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惡意營銷號背後的黑產鏈
“3元一斤,多吃遠離大病”“一家四口患癌,罪魁禍首竟然是它”“是中國人就轉!”……據《北京日報》報道,從微信裏常見的標題黨到疫情期間“華商太難”“迴歸中國”“嫁到中國去”等一系列批量複製的自媒體文章,低俗內容在網絡上的病毒式傳播,背後如蜘蛛網般指向一個個職業操盤手。
這些有“10萬+”閲讀量的爆款文,的確吸睛奪目,甚至蠱惑人心。不過,這些文章並不是為了傳遞有價值的信息,而是單純為了牟利。而且,一些惡意營銷號已形成一條從賬號註冊、內容生產到吸粉關注、誘導變現的完整黑產鏈。
惡意營銷流量不僅危害媒體行業,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到用户的切身體驗。據報道,惡意營銷號背後還涉及大量的違法信息買賣。此前,廣州警方破獲了全國最大的虛假信息引流案件,涉案黑產團伙註冊了許多公司用於註冊網絡賬號,甚至以員工個人名義註冊或去黑市買賣公司信息,造成較大社會危害。
整治惡意營銷號及其背後黑產鏈,需要多方位發力。平台須切實負起責任,不能助紂為虐,縱容惡意營銷號存在。從3月1日到6月9日,微信公眾平台對於惡意營銷的行為共計刪文超過29000篇,永久封停的賬號超過19000個。其他平台也應該有這樣的整治力度,不給違規內容及背後生產者立足之地。
同時,相關職能部門也應加強合作,強化監管執法及整治力度。無中生有造熱點,引發社會恐慌;冒用權威人士名義,發佈謠言誤導公眾;炮製聳人聽聞標題,引發羣體焦慮和不安;惡意篡改黨史國史,鼓吹歷史虛無;詆譭抹黑英雄烈士,消解主流價值觀……
另外,受眾面對網絡上紛繁複雜的信息,應增強辨別能力,對於一些不確定的信息應理智對待,更應避免盲目一鍵轉發。一旦發現惡意營銷號推送的不實信息,應及時舉報處理。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更應及時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唯有廣大網民對此類營銷號進行堅決抵制,才能有利於淨化網絡空間。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達9.04億人,其中學生網民佔比最高,達26.9%。也就更意味着,如果對惡意營銷號及其背後黑產鏈不徹底根治,極容易給青少年帶來傷害。故此,應綜合發力及時斬斷惡意營銷號背後的黑產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