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號,碧桂園旗下千璽餐飲機器人集團打造的全球首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在廣州順德開業。整個餐廳有20餘種機器人“大廚”,包括炒鍋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粉面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疫情催化了餐飲行業的智能化發展。
送餐機器人在疫情期間餐廳缺人、防控隔離的場景下起到了重要作用。
資本同樣看到了餐飲智能化的機會。CV Source投中數據顯示,從春節後,2020年2月起截至4月,機器人企業融資已超過15起,總融資金額將近30億美元,據目前統計的數據,其中服務機器人企業融資額已接近10億元人民幣。
招聘難、人力成本高、人員流失率高,是困擾餐飲老闆的三大用人難題,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加劇了本就嚴峻的餐飲用人問題。
長遠點看,人口老齡化也讓餐飲的用人問題無法從供需端得到有效解決。2019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口淨增長530萬人,16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97億人同比減少了470萬人,勞動力人口的持續下降也推高了我國勞動力成本。
此次疫情直接將用人矛盾推到“不可調和”的地步。今年3月,許多服務員、後廚人員由於在家隔離原因無法歸京,導致許多餐廳無法開工。
日料品牌三雫(nǎ)·日本料理同樣遇到了這類問題,因為河南籍主廚處於防疫隔離狀態,門店直到4月30日才開業。
為了緩解用人緊張問題,不少快餐品牌比如金誠張媽媽,開始讓前廳服務員和後廚員工通崗,“哪裏缺人,人就往哪裏補”。
因此,“機器換人”成為現階段最好的解決方案之一。
在小湘土(三元橋店),送餐機器人分擔了服務員的上菜壓力;在疫情防控的一線上,普渡科技以及擎朗智能的送餐機器人,為醫護人員和隔離人員送餐送藥起了不少作用。
智慧餐廳的智慧之處在於降低人力成本,但一次性的高昂投入讓許多老闆對無人餐廳望而卻步。
耗時3年的海底撈智慧餐廳在人力成本上的節約效果明顯,據官方介紹,和同等面積的傳統門店相比,海底撈智慧餐廳的員工數可以從170-180人減少至130-150人,減少的工作人員主要集中在後廚,前廳服務人員數量並未減少。“若假設減少的該部分員工均為洗碗配菜的中級員工,那海底撈的單店成本每年節省了226萬左右。”
但海底撈智慧餐廳初始投資高達1.5億元,足夠可以開15-19家普通的海底撈餐廳(一家傳統門店的投資成本在800萬-1000萬元)。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盒馬鮮生CEO侯毅透露,盒馬機器人餐廳僅設備投入就高達700萬元。
對於普通餐飲品牌來説,這是一個無形的高門檻。這與餐飲本來的入門低門檻要求不符--技術含量低、投資額度低(小吃茶飲最低)、學歷要求低。
因此,就像玲瓏居老北京涮肉總經理胡哲評價海底撈的智慧餐廳:“海底撈是火鍋行業的標杆企業,智慧餐廳也是一個標杆,這種探索無法追求投資回報率,智慧餐廳對海底撈市值管理的作用大於實際開門營業帶來的投資回報。”
從第二產業的發展推導第三產業可知,餐飲的用人矛盾無法解決,勢必會逼迫餐廳往智能化方向發展。
對於餐飲商家而言,如果能在某一環節選擇高性價比的智能化設置,那麼將更受到餐飲老闆青睞。以送餐機器人為例,普渡科技的“歡樂送”送餐機器人的表現得到了不少餐飲老闆的青睞。
一方面,機器人送餐效率高:在客流量充足的店內,送餐機器人日均配送托盤數超過300盤,而高峯期超過400盤,比服務員200盤左右的配送量,實現了150%~200%的人力替代率;另一方面,“歡樂送”送餐機器人的成本也足夠吸引餐飲老闆注意:“歡樂送”按月租賃價格不到3000元,遠低於為一二線城市服務員所支出的月薪、食宿、提成等成本。
目前,除了全環節的無人餐廳之外,目前智慧餐廳的解決方案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的改造發生在餐廳的前廳,通過手機點單(代表供應商:口碑、美團)、自助取餐櫃(案例:五芳齋、味多美)、智能收銀系統的改造(案例:麥肯)、送餐機器人(供應商:擎朗、普渡)、回盤機器人、送餐傳送裝置(案例:人人湘、失重餐廳),減少前廳的服務人員數量,同時縮短顧客的排隊、點餐、等餐、付賬時間。
另一類的改造發生在餐廳的後廚。
用機器替代人工或輔助人工提供效率,目前主要是洗消設備和製作加工設備,比如取餐機器臂(案例:海底撈智慧餐廳)、西貝酸奶屋的搗酸奶機器臂、智能洗碗機(供應商:廚芯)、炒菜機器人(案例:青渝藍之麻辣香鍋、至味優糧)。在降低後廚人員成本的同時,減少人與餐品接觸,提高食品安全程度。
從品類上看,改造前廳的智慧餐廳對應品類主要是重視效率和方便的快餐。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例,其在火車站的智慧餐廳一般安裝3-5台自助點餐機,並提供手機掃碼點餐服務,為匆忙趕車的消費者提供更快的點餐效率。
智慧餐廳在前廳的黑科技往往也能為餐廳帶來不小的人氣。以失重餐廳為例,其餐廳內裝置了雙迴路多螺旋軌道系統,利用重力驅動,不需要制動裝置,依靠軌道的螺旋角度減緩速度,讓餐品完好地“飛”到食客面前。
大眾點評數據顯示,“失重送餐”的新奇模式讓失重餐廳長久處於大眾點評熱門榜,是消費者口中的網紅餐廳,尤其受到孩子和媽媽們喜愛。
改造後廚的需求和料理包、中央工廠的需求一樣,幾乎所有餐廳都有,但智能化覆蓋程度受困於中餐複雜的烹飪方法和製作場景。不同於西餐、快餐的高度標準化後廚,中式正餐對於廚師的需求度依舊很高,以局氣為例,根據門店面積大小,後廚一般配置30-50名廚師,工種有烤鴨、炒鍋、砧板、打荷、上什(蒸菜)、涼菜、麪點等,這些都是很難被炒菜機器人取代的。
目前後廚智能化的主要產品是洗消設備和製作加工設備,主要替代重複的人工作業,或者輔助人工提高效率。
以廚芯為例,其提供租賃的洗碗機服務,客單1300元/月,雖不能節省人員成本,但可以提高洗碗效率,提供能耗使用率(每洗一筐節能15%)。據負責人介紹,其目前面對的客户服務包括外婆家、呷哺呷哺、木屋燒烤、雲海餚等80餘家餐飲品牌。
其實,許多餐飲老闆早就嚐到了餐飲智能化的甜頭。
在餐飲行業,智能化普及程度最高的是點餐環節,無論是利用觸屏點餐機或pad,還是掃二維碼點餐,點餐環節的智能化在讓在顧客享受便捷服務的同時,還可以為餐廳節省30%~60%的用工成本,美團點評發佈《2019中國餐飲報告》數據顯示,中小型飯店每年可因此節省人力成本二十萬元。
當服務員從點單中解放出來,就有更多時間對顧客需求進行快速響應,為顧客進行更為周到、貼心的個性化服務,從而提高門店的復購率。艾瑞諮詢發佈《2018 中國新餐飲消費行為趨勢研究報告》指出,當召喚服務員超過 3次未響應時,50.8%的消費者會放棄就餐,服務員響應速度已經成為了衡量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
這次疫情在激化用人矛盾、給餐飲老闆帶去思考的同時,也給政府帶去了啓示“要趁此推廣智慧餐廳”——今年5月下旬,國新辦今日舉辦新聞發佈會,國家發改委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創新無接觸、少接觸型消費模式,探索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
因此,億歐餐飲認為,第三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隨着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GDP佔比提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機器換人”的需求將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