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華商很難”“多國渴望迴歸中國”後,“多國女子都想嫁到中國”的批量生產文章,又引起網友關注。實際上,類似文章在互聯網生態中並非近日形成,而是早在PC時代就開始滋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進一步批量生產,成為營銷自媒體號博取眼球、收割流量的工具。
由於多個網絡賬號炒作“標題黨”文章,散佈虛假信息,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近日,國家網信辦組織各地網信部門開展為期兩個月的網絡惡意營銷賬號專項整治行動,一批惡意營銷的賬號和文章得到清理。
利用社會上存在的某些片面情緒,炮製缺乏詳實依據的“大爽文”,是此類營銷賬號慣用的手段。由於其內容刻意迎合人們內心的某種心態,因此得以在互聯網生態圈內經久不息,將類似文章比作互聯網的“毒瘤”,似乎並不為過。
不能因為文章的內容看起來是“正能量”,就忽視其消極的一面。首先,對相關事實片面性的強調,會加深人們的錯誤印象,激化由此產生的社會情緒;其次,隨着中國互聯網融入全球市場,國內平台的相關言論也會產生國際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被外界誤讀,產生不必要的爭端。在中國深度參與全球互聯網治理的背景下,有必要掃除這些沉積的“網絡污垢”,管好家裏的分內事。
被這些熱血澎湃的文本所誤導的受眾也許不會注意,炮製此類“大爽文”的幕後力量可沒有那麼多情懷。相反,內容東拼西湊、張冠李戴是他們慣用手段,很多文章換個表述對象就匆忙上線,連最基本的事實核實能力都不具備。在惡意營銷號運營者眼中,彷彿一切都可以拿來“做生意”。只要流量達到預期,財源便滾滾而來,毫無對真相與常識的敬畏之心。
在互聯網自媒體生態中,由於“把關人”角色的缺失,受眾對於類似惡意營銷內容確實防不勝防。公眾提升媒介素養水平,培養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與判斷能力顯得尤為緊迫。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警惕那些“符合自己期待”的文章招搖撞騙。受眾不僅要選擇那些自己愛讀的,更要從中挑選值得閲讀的,做好信息接收的自我把關,自覺抵制互聯網生態的“信息污染”。
儘管平台沒有直接參與類似營銷文的生產,但並非毫無管理責任。在算法推薦機制作用下,用户一旦被機器識別為“喜愛”此類營銷文,很可能源源不斷接受類似信息,在機器誘導下陷於“信息繭房”。對此,平台一方面要主動作為,清除已經被認定虛假、誇大的內容;另一方面要不斷改善算法,讓用户接受高質量的信息流,真正做到“技術向善”。
誠然,技術是為了方便人而存在的,但技術的意義不在於縱容人的弱點,而在於以技術賦能傳播和倡導良知、正義,幫助人們打破認知的侷限,擊碎情緒的“塊壘”。掌握技術生產的互聯網經營者應當有這樣的使命感,讓技術成為驅除黑暗、傳遞光明的使者,而不是利用人性的弱點,複製傳播無意義的有害信息,讓人的思維停滯於“內卷”。
相信在監管者的重視和平台採取有力手段以後,惡意營銷的互聯網生態圈將很快得到盪滌。當然,從根本上説,還要加強互聯網的自淨能力,從培養公眾媒介素養着手,以平台企業重塑互聯網精神、堅守正確價值觀為願景,讓類似“大爽文”徹底喪失矇騙流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