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漢碑學習的倖存者偏差



我們比較重視簡牘作業,目前要求臨寫西漢簡上、下冊的內容。

上週我們甚至停掉了漢碑作業,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專注於簡牘的臨寫。

漢碑作業呢,我們臨到東漢簡時,到時再佈置。

以前我們學習漢代書法史,引用的隸書書法資料,主要就是以漢碑尤其是東漢碑刻為主。

因為以前的書法史編寫者,能夠引用的資料,只有這些漢碑資料。

這樣的書法史教材會讓我們誤以為,漢碑基本上等於隸書,隸書就是漢碑。


▲漢簡墨跡

而最近幾十年來,大量漢簡的出土,尤其是近年來大量漢簡字帖的出版,使兩漢書法史資料豐富性得以徹底改變。

此時我們對於漢碑的分析和學習,就要防止出現“倖存者偏差”現象。

倖存者偏差,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留下來的物件,而誤將其作為主流的材料。

而真實的主流材料,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出現在後人的眼前,因為被人誤以為是非主流的資料。


▲臨寫秦簡。秦簡與早期西漢簡,實際上沒有多少差別。



換句話説,以前我們都以為漢碑才是正宗、最為日常的隸書書寫字體。

對於新發現的漢簡,以前一些書法史編寫者,也曾一度認為它們是非主流的東西。

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

實際上,通過如此豐富的漢簡,我們才明白這樣的道理:

漢簡才是隸書日常書寫的主流,漢碑反而是局部的非主流材料。

如果説得更為公允一些,那麼正確的表達應該是:

漢碑和漢簡,只是書寫材料的不同(石板與竹簡的不同),字體本身其實是一回事。

漢簡學習的重要性,也對我們書法學習提出了新要求:

對於書法史的學習,我們要一直更新各種知識,而不能一直固化自己以前的認知。


▲5X7CM篆書格臨寫西漢簡



對於下圖這樣的作品,有的人可能會説:這些作品太草率了吧,不行。



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是很好的開始。

對於初學者來説,能夠敢於下筆,就是勝利。

希望這兩名書友繼續努力。

像下圖這樣的作品,是臨寫漢簡集字詩詞的內容。


臨寫這樣的內容行不行?

答案是偶爾這樣做是可以的。

但平常臨帖,還是建議去臨習各種各樣的原生態漢簡。

如果能夠堅持臨寫原生態漢簡,你無疑會進入一個新天地。



下圖這樣的作品,也是漢簡格式的一種較為偷懶的辦法:

警惕漢碑學習的倖存者偏差

也就是事先臨好漢簡的內容,然後再用筆洗中的淡墨,

在兩行之間隨意畫上一些線條,以此作為分隔線。

其實就是模仿漢簡各個簡條之間的間隔。

上次我們還講到了,建議在臨寫漢簡時,有意拉開字距。

像下圖的兩個作品,字距都拉開得不錯,視覺效果也不錯。





像下面這個秦簡作業,我使用的是5X7CM篆書格。

將字往格子中間放,基本上就是篆書的效果。

屬於中規中矩的效果。


如果我們同樣使用5X7CM的篆書格,

那又如何營造隸書字距空間較大的視覺效果呢?

辦法還是有的,這就是頂格寫。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將漢簡的字儘量往每個篆書格的頂部靠,

此時格子下面的部分,就儘量空着。

然後就是這樣的效果:


確實有字距拉開的效果吧?再看一圖:


咱們不少書友手上也有這種5X7CM的篆書格,你不妨也來試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1 字。

轉載請註明: 警惕漢碑學習的倖存者偏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