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哈飛與巴西航空合作生產的第一架ERJ-145正式下線,交付給南方航空公司機隊投入商業運營。按照設想,雙方合作分兩個階段:先由巴西航空提供零件,哈飛安博威工廠進行組裝,巴方負責申請適航證;第二階段為巴航供應主要部件,安博威工廠生產少量部件,適航管理由哈飛負責。預計年生產能力達到18-24架,實際上從未達到。
總體看,ERJ-145的國產組裝項目還算順利,合作的十多年時間裏,陸續下線了近70架,加上進口的原廠機,國內航空公司的ERJ-145機隊達到166架,這對於這種50座規模的小型支線客機而言,成績是非常不錯的。
不過這種成績是短暫的,好日子也就堅持了幾年。2000年後,國內外支線航空市場發生了較大變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30-50座小型支線客機還是可以滿足支線航線的市場需求。但隨着航空市場的發展,支線航線的密度在快速增加,70-90座的大商載支線客機才是發展的主流。
正是在航空業的變化趨勢之下,國內各家航空公司從2010年起開始紛紛淘汰ERJ-145,換裝70座級以上的支線客機,例如巴西航空的E-190、龐巴迪的CRJ-900,甚至直接使用波音737和空客A320來飛支線航線。
另一方面,我國的商用飛機也取得了快速進步。西飛公司的運7還在持續進化,已經從新舟60升級到新舟700。而在ERJ-145項目啓動的同時,國產支線客機的項目幾乎同時啓動,上層也明確規定,引進項目不能與國產支線客機直接產生競爭。
2002年4月,國產支線客機ARJ21項目正式立項。
2002年9月,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ACAC)成立,由中航商飛全面負責ARJ21項目。
2007年12月,ARJ21-700在上海飛機制造廠總裝下線。
2008年5月1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COMAC)成立,承擔研製國產大飛機的重任。原來的中航商飛劃歸新成立的中國商飛。
2016年6月28日,ARJ21-700正式投入商業運營。
從國際市場看,波音空客兩巨頭絕不會容忍巴西航空這些新貴給自己造成任何挑戰,紛紛運用資本運作進軍支線航空市場。2018年7月1日,空客宣佈收購龐巴迪旗下C系列飛機項目多數股權,取得了龐巴迪飛機公司的控股權。波音公司一直圖謀收購巴西航空,雖然受疫情及波音公司現金流短缺等因素的影響,該收購方案還未最終落實,但估計最終還是會成功。
從上述幾個變化因素來看,ERJ-145的組裝項目是走到頭了。即使以後波音同意把E系列機型轉移到國內進行組裝,也沒有這個必要了,國產ARJ21-700項目已經成熟。因此,沒有核心技術的航空製造也註定不能長久,組裝外國飛機只是練手,對於國內沒有什麼實質性幫助。國產支線客機和現在研發的幹線飛機,唯有自主知識產權在手,才能自信面對波音空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