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説出宇宙中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高的天體,恐怕一般都會回答是中子星。的確,中子星讓人類第一次見識了原子核級別的高密度物質(可以將中子星看成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每立方厘米的質量高達1億到10億噸,顛覆了人們的想象。然而,就沒有比中子星密度更高的選手了嗎?還真有一位候選者,它就是本文的主角:夸克星。
中子星的藝術想象,夸克星也大致如此
夸克星的名字十分霸氣,夸克是構成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的更小的物質單元,夸克星顧名思義就是由夸克組成的星體,比中子星體積更小,而密度甚至可以達到中子星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絕對是個厲害的角色!
夸克的尺度
按照恆星演化規律,中小質量的恆星的壽命末期會變成白矮星,更大質量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發後形成中子星,當恆星的質量再大,但又不足以形成黑洞時,中子也會被壓碎,形成由夸克物質構成的“夸克星”。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夸克已經進入了量子色動力學的領域,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質,如“漸近自由”、“夸克禁閉”等,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
今天,人馬君就與大家一起探尋神秘的夸克星,瞭解一下這個傳説中極端緻密天體的前世今生。
超新星能量之謎關於夸克星的預言,還要從超新星能量之謎説起。對於超新星爆發的機制,天文學家直至現在還沒能給出一個圓滿的解釋,這可能會讓大家感到很意外,説實話,人馬君也很意外!
超新星爆發
早在公元1054年,人類第一次記載了超新星。那時正是宋朝,司天監向皇帝彙報了“客星”的出現和消失。那次爆發形成了著名的蟹狀星雲和星雲中央的中子星。
蟹狀星雲
根據目前比較流行的II型超新星理論,在大質量恆星的生命末期,中心區域的氫燃料耗盡,開始了氦聚變,恆星隨之膨脹為紅超巨星。如果質量夠大的話,星體核心不斷合成更重的元素,並繼續釋放出能量。但當合成到鐵和鎳的時候,再通過聚變或α粒子吸收來合成更重的元素時,不僅不再釋放能量,反而需要吸收能量來克服庫侖斥力。
氦核聚變成碳12
因此,在紅超巨星的中心,就形成了一個鐵(鎳)核。當鐵核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1.44倍太陽質量),由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將無法抵抗引力,鐵核變得不穩定。在引力的作用下,鐵核迅速坍縮,直到強相互作用力(中子簡併壓)與引力達到平衡為止。
超新星1987A爆發後噴出的物質
從這時起,理論與實際開始出現分歧。一開始,科學家認為鐵核坍縮過程產生了大量攜帶能量的中微子,與外殼物質相互作用,造成了超新星爆發,但計算表明,由於中微子與物質的作用非常微弱,這些中微子和能量不足以造成如此強烈的爆炸。後來,又提出了“反彈理論”:在鐵核坍縮後,外層物質隨之以極高速度向下墜落,撞擊在停止收縮的核心上,形成了反彈激波,激波向外傳播,炸開了恆星外殼,形成了爆發。
計算機模擬反彈激波
反彈激波向外擴展
反彈理論聽起來很靠譜,然而詳細分析表明,反彈激波會迅速衰減,根本無法把恆星炸成一朵大煙花。於是,科學家又提出了更進一步的理論:中微子加熱理論,它將中微子與反彈理論結合,指出核心坍縮釋放的中微子會加熱反彈激波後方的物質,形成“熱泡”,推動激波向外傳播,實現炸開恆星的“宏偉目標”。這一理論在計算模擬中實現了超新星爆發,但爆發的能量還是太小,與觀測不符。
聽了以上描述,您可能也瞭解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理論能很好的解釋猛烈而常見的超新星爆發現象。這樣的問題怎能不引起大人物的注意,於是,M理論之父、有弦理論界“教皇”之稱的愛德華·威頓登場了。
“弦理論教皇”的猜想:奇異夸克物質在1970年代後期,科學界已經提出了夸克星的構想,即考慮恆星的質量夠大時,在鐵核坍縮後,即使是中子簡併壓也無法抵抗引力,核心會繼續壓縮,直到中子也被壓破,成為自由夸克“氣體”,而當夸克的簡併壓能夠抵抗引力時,就形成了夸克星。
然而,在夸克的世界裏,自由夸克“氣體”是一個很討厭的東西,於是,在如此強的壓力之下,夸克們似乎向着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了。1984年,愛德華·威頓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奇異物質”的概念,以及由奇異物質構成的“奇異星”,與自由夸克“氣體”相比,這也許更接近夸克星的真實面目。
弦理論教皇:愛德華·威頓
在威頓的設想中,奇異物質由上、下和奇夸克組成,也就是u,d,s三種夸克。而構成自然界中一般物質的質子、中子,都是由3個u和d夸克組成的。由於存在“夸克禁閉”(即夸克之間的距離越遠,相互作用力越大),導致不存在遊離在外的夸克。而s夸克具有奇異量子數(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恆),被稱為奇異夸克。
構成中子、質子等“重子”的夸克類型,左上角為中子,右上角為質子
前面説到,在超新星爆發時,恆星內部的鐵核崩潰坍縮,最後由中子簡併壓抵抗住了引力,形成了中子星的雛形。由於中子是費米子,它必須在空間中佔有體積,在中子星中,中子密度非常高,相互之間靠得很近,由此導致能量非常高(費米能),當高到一定程度時,一個u夸克和一個能量極高的d夸克,可能發生弱相互作用過程,轉化為一個u夸克和一個s夸克,而在一定條件下,s夸克也可以重新轉化為d夸克。當反應達到平衡時,u,d,s三種夸克的數量差不多,s夸克略少,形成了奇異物質,而中子星將成為奇異星,也就是夸克星。
威頓在1984年論文中指出,以奇異物質形式存在的夸克物質,其能量水平應該比中子星物質更低,也就比中子星物質更穩定。理論上,中子物質最終都應該轉化為奇異夸克物質,但這一過程可能比宇宙的壽命更長久。
理論計算表明,在超新星爆發前那一刻,中子物質一旦開始向奇異夸克物質轉化,速度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來形容。當達到合適的條件時(例如引力壓縮),中子物質通過強相互作用先轉化為由u、d兩種夸克組成的正常夸克物質,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夸克氣體,但它存在的時間甚至小於1微秒,隨後便通過弱相互作用轉化為u、d、s三種夸克組成的奇異夸克物質。一旦中子星的中心形成了奇異夸克物質,整個星體會在很短時間內全部轉變為奇異星,對於這一過程,科學家提出了爆轟和擴散兩種形式,轉變的時間從不足1秒到幾十秒不等。
由於奇異夸克物質的能量低於中子物質,在轉變過程中,將以中微子的形式釋放出大量能量,可以加熱外層物質,推動激波前進,終於讓計算中的超新星“成功”爆發了!
一個巨大的“基本粒子”夸克星的物質形態與正常世界裏完全不同,具有很多奇怪的現象。由於夸克禁閉被突破,整個夸克星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基本粒子,如同一箇中子或一個質子一樣,這與中子星截然不同。
中子星與奇異夸克星
而夸克物質被束縛在一起,靠的卻並不是巨大的引力,而是整體的夸克禁閉,因此奇異夸克物質不一定要形成大的夸克星,也能以小塊的形式存在,而最小的奇異夸克物質就是著名的H雙重子,由2個u,2個d和2個s夸克組成。
據分析,夸克物質有着極高的黏性,由於三種夸克可以在不同的密度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任何振動都會被迅速抑制,因此會像糯米粘糕一下,很黏牙!
像糯米粘糕一樣黏……
如果一個夸克星由純夸克物質構成的話,由於夸克之間的作用距離非常短,短到不足1飛米(10^-15米),它的表面將異常光滑,沒有任何細小的起伏,只在外表包着一層薄薄的電子。
而如果夸克星吸積了來自其它地方的正常的原子核物質,會在外面形成一個核物質殼,這個殼與夸克物質之間有一個幾百飛米的間隙,間隙中的電場和電子阻止了核物質落在夸克物質上。如果吸積的物質越來越多,核物質殼的厚度越來越大,內側的原子核和電子密度越來越大,最終將電子壓入原子核,形成中子物質。由於中子不受間隙電場影響,可以向下落在夸克星上,使夸克星的體積變大。此時核物質殼的厚度就不會再增加了。
帶殼的夸克星
下面來探討一下大家關心的夸克星的密度問題。由於物質形態的不同,奇異夸克星和中子星的質量與半徑的關係差別相當大,下面的曲線可以直觀的表現出這種差異。
中子星與夸克星的質量與半徑的關係,不同的曲線類型表示不同的物態
可見,夸克星的半徑隨着着質量的增大而增大,而中子星的半徑隨着質量增大而減小,且一般不會小於10公里。當質量比較小時,同樣質量的夸克星的半徑可能僅為中子星的幾分之一,也就是説密度將比中子星大幾十倍,達到每立方厘米20億噸左右,非常驚人。像人馬君這麼大的一塊奇異夸克物質,重量可以達到160萬億噸,已經不能用“重於泰山”來形容了,因為這比1000個泰山還要重!
中子星與夸克星的典型大小
而質量比較大時,夸克星與中子星的大小可以重疊,也就是説,一些大質量的中子星和夸克星的密度是差不多的,這也是有時難以區分夸克星和中子星的原因。
尋找夸克星自從夸克星的概念被提出以來,天文學家尋找夸克星的努力就從未停歇,但是迄今為止,還從未找到能證明夸克星存在的確鑿證據,這是因為夸克星與中子星外在的特徵實在太像:直徑都很小,都有高速的自轉,都有很強的磁場,甚至都會有規律的發出電磁脈衝……如果説有區別,那就是夸克星的直徑會比中子星小,如果一個緻密星的直徑小於8公里,那很可能就是夸克星。但要測定這麼小的星體的直徑相當的難,只能在有吸積盤的情況下,通過測定吸積盤內圈直徑來估計。
還有一種方法:由於夸克性更加緻密,同時還具有極強的體黏滯性,因此可以承受更高的旋轉速度,如果一個緻密星的旋轉週期達到了亞毫秒級,那它也很可能是夸克星。
目前比較公認的夸克星候選者當屬RX J1856.5-3754和3C58, 這二位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下的成像是這樣的:
RX J1856.5-3754和3C58的X射線成像
RX J1856.5-3754是距離我們只有400光年的一顆緻密星,根據錢德拉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分析,它的表面温度為70萬度,直徑可能不到12公里,比一般的中子星要小得多,很可能是一顆奇異夸克星。
而3C58則是一個在公元1181年就被中國和日本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發的殘骸,距離我們一萬光年,雖然這是一顆很年輕的緻密星,但其温度卻已經低於100萬度,如此快的冷卻速度,在中子星理論中是無法解釋的,因此也認為可能是夸克星。
錢德拉望遠鏡拍攝的3C58附近圖像
除了上面兩個之外,夸克星的候選者還有很多,但它們都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明。同時,最小的奇異夸克物質單元——H雙重子也從未被實驗發現。對夸克星的探尋,依然是天文學界的一個熱門議題。
夸克星是“終極”嗎?夸克星雖然還沒有找到,好奇的人們已經在思考更激進的理論了:在夸克星和黑洞之間,還會不會存在更加緻密的天體呢?俗話説,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只要腦洞大開,創新點總會有的!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密度比夸克星還高的假想天體,例如以下這幾個瘋狂的想法:
先子星:雖然在實驗中,夸克和輕子是沒法再分了,但科學界曾經假設過一種更小的物質單元——先子,並假定夸克和輕子都是用先子構成的。如果先子存在的話,如果引力增大以至於夸克也被壓碎的話,有可能形成以先子簡併壓來抵擋引力的先子星。假如先子星存在,它的密度將達到每立方厘米100萬億噸,人馬君已夥呆!
電弱星:如果先子不存在的話,別急,還有一根稻草可用:夸克也會“燃燒”,它可能會通過電弱燃燒轉化為輕子,並釋放出能量,這些能量可以暫時抵擋一下過分巨大的引力,從而維持住星體而不變成黑洞。據説,一顆蘋果大小的電弱星的質量相當於兩個地球!但是隨着夸克的消耗,電弱星註定是不會長久的,大概只能存在一千萬年左右。
量子真空星:量子力學認為真空並不是空的,而是有虛粒子不斷出現和湮滅,當引力將物質壓縮到極致時,真空被極化,產生了斥力,形成了量子真空星。它的性質已經很接近黑洞,甚至用現有觀測技術很難將其與黑洞區分開來。
普朗克星:一種觀點認為黑洞並不存在,因為根據量子力學,物質的尺度不可能小於普朗克長度,引力把物質壓縮到1個普朗克密度之後,就達到了密度的極限,將無法再壓縮,從而形成了普朗克星,它甚至像黑洞一樣有事件視界。普朗克星是不穩定的,會立即發生反彈,但由於引力越強的地方時間流逝得越慢,在外面的觀測者看來,普朗克星的壽命與黑洞一樣長。
這麼看,普朗克星如果存在的話,應該是終極的緻密星了!
囉裏囉唆的説了這麼多,大家對夸克星應該有一些瞭解了吧?其實,包括夸克星在內的多種緻密星,還仍然只是理論上的猜想,這些猜想未必就一定成立,也許哪一天會被實驗或新的更靠譜的理論證偽。但這些假説代表了人類對未知的探尋,不管最終能不能成立,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另一方面,人馬君深深的感受到,微觀和宏觀是統一的,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微觀的機理,也就無法解釋宏觀的現象,這也許就是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大統一理論”的原因吧!
#中子星##夸克##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