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交融之地——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位於重慶市黔江區東南角濯水鎮境內,距黔江主城26公里,國道319線穿境而過,距舟白機場26公里。濯水古鎮興起於唐代,興盛於宋朝,明清以後逐漸衰落,是渝東南地區最富盛名的古鎮之一,與酉陽龍潭古鎮、龔灘古鎮合稱"酉陽三大名鎮"!
古鎮上的“清明上河圖”
初夏,東入黔江,在阿蓬江畔的濯水古鎮,你經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幅畫面——
明麗的陽光,照射在光滑的青石板上。
路上,一羣挑着扁擔的力夫,一邊扛着沉重的貨物,一邊用黝黑粗糙的大手擦拭着臉上的熱汗。
“來咯、來咯!”
齊整悠揚的吆喝聲中,力夫們下到江畔,在碼頭挑上貨,又拾級而上,把貨物分發到古鎮林立的店鋪。
古鎮上,早已人聲鼎沸。老街兩側,小商小販吆喝叫賣,人聲鼎沸;來往行人熙熙攘攘,逛街購物、吃喝玩樂,好不鬧熱;茶鋪裏“咕咚咕咚”地煮着老鷹茶,或中式或西洋的糕點散發着糯米或小麥的香氣……
這畫面,就是濯水古鎮的“清明上河圖”。
這畫面,已經流淌了千百年。
古鎮的人文歷史
濯水古鎮所在的黔江,自古以來就是川東巴人文化與漢文化以及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節點。
也因此,濯水古鎮自誕生之日起,便被賦予了發展經濟之外的另一重功能——參與和促進文化融合。
正是這樣的定位,讓濯水古鎮敞開胸懷,吸引了無數來自異鄉甚至異國的客人。其中很多人來到這裏之後,便將異鄉做故鄉,把個人命運和家族血脈融入了古鎮的脈搏。
八賢堂是古鎮一個重要的舊建築參景區,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第進士的家,建築面積達800平方米,規模之大僅次於光順號,是古鎮第二古民居,三津合院為木質結構的民居建築(最後的毀損和天花板),大院君1為9柱,第二祠堂為11柱,第三祠堂為7柱,均為橫5列4間,整座宅共90根,68個修飾座雕花柱段,183扇雕花窗,33扇門。
濯水古鎮老街被青石板覆蓋,長約1000米,寬2 ~ 3.5米。在街道的中間,立着一塊高1米多、寬約50釐米的石碑,石碑建於1888年(清光緒14年),有121年的歷史,石碑上陰刻着“天理良心”四個大字,據介紹,該碑是武陵山地區罕見的“道德碑”,勸誡古鎮商賈,經商、為人、處世之道在於“天理良心”。
濯水古鎮還有一座風雨廊橋,長303米,寬5米,被稱為亞洲最長的廊橋,分為橋、塔、亭三部分。風雨廊橋的橋身是木製的,建築材料之間用卯眼交錯連接,斜向貫通,結構精密,橋上建有三層塔亭,兩側約有百扇可動裝飾木窗,橋內設有紅漆長椅。
流傳千古的美食
要説濯水古鎮,就不得不提一提當地的招牌小吃——綠豆粉。
用石磨或打磨機將大米和綠豆磨出粉漿後,用漏斗一圈一圈在平底鍋內旋轉,烙一兩分鐘起鍋,就成了一圈一圈的粉條,下鍋焯一下,根據口味加上牛肉、雞雜、雜醬等澆頭,一碗美味的綠豆粉就出鍋了。
你可莫要小看這綠豆粉。早在宋朝,濯水綠豆粉就已見諸史冊。宋朝美食家陳達叟更是將其列為無人間煙火氣的“素食二十品”之一。
除了綠豆粉,濯水古鎮還有豆醬粑、鮓廣椒、團撒等多種美食,既能讓你品嚐到土家、苗、漢等各民族風味,也能讓渝湘黔的地域風情洋溢舌尖。
來源:綜合華龍網、百度百科、雅慧談旅遊、桂芳在線説旅遊
審核:殷黎? ??主編:李璐? ??責編: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