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詩人王勃的一首悲秋詩,短短二十字,古往今來引起無數共鳴
提起古詩離不開唐詩,唐代的詩歌在我國文學歷史上留下了無數精彩絕倫的作品,可以説就算只寫唐詩鑑賞,寫個幾十年也寫不完。今天要説的這位啊,也是大名鼎鼎的詩人,文中子王通之孫——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唐初四傑”。
王勃聰明好學,六歲便能寫文,且下筆流暢,被贊“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一些錯誤;十歲時,飽覽六經;十二之十四歲,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麟德元年(664)王勃便開始上書,指陳政見,表明自己積極入仕的態度;乾豐元年(666)年僅十六歲的王勃,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僅通過上面一段王勃的平生羅列,一位有擔當、有才學的神童少年形象躍然紙上。和《傷仲永》中的神童不一樣,這位神童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在向自己想要去到的地方靠近;成為了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一篇極具文學功底的《乾元殿頌》極盡綺麗之彩,驚動聖聽。唐高宗的稱讚使這位神童少年名聲大振,也就是此時,他便和另外三位文學家合稱為“唐初四傑”,並列舉首位。
得名容易守名難,尤其是此刻的王勃還是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因為寫了一篇《繳英王雞文》,“參與兩位王爺的鬥雞遊戲”,使得唐高宗聖顏不悦,就把王勃流放了。就這樣,這位滿腔熱血的神童少年,帶着自己滿腹的委屈和無奈踏上了流放之路。
講完了這個故事,也該進入正題了。就在被貶的這幾年,王勃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今日我們要説的就是其中一首悲秋詩《山中》。此時已是咸亨二年(672),這是算是王勃羈旅後期的作品,此刻的他已經無法再用灑脱包裹失落。無論是對家人的思念,還是對自己抱負無法實現的無奈都漸漸成為常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又看到蜀地滿目蒼涼之秋景,便提筆寫下了這首詩。
短短二十字的小詩,承載了太多的苦悶和無奈,開口的一句“長江悲已滯”,即景起興,解釋了自己此刻的境況,從題目我們不難看出,此時的詩人大概站在某座山頭,望着長江逶迤而去,不禁發出感慨。
第二句“萬里念將歸”直接抒情,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此刻無限的期盼,似乎能從這首詩中看到那個少年經歷了幾年滄桑,此刻內心最惦念的是遠方的家人朋友,無窮無盡的思念傾盡萬里長江。
緊接着的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寫下了詩人此刻看到的景象,晚秋大風瑟瑟,吹散了樹樹枯葉,這既是實際的景物描寫,又是詩人此刻內心真實的寫照,無盡的蕭瑟和慘淡。
寄情高遠,情景俱足。短短二十字:恢弘江山、蕭瑟秋風、黃葉紛飛、萬木凋零。情景交互,彼此滲透,融情於景,景情合一,氣象雄厚盡情以言,以景結情,豈不妙哉。即便是這樣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詩,依然可以窺見這位文學神童的深厚功底。
王勃登堂有華豔之作,一篇《滕王閣序》蕩氣迴腸,從內容上拓展了駢文的藝術境界;從藝術形式來講,六朝抒情小賦為基底,又在駢文基礎上加以散文化,達到內容美和形式美的傳統。那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成千古經典,將秋天的山高水長的靜景加上渺小的孤鶩在晚霞時刻的遠遊,實在是美哉!
而私下的王勃則是真摯而真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裏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即便是江山萬里阻擋又如何?友情深厚,距離難阻。體現詩人的高遠志向、豁達的情趣以及曠達的胸懷。
神童一生的大半都在華麗的光環下,而從因《繳英王雞文》開始,這位神童似乎一下跌至谷底,之後又因為殺官奴一事,連累父親被貶。此時的王勃只能把入仕的夢想藏在心裏,不斷接受着命運帶來的苦果。他曾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對父親的內疚“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少年成名,而後坎坷,先是被貶,然後入獄。經歷了無數磨難,歸來仍是少年;即便是在宦海里浮沉幾次,但最終存下的還是那份濟世情懷。少年不經世故,踏錯過好幾次,受到了懲罰。而後再進,秉身傲骨,依然是最初的模樣。如若沒有意外,他也許會在久經磨礪後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但是命運沒給王勃這個機會,上元三年(676),王勃拜別父親後乘船迴歸,因南海風急浪高,不幸溺水,驚悸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