生。

  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機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採取避難的措施。避難的方法,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

  要保持鎮靜,就地擇物躲藏

  在車站、劇院、教室、商店、地鐵等場所,要保持鎮靜,就地擇物躲藏,伏而待定,然後聽從指揮,有序撤離,切忌亂逃生。選擇小開間、堅固傢俱旁就地躲藏;教室裏正上課的學生,要在教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或室外,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教學樓及附近高大建築物;切忌不要馬上回到教室去。

  在發生地震、火災時,不能使用電梯

  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後避難。高層大廈以及近來的建築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運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會自動的動作,停在最近的樓層。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請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繫、求助。

  不要驚慌失措的往户外跑

  地震發生後,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製板牆、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如果你站在門框下,當門框向前或向後倒下時,你會被頭頂上的屋頂砸傷。如果門框向側面倒下,你會被壓在當中,所以,不管怎麼樣,你都會受到致命傷害!

  不要聽信謠言,不要輕舉妄動

  在發生大地震時,人們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採取行動,極為重要。從攜帶的收音機等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機構直接得到的信息,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在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區,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幾秒種的時間,作為個人,應在 瞬間冷靜地作出避險的抉擇。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我不是你大爺”:震小不用跑,震大跑不掉

  網友“心若無塵”:睡覺。


  1863年底,墨西哥第二帝國的皇冠,在拿破崙三世特使和墨西哥天主教會代表的陪同下,敲響了米拉馬爾城堡的門。次年5月,哈布斯堡王室的二公子、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弟弟、茜茜公主的小叔,不顧母親皇太后索菲的強烈反對,登上了去往美洲的航船——此一去,離他成為馬奈《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的槍決》的畫中人,僅有三年。

  《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的槍決》,愛德華·馬奈創作於1868年,藏於曼海姆美術館。

  多年以後,當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一世面對行刑隊,將會回想起母親對他諄諄教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個遙遠的下午,是1859年7月6日的下午,馬西米連諾27歲生日。那年,他剛被大哥、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解除了倫巴第總督的職務,原因是他在當地推行自由主義政策。他的母親、奧地利皇太后索菲在因斯布魯克霍夫堡宮的生日派對上告誡壽星:一位君主若想同臣民分享權力,無異於在大風中戴着一頂未系帽繩的帽子。

  一語成讖!

  1867年6月19日凌晨,行刑隊將已淪為階下囚的馬西米連諾押赴克雷塔羅城郊的刑場,將死之人戴着一頂棕櫚編織的寬沿尖頂草帽,帽繩繫緊,箍住下巴。但一切已無濟於事,屬於他的權力已被褫奪,確切説是重回墨西哥共和國民選總統貝尼託·華雷斯手中。

  華雷斯是個著名的矮子,在頂住了包括好友雨果在內眾多國際社會名流的壓力,宣判帥哥馬西米連諾死刑的那天,他曾引用另一個矮子拿破崙的語錄:不錯,我的確身材矮小。然而誰若因此而藐視我,我將砍下他的腦袋,以消除這種差別。

  華雷斯所言“藐視”,與身高無關,而是源自1864年5月馬西米連諾第一次踏上墨西哥這片土地時給他的一份通牒——你承認我的皇位,我將赦你無罪。

  如此看來,華雷斯與馬西米連諾貌似有不可化解的個人恩怨。事實上,這只是歷史的塗層,真實的背景是19世紀60年代墨西哥政制的跌宕變遷。1860年代初,墨西哥共和國國內矛盾尖鋭,保守派教士階層與頒佈《改革法》的總統華雷斯勢同水火。矮子總統迅速採取雷霆手段,實行政教分離,沒收教會財產,逮捕違令教士,驅逐教皇使節。

  要命的是最後一條!墨西哥總統得罪了一個人,一個歐洲人,一個名義上擁有當時最高世俗權力的人,一個自詡為“全世界天主教徒衞士”的人——法皇拿破崙三世。1862年,法國聯手英國和西班牙入侵墨西哥。於是,華雷斯被趕下了總統寶座,同時也被趕出了墨西哥城。於是,墨西哥出現了奇異的權力真空。

  天將降大任於哪一位?不説您也知道,馬西米連諾。其實,這是當時歐美政壇的一次蘿蔔招聘。墨西哥保守派對應聘者開出的錄用條件是:天主教徒、歐洲王室子弟、與法英西出兵的三家都無甚牽連。更重要的是,他必須得到拿破崙三世的首肯。而正在的裏雅斯特米拉馬爾城堡當寓公的奧地利王子,是大BOSS的唯一選擇。

  1863年底,墨西哥第二帝國的皇冠,在拿破崙三世特使和墨西哥天主教會代表的陪同下,敲響了米拉馬爾城堡的門。次年5月,哈布斯堡王室的二公子、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弟弟、茜茜公主的小叔,不顧母親索菲的強烈反對,登上了去往美洲的航船——巨蟹座的人有創業的衝動,而且喜歡鑽牛角尖。

  只是此一去,離他成為《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的槍決》的畫中人,僅有三年。

  據稱,在駛向墨西哥的船上,馬西米連諾在潛心撰寫法院禮儀指南。此説當為真,馬西米連諾是現代意義上法治的擁護者,而法治保障的是公民權益。作為美國開國元勳漢密爾頓的信徒,他的理想是在墨西哥創建一個君主立憲制的自由國度。説白了,馬西米連諾一世登基之初,施行的完全是華雷斯缺席的“華雷斯主義”:土地改革、宗教寬容、擴大選舉權等等。

  當然,墨西哥皇帝的政治抱負與拿破崙三世提線木偶的身份,嚴重不符。因此當拿破崙三世迫於普魯士的壓力從墨西哥撤兵時,提線木偶成了斷線木偶。

  1867年2月,共和派重兵壓境,馬西米連諾撤離墨西哥城退守克雷塔羅。三個月後,馬西米連諾在試圖從克雷塔羅城突圍時被俘。接下來是死刑判決,最後是6月19日的行刑。有趣的是,舉槍瞄準的小兵裏有幾位正是受益於馬西米連諾土地改革的印第安人。

  馬西米連諾的死訊,在1867年6月底傳到了巴黎。那裏正在舉辦世界博覽會,陳列的墨西哥展品依然打着墨西哥第二帝國的標記,而簽署授權書的人已經死去。

  作為馬西米連諾的同齡人,馬奈以他的死創作了一組同題油畫。配文的即是其中一幅,那是墨西哥皇帝與手下的兩位將軍米拉蒙和梅西拉中彈倒地的一瞬。油畫與現實稍有出入的是,馬西米連諾面對行刑隊時,已經摘下了他的帽子,交給了從歐洲帶來的廚師——拜託了,請把這個交給我的母后,並請轉告她,我至死都在思念着她。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水底吹泡泡”:這篇文風很像《百年孤獨》的開篇啊!

  網友“AK47”:找死去的

  (1970-01-01)


  問題的源頭——美墨戰爭

  1845年8月,紐約記者約翰•奧沙利文發表了一篇文章,為美國吞併德克薩斯張目。他説美國擴張領土,乃是順應上帝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以奧沙利文當時籍籍無名的地位,此文自是泥牛入海,無聲無息。12月,他又在《紐約晨報》上為美國索取俄勒岡辯護,説:“根據昭昭天命擴張和合並整個大陸,這是上帝賜予我們的土地,他委託我們進行偉大的自由實踐,建立自治的聯邦政府。這是一種天然的權力,如同大樹充分延伸,必然生長的法則註定它需要空氣和土壤。”

  奧沙利文本是無心插柳,硬造出一個新詞“昭昭天命”來呼應當時國內領土擴張的狂熱思潮,不想卻得到民主黨政客的欣賞和採用。在報紙宣傳下,昭昭天命的説法風行一時。成千上萬的人,懷着彼此不同的希冀和野心,紛紛湧向西部。

  位於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的德克薩斯,就是這股擴張浪潮的起點。德克薩斯最早由西班牙人開拓,17世紀的時候法國也進入該地區,建立殖民地。1803年,在托馬斯•傑斐遜的主導下,美國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並要求把法國統治下的德克薩斯地區也一起併入,但遭到了拒絕,於是就把德克薩斯東部的薩賓河作為西班牙殖民地與美國的疆界。

  1821年,墨西哥獨立戰爭之後,德克薩斯地區正式成為墨西哥領土的一部分。此時美國仍然堅持德克薩斯是當初路易斯安那購買案的一部分,認為該地區應當併入美國,因而兩度向墨西哥提出領土要求,但都被墨西哥政府一口回絕。

  為了鞏固北方領土,墨西哥政府發起了一場鼓勵向德克薩斯移民的運動。他們一廂情願地相信,只要德克薩斯人口增長起來,就能夠在美國與墨西哥之間充當緩衝區,甚至還希望德克薩斯的新增移民會站在墨西哥政府這一邊。不料此舉卻適得其反。大量新移民湧入德克薩斯之後,不僅沒有給當地帶來穩定,反而因為蓄奴等問題頻頻與墨西哥政府發生摩擦。

  1835年,墨西哥總統桑塔•安納將軍帶領軍隊入侵德克薩斯,鎮壓心懷不滿的當地移民。此舉使得德克薩斯人與墨西哥政府的矛盾加劇。和美國剛獨立的時候一樣,墨西哥民眾對於州的認同遠遠大於對聯邦的認同。德克薩斯人對安納將軍的武力干預十分不滿,乾脆在1836年宣佈獨立,成立共和國。墨西哥政府與其幾次交戰,都以失利告終,不得不簽下承認德克薩斯獨立的和約。

  德克薩斯獨立之後,幾次申請加入美國,但都沒有成功。墨西哥仍然堅稱對德克薩斯擁有主權,如果美國兼併了德克薩斯,兩國將爆發戰爭,但這並未能阻止美國的野心。1845年,美國終於同意德克薩斯加入,成為美國第28個州。第二年,美國國會向墨西哥宣戰。戰事持續了兩年,最後以《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的簽訂而告終。根據條約,美國獲取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同時美國亦向墨西哥支付1825萬美元作為補償。

  墨西哥割讓給美國的領土,包括如今的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懷俄明州部分地區。

  邊境開放時代的自由移民

  美墨戰爭結束之後,由墨西哥割讓而來的領土並不是直接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分。按照規定,須由當地人民自行組建政府,待發展成熟之後方能申請加入美國。至於人口的去留問題,根據雙方締結的條約,滯留於割讓領土上的墨西哥籍居民可以選擇遷徙到墨西哥,也可以繼續留在原居地,成為“美國人”。於是,10萬多墨西哥居民一夜之間就變換了國籍,成為最早的墨西哥裔美國人。他們主要居住在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一帶。

  由於這些剛剛發生變動的領土上缺乏有效的政府監管,加上歷史上緊密的人員關係,兩國邊境並沒有出現如今天一般的嚴控局面,而是處於完全的開放狀態。在當時,墨西哥人到美國謀生或者美國人到墨西哥來探親訪友,都是來去自如。以該時期為故事背景的好萊塢西部片或犯罪片中,就常常出現犯人逃到墨西哥而不會受到任何檢查和阻攔的情節。

  從另一角度來看,美墨邊境長達兩千多英里,其中大部分都是人跡罕至而難以通行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帶,無論走哪一條路,都充滿艱辛和不易,很少有墨西哥人願意跨越重重的自然險阻跑到美國去,何況,邊境兩頭的經濟差距也沒有今天那麼大。

  因此,直到19世紀末,美墨邊境的人口流動都沒有受到任何來自政府方面的妨礙,其規模之小,也難以引起雙方政府的注意。有學者指出,直到20世紀才談得上有正式的墨西哥與美國之間的“國際移民”。墨美邊境並非一直作為實踐中的現實而存在,作為社會、經濟和政治意義分界線的邊境多半是20世紀的產物。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1900年以前,墨西哥向美國的移民每年從未超過500人。1894年墨西哥移民准入美國的人數僅有109人,1904年為1009人,1908年為6067人,1909年才激增到16251人。

  美墨邊境多為荒漠或半荒漠地帶。

  第一波墨西哥移民浪潮

  墨西哥獲得獨立之後,其經濟發展之路頗為曲折,與鄰居美國的差距也越拉越大。1910年,墨西哥爆發革命,推翻了波菲里奧•迪亞斯的獨裁統治,隨後陷入了長達十年的內戰。動亂使得北部地區經濟凋敝,許多墨西哥人為了謀生,不得不把注意力投向邊境另一側的美國。迪亞斯統治期間曾花大力氣發展鐵路運輸,往來墨西哥北部與美國西南地區已經變得十分便利。大量墨西哥難民和無業人員湧入鄰近的美國州分,尋找就業機會。根據統計,1920年生活在美墨邊境地區的墨西哥難民已經接近50萬。

  美國對待外來移民的態度一直遊移不定,既有開放寬容的一面,亦有實用利己的一面。內戰前後,為了滿足國內旺盛的勞動力需求,美國曾奉行來者不拒的移民政策。1864年,林肯還推動國會通過了《鼓勵外來移民法》。根據統計,1820至1880年的60年間,多達1163萬人移居美國。但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美國就迅速關上移民的大門。1867年,美國經濟下滑嚴重,失業率上升,第二年國會就宣佈廢除了《鼓勵外來移民法》。

  除了經濟因素,美國的移民政策也受到排外思潮和種族主義的影響。1882年,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規定禁止華工入境10年,並禁止華僑入籍。1907年,美國與日本達成“君子協定”,禁止日本勞工進入美國。1911年國會通過法案,要求對移民進行“文化測驗”,以限制東南歐各國移民入境。一戰爆發之後,美國的排外情緒有增無減。在此期間,來自歐洲和亞洲的移民大為減少。

  雖然對來自歐洲和亞洲的移民加以限制,但是美國對西半球的移民仍然持開放態度。1924年,國會通過了《約翰遜-裏德法案》,正式確立了移民限額制度,規定了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數量,但卻明確指出,墨西哥不在限定範圍之內。

  一方面是墨西哥這邊的人想來,另一方面是美國這邊的政府不加限制,雙方一拍即合。根據統計,1910-1919年間,美國的墨西哥移民已經多達17.3萬,1920-1929年間更迅猛增長至48.7萬,構成了墨西哥移民的第一波浪潮。到1920年代末,墨西哥移民已經佔全部美國合法移民的11.2%。

  搖擺不定的移民政策

  如前所述,美國的移民政策從一開始就具有兩面性——既想利用外來移民來滿足國內的經濟發展需求,但又不希望他們衝擊本土勞動力的就業前景;既有開放寬容的理想主義向度,也有排外和種族主義的狹隘一面。由此而來的就是美國對待墨西哥移民搖擺不定的政策,時而熱情相迎,時而橫眉冷對,決定其搖擺方向的就是國內的經濟形勢和民眾情緒。

  一戰之前,美國先後開始限制東亞和東南歐地區的移民入境,導致國內的勞動力供應不足,許多企業於是轉而通過引進鄰國墨西哥的移民來滿足需求。一戰末期,美國派遣軍隊到歐洲作戰,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的短缺,尤其在西南地區,農場、礦場和建築工人都十分緊俏。此時恰逢墨西哥國內局勢動盪,大量墨西哥人順勢北上,填充美國就業市場的空缺,由此構成墨西哥移民的第一波浪潮。

  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持續多年的大蕭條使得經濟疲軟,就業市場萎靡不振,失業率由1928年的4.2%飆升至1933年創紀錄的25%。民眾不滿聯邦政府不僅未能提振經濟,也沒有能夠給失業人員提供任何幫助。為了紓解民怨,赫伯特•胡佛總統把責任悉數推給了墨西哥移民,指責他們搶走了本來屬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1929年,胡佛批准通過了墨西哥裔人口遣返計劃。該計劃一直執行到1937年,共計有50萬墨西哥移民遭到強行遣返,其中大部分人再也沒有進入過美國。

  胡佛曾在大蕭條期間批准墨西哥人口遣返計劃。

  墨西哥裔人口遣返計劃結束沒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大量軍事訂單的刺激下,美國經濟開始加速復甦,不久發生的珍珠港事件把美國也拉進戰局。戰爭使得美國國內對勞動力的需求空前旺盛,於是這時候引進墨西哥移民的建議重新提上了日程。1942年7月,美國政府與墨西哥政府簽訂了一項被稱為布拉塞洛計劃的雙邊協議,允許墨西哥農業工人進入美國西南部,從事農業領域的季節性工作。該計劃一直到1964年才結束,移民記錄顯示22年間共有480萬墨西哥合同短工進入美國,構成了第二波墨西哥移民的浪潮。

  布拉塞洛計劃實施期間,來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數量激增,遠遠超過了合法短工的人數,逐漸引起美國民眾的恐慌不安。1950年代初,美國經濟有所下滑,政府立即藉機發起旨在打擊非法移民的“濕背行動”,共有100萬墨西哥人遭到遣返。

  1964年,美國國會宣佈終止布拉塞洛計劃。在該計劃實施期間,美墨之間形成了候鳥式的季節工移民潮,同時非法移民的數量開始急劇上升。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外來移民與國籍法修正案,規定自1968年6月30日起實施全球統一的移民限額制度,每年接受移民總限額為29萬人,其中東半球為17萬人,西半球總限額為12萬人,移民不分國籍,按先後順序入境。這是美國第一次對西半球移民實行限額限制,也意味着墨西哥移民終於成為了美國人不得不予以重視的政治問題。

  貓捉老鼠的遊戲

  雖然美國在1964年就終止了布拉塞洛計劃,並先後出台了幾個法案,來限制墨西哥移民的進入,但這並沒有能夠有效阻止非法移民數量的攀升。根據統計,非法入境的墨西哥人從1981年的149萬,經逐年增多後達到1986年的382萬。1965年到1990年間,來自墨西哥的非法入境者達到3650萬人,儘管有很大一部分只是季節性往返的農業工人,但這仍然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海量非法移民的湧入讓美國政府和民眾都慌了神。為了限制墨西哥移民的過快湧入,國會於1976年頒佈法案,規定西半球各國每年的移民限額為2萬人,以此來減少墨西哥可以獲得的移民配額。1986年,羅納德•里根總統簽署了移民改革與控制法,通過特赦的方法使得國內的三百萬墨西哥非法移民獲得了合法身份,與此同時,通過加強邊境執法、制裁故意僱傭非法移民的僱主等方法來切斷非法移民繼續湧入美國的途徑。

  進入1990年代之後,美國阻止墨西哥非法移民的手段不斷升級,比如一再擴大邊境執法的範圍和規模,通過了使得遣返非法移民更加方便的法律,在美墨邊境移民出入密集的地方比如聖迭戈,修建鐵絲網、圍牆柵欄,在地下設置傳感器、設計虛擬柵欄準確電子定位那些試圖穿越的非法移民。種種方法最終證明都收效甚微,2005年未經允許進入的墨西哥移民人數突破600萬,佔美國全部1110萬未經允許進入人口的56%。

  美國在1990年代就開始強化邊境管理,在部分地區建造圍牆柵欄等阻礙物。

  墨西哥人之所以熱衷於移民美國,歸根結底是由於美墨兩國的巨大經濟差距。雖然位列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墨西哥的經濟實力遠不能與美國相提並論。美國的歷史學家戴維•肯尼迪指出,“美國與墨西哥的人均收入差距之大,在世界上任何兩個相鄰國家之間是絕無僅有的。”國內腐敗的政治體系,毒品經濟帶來的治安惡化,懸殊的貧富差距和不完善的教育醫療體系,都使得墨西哥人對美國趨之若鶩。兩國長達兩千多英里的邊境線則為移民偷渡提供了便利,即使美國一再追加投入,加強邊境執法,也不可能完全把如此漫長的邊境線完全封殺。

  同時,歡迎墨西哥移民併為其提供便利的美國人也不在少數。在加利福尼亞,墨西哥移民願意從事許多本土美國人不願意做的低端服務業,如家庭服務、建築、看門、草坪工、餐飲和家禽養殖等,而且對福利待遇要求不高,因而得到許多美國僱主的青睞。同時,墨西哥移民在西南部紮根已有上百年曆史,形成了許多飛地式的墨西哥社區,新來移民很容易在這些社區找到容身之所。

  墨西哥化與美國夢

  大批墨西哥移民的到來,引起了本土美國人的激烈反應。早在1920年代,就有美國人攻擊墨西哥移民,稱其為“閒散不積極的苦工和懶惰的女人”,罵他們是“豬仔”,應該被驅逐出境。工會對墨西哥移民也充滿牢騷,認為他們的到來擾亂了薪酬市場,降低了美國勞工的平均工資。1980年代後期,多達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應該減少移民。他們擔心移民會搶走美國人的工作,降低他們的工資。

  另外一些美國人則擔心墨西哥移民會衝擊美國的價值觀和認同感。相比其他移民,墨西哥移民歸化率較低,也很少將自身定義為“美國人”。亨廷頓在其著作《我們是誰》中對墨西哥移民就有非常激烈的批判。他指出:“墨西哥人向美國西南部的移民,使得美國人於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從墨西哥奪取的這些地區,如今走向墨西哥人口上的‘復地運動’,使之墨西哥化。……它還使得墨西哥和美國之間的疆界變得模糊起來,引進一種非常不同的文化,同時在某些地方促進一種半美利堅半墨西哥的混合型社會和文化的出現。”

  亨廷頓對墨西哥移民持批判態度。

  亨廷頓對墨西哥移民的批評不無道理。早在美墨戰爭之前,墨西哥人已經廣泛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和德克薩斯等地區。戰爭結束之後,他們既作為美國人生活在故土之上,又跟墨西哥的親戚保持着親密的聯繫。20世紀前半葉,源源不斷的移民壯大了墨西哥裔美國人羣體,並在許多地方形成了飛地一般的墨西哥社區,與本土美國人完全隔離。許多墨西哥人甚至都不用學英語就可以在美國生活下去。

  布拉塞洛計劃造就了一大批季節性往返於美墨兩國的候鳥工人。他們既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同時又與本國文化保持着聯繫。這種鐘擺式的遷移模式阻礙了墨西哥移民與美國主流社會的融合,使得墨西哥移民成為最難同化的族羣。隨着移民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墨西哥與美國的雙重生活。如同亨廷頓所言,在美墨邊境,已經建立起了一種混合型的社會和文化。

  但如果憑此就斷言墨西哥移民難以同化,恐非如此。二戰時,大量墨裔美國人進入軍隊效力,就大大促進了墨西哥移民的美國化。在小布什發起的反恐戰爭中,拉美裔士兵也是作戰最為英勇的。

  近年來美國的族羣衝突愈演愈烈,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墨西哥移民尤其容易成為攻擊對象。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不少民眾開始自發組織治安隊到邊境巡邏。各州議會在2005年提出200個反移民的法案提議,有20個獲得通過;在2007年反移民議案達到1562件,通過了240個。

  特朗普提議建造一道牆來阻止墨西哥非法移民,獲得了大量民眾的認同,反映的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排外情緒往往日趨高漲。可以預想的是,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墨西哥移民問題仍會是美國政治的重要議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阿劍”:不要把回顧歷史當作今天的現實。

  (1970-01-01)


  當地時間2017年8月29日,美國休斯敦,颶風“哈維”帶來的強降雨引發洪災。 東方IC 圖

  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政府8月30日表示,將向美國得克薩斯州水災災區提供援助。

  這兩個與美國鬧僵的國家伸出援手之際,美國國會尚在放假,需要等到下週才能就災區急盼的救災款開始討論。諷刺的是,國會一項待議法案卻是從救災基金中挪用數億美元,用於沿美國與墨西哥邊界修建隔離牆。

  災區緊急求援

  颶風“哈維”帶來史上罕見的水災,休斯敦市長西爾維斯特·特納30日敦促聯邦政府迅速行動撥付救災資金。

  “災民們憤怒、沮喪。他們濕透了,他們無家可歸,”特納在記者會上説。

  休斯敦市議會當天決定,從應急資金中撥付2000萬美元用於救災。特納説,由當地先行墊付救災費用的辦法“完全不可接受”,聯邦政府必須儘快撥錢。

  “我希望聯邦一級的人、希望最高層能明白,這是災難性事件。我們希望除掉那些繁文縟節,我們所有人必須有緊迫感。”

  特納敦促在場的兩名國會議員推動國會迅速批准下撥救災款。

  他還要求聯邦緊急措施署提供食品、簡便牀和其他救災物資,並且派遣救災人員深入災區而不是僅僅待在避難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30日報道,受災地區已有至少37人死亡。災害損失尚未正式統計,多家機構初步估算,損失為數百億美元甚至達1000億美元。得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説,得州可能需要1250億美元聯邦援助。

  聯邦尚未行動

  然而,美國國會下週才結束假期復會,政府屆時才能提交救災資金申請供國會審議。

  而且,國會復會後將討論是否從聯邦緊急措施署的救災資金中劃撥大約8.8億美元用於修建美國與墨西哥邊界的隔離牆,佔修牆初始資金大約一半。而聯邦緊急措施署的救災資金賬户中眼下只有大約33億美元。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極力主張在美墨邊界築牆。他上週警告國會,如果不批准修牆資金,他就不簽署撥款法案,這樣聯邦政府就不得不在9月30日以後“關門”。

  美國媒體預測,鑑於這次災情,聯邦緊急措施署的救災資金可能會免遭挪用。

  特朗普28日表示,聯邦政府將“很快”撥付援助,規模與“卡特里娜”颶風和“桑迪”颶風賑災資金相匹敵。那兩場颶風分別造成1600億和700億美元損失,國會批准的援助達到623億和510億美元。

  圍繞“哈維”災害的援助還扯出一場美國共和黨內部的舊怨。“桑迪”颶風橫掃美國東北部後,參議員特德·克魯茲及多數來自得州的聯邦議員反對撥付鉅額救災款,認定大部分資金會用於與災害無關的項目。由於他們的阻礙,國會於災後約3個月時才批准了撥款。

  對此,一些東北部地區的議員至今耿耿於懷。來自紐約州的眾議員彼得·金告訴美聯社記者,阻撓撥款是得州籍議員針對東北部地區“耍政治手腕”的形式之一,這種做法“殘忍、惡毒,我永遠也不會忘”。

  不過,彼得·金等東北部地區議員表示,他們這次不打算以牙還牙。“與他們的代表5年前對我們所做的不同,我們不會把氣撒在需要我們幫助的那些可憐的得克薩斯人頭上,”來自紐約州的議員丹·多諾萬説。

  “冤家”先伸援手

  美國政府尚未行動,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卻率先表示,將向美國災區提供援助。

  這兩個國家眼下與美國關係緊張。由於堅持修建隔離牆並威脅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特朗普激怒了墨西哥;委內瑞拉則剛遭受美國製裁,並受到特朗普“出兵”威脅。

  就在27日,特朗普還在推特上寫道:“墨西哥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們必須修牆。”而且,墨西哥必須為這道牆埋單。

  美國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30日會晤墨西哥外交部長路易斯·比德加賴,感謝墨方向美國災區提供“慷慨”援助。不過,蒂勒森和比德加賴沒有披露援助規模以及美方是否接受了援助。而得州州長阿博特説,得州接受墨西哥政府的援助,包括食品、車輛、船隻。同一天,墨西哥紅十字會向休斯敦派遣志願者協助救災。

  委內瑞拉外長豪爾赫·阿雷亞薩説,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下令向得州災區提供500萬美元援助。這筆援助將由委內瑞拉設在美國的石油公司交給休斯敦和科珀斯克里斯蒂市。“我們一直與美國人民站在一起,”阿雷亞薩説。

  (原題為:《美鬧水災國會放假中 墨西哥委內瑞拉搶先援助》)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南國北方_蔡先生”:委內瑞拉援助美國?聽上去像童話呀!

  網友“幸福沒那麼遠”: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最可愛的人。可以拿到全世界受災地區比一比

  網友“李阿貴333”:美國也被淹的夠嗆啊

  (1970-01-01)


  墨西哥民眾舉着失蹤學生的照片在遊行中。  中新網 圖

  據《赫芬頓郵報》9月26日報道,兩年前墨西哥43名學生失蹤一案的代理律師羅薩萊斯(Vidulfo Rosales)表示,檢察官們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找到一名可以指控的犯罪嫌疑人。

  兩年調查一無所獲

  2014年9月26日,墨西哥當地警察勾結不明身份的持槍歹徒襲擊了一羣來自墨西哥南部伊瓜拉市阿約齊納帕師範大學的學生。在這場暴力衝突中,3名學生和3名路人當場死亡,43名學生被綁架至今生死不明。

  事件發生後,墨西哥民眾掀起了反腐敗暴力和反特殊免責權的全國性抗議運動。然而,墨西哥政府至今也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報道稱,兩年來透過此案人們看到了墨西哥司法體系的不透明和過分依賴強行逼供的制度弊端。

  前墨西哥情報局官員亞歷杭德羅・霍普告訴《世界郵報》,政府的調查機構可能會讓一些問題不了了之。除了發現了一名叫亞歷山大(Alexander)的學生的骨灰之外,墨西哥當局至今尚未找到失蹤的學生或者給出一個關於導致他們失蹤原因的解釋。

  居住在紐約的蒂薩帕(Antonio Tizapa)的兒子是43名失蹤學生中的一員,他告訴《世界郵報》的記者,他已經不相信墨西哥法院能對2014年9月26日晚上發生的事作出清楚的解釋。

  “政府已經施壓干涉調查,”蒂薩帕説道。“這是對受害學生家長的傷害,是所有墨西哥人的恥辱。”

  就在失蹤事件兩週年紀念的前一天,墨西哥司法部長辦公室發表聲明,稱他們沒有放棄偵查。聲明還強調,這是墨西哥歷史上最透明,徹底的一場犯罪調查。

  引入美國式審判系統於事無補

  今年夏天,墨西哥政府開始引入美國式的審判系統,採用在法官或陪審團面前進行口頭辯論、陳述證據的模式。

  但是學生失蹤案件的審理在新系統的啓動前就開始了,審理過程仍舊依照傳統模式進行。這就意味着,整個過程都不會是公開透明的。案件審理異常緩慢。

  外界紛紛指責墨西哥政府沒有正確處理並解讀證據。獨立報道組織和泛美人權委員會也表示,因為許多所謂的目擊證人和四個主要嫌疑犯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嚴刑逼供,所以證詞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蒙上了一層迷霧。

  “有的證據遭到了篡改,有的丟失了,他們過於依賴於嚴刑逼供,而這些在法官面前是站不住腳的。”“司法在墨西哥”項目負責人梅耶(Maureen Meyer)表示。

  報道認為,墨西哥司法體系的漏洞可能會引發兩個令人不安的結果。一方面,與9月26日案件有關的嫌疑者可能會得到自由。另一方面,無辜的老百姓在不確定的調查中無緣無故被逮捕,在鐵窗下度過數年。

  據人權中心調查顯示,墨西哥當局已經逮捕了超過100名與案件有關的人,但大多數人並不是因為2014年9月26日晚上的襲擊事件而遭到起訴。

  阿瓦爾卡(Abarca)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襲擊事件發生時,阿瓦爾卡是伊瓜拉的市長,前司法部長卡拉姆(Karam)起訴他勾結毒販攻擊學生。

  但是阿瓦爾卡逮捕後,對他的指控卻是一項殺人罪名(在學生失蹤事件的前一年發生)和七項強迫失蹤罪名,這些指控都與學生失蹤事件無關。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Swing”:慢慢積累下去,學生的精神面目也超差

  網友“如果…陽光”:警察都成幫兇了,你引入了美國的制度又有什麼用呢?法院再怎麼説也説不動這樣警察啊

  網友“Wangyueqiao”:在中國發生很多學生摳打同學事件最後不了了之

  網友“金寶兒”:感覺政府似乎知道是誰,只是惹不起,所以隱瞞。畢竟線索太多不可能毫無進展!

  網友“Restart”:目測被抓去販毒了,要麼就都死了

  網友“我自飄然”:這種政府:(

  網友“上海老幹部”:還是中國好啊!別説四十多個,就是一個學生失蹤,大家都會拼命找啊!

  網友“獸人永不洗頭”:政府執行力一目瞭然。

  網友“火星來的妖魔鬼怪”:因為有線索的人,不是死了,就是不敢説了。

  網友“唐僧是個耍猴的”:真恐怖

  網友“北飛的鳥”:43人呢,怎麼可能一點線索沒留下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