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宣戰阿里 騰訊重啓徵信賽道對標芝麻信用分

隨着各大互聯網巨頭金融屬性的加強,阿里、京東、美團等多個大廠紛紛推出自己的個人信用分產品,但這其中卻沒有騰訊的身影。

儘管與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打得難解難分,但微信支付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進展有限,其對個人信用分的嘗試幾年前便開始,但一直處於走走停停的狀態,顯得十分謹慎。

6月3日晚間,騰訊的“微信支付分”正式上線,對所有用户開放,這也意味着微信支付在個人信用領域邁出新的一步,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之間的競爭愈加白熱化。

小馬哥四處求Battle

6月3日晚間,騰訊的“微信支付分”正式上線,對旗下所有用户全面開放,每個用户都能查詢到自己的信用分。

微信支付分的開通方式非常簡單,打開「微信」--「我」--「支付」--「錢包」--「支付分」,即可查看自己的微信支付分。

如同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將每月根據綜合數據更新一次。微信支付分開通是完全免費的。

據微信支付官方微博,在微信支付分上線後不久,835分的騰訊CEO馬化騰在朋友圈四處挑戰,結果10分鐘後便被打敗。

這個835、848究竟是啥?有什麼用?這個打敗馬化騰的女人又是誰?我們該如何像這個女人一樣“幹掉”馬化騰?

據瞭解,微信支付分的“分”,不是積分的“分”,而是根據個人的身份特質、支付行為、信用歷史等情況,對個人信用的綜合評分。具體來説,即:

(1)穩定的實名信息以及個人基本信息;

(2)與使用微信支付相關的消費等行為(除了特定電商網站的支付場景,還有高頻的全生活、全流程的場景,如出行、衣食、餐飲、零售、電商、小街小販);

(3)守約歷史,即與微信支付分相關的守約情況。履約越多,分數會越來越高。

據悉,當微信支付分達到一定要求後,即可解鎖微信超過1000個信用服務,其中包括共享租物、出行交通、購物娛樂、生活服務、住宿等多個生活場景,接入了滴滴、同程、京東快遞、春秋航空、萬達酒店、美團打車等多個巨頭的服務。

坎坷的徵信佈局之路

騰訊在個人信用徵信領域的佈局可謂一波三折。

2017年8月8日,騰訊悄然開放了信用分查詢渠道,但僅限QQ超級會員專享,評估維度為履約指數、安全指數、財富指數、消費指數、社交指數,範圍在300-850分,與芝麻信用分十分相似。

當年11月16日,騰訊乘車碼小程式在廣州地鐵全面開通,騰訊信用宣佈接通免押金騎摩拜等功能,不過範圍僅限於廣州地區。

2018年1月31日,騰訊信用分低調向全國範圍開放公測約一天後緊急關閉分數查詢入口。對於此次緊急下線,騰訊信用分官方僅表示將繼續對產品升級,而未回覆具體的關閉原因。

當時業界有一種未經證實的猜測:做個人徵信業務需要牌照,騰訊信用分“無照駕駛”或是主因。

但事情很快有了轉機,2018年2月,由央行牽頭,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8家公司成立的“百行徵信”拿到了我國第一張個人徵信牌照,隨後微信在11月推出微信支付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微信信用分需要特定場景才會開啓入口,並採用白名單邀請制開通,不支持主動開通。

而此次微信支付分全面開放,或是騰訊在徵信賽道對阿里的再一次“宣戰”。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一直被人相提並論。當年微信支付的橫空出世,馬雲曾形容道,騰訊用“微信紅包”推廣微信支付如同“珍珠港偷襲”。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支付寶市場份額穩居移動支付的龍頭地位,達到55.10%;排在第二位的是騰訊財付通(含微信支付),目前為38.9;壹錢包以1.4%的市場份額排在第三。

微信支付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生活軌跡。相較於支付寶,微信支付更貼近用户的日常生活,屬於“小額高頻”的支付場景,一般用於收發紅包、買早餐等各類生活中的小額支付。

5月,騰訊宣佈,截至今年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户數達12.025億,同比增長8.2%。由於商業支付及理財平台的收入增長,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同比增長22%至265億元。

儘管支付寶在移動支付的龍頭地位難以動搖,但微信具有龐大的用户基礎,具備直接帶動微信支付分的能力。而微信支付分能否像當年微信支付般成功“偷襲”芝麻信用分尚不能妄下定論。

互聯網大廠紛紛試水

徵信,簡單來講,就是個人的信用與信息。它是由專業、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個人或企業建立信用檔案,依法採集、客觀記錄信用信息,並依法對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一種活動。

我國的個人徵信行業始於2004年,2013年《徵信業管理條例》施行,2014年央行對個人查詢本人信用報告實施收費,2015年個人徵信市場化進程正式開啓。

同年,阿里推出了國內第一個信用分——芝麻信用分,到了2018年,國內首家個人徵信持牌機構百行徵信落地,加速了國內個人徵信行業的發展。

百行徵信的股權分佈中,互聯網金融協會佔36%,騰訊徵信、芝麻信用、前海徵信、中誠信徵信、中智誠徵信、鵬元徵信、考拉徵信、華道徵信各持8%的股權。

八家等權股東中不乏互聯網大廠的身影。騰訊徵信和芝麻信用依託騰訊和阿里,擁有海量電商和社交數據。除此之外,京東推出了小白信用分,美團也在今年4月推出美團信任分。

互聯網巨頭爭奪的背後,是千億級別的個人徵信行業。據財通證券測算,假設每個成年人查詢頻率為每年7次,根據人口總數、城鎮化率、成年比率、查詢單價、收費信用報告查詢次數來測算,我國個人徵信行業潛在市場空間達到千億元左右。

雖然目前互聯網企業的信用分、信任分均為免費開放,但在移動支付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基於互聯網的大數據,精準地為用户畫像和確定信用水平,對於平台而言能推出更多更復雜的金融產品。

只有建立自身的信用體系,才能憑藉大數據發力信用支付產品以及其他金融業務,從而增加盈利能力。這,才是互聯網大廠的真正目的。

但層出不窮的互聯網信用產品背後是否有隱患?

時代財經查詢發現,微信支付分根據用户在微信的個人信息和微信支付體系內消費行為等數據給予動態分值,數據的採集與信息保護規範性值得注意。

而芝麻信用協議也顯示,用户信息將用於身份驗證、安全防範、詐騙監測、預防或禁止非法活動、降低風險、存檔和備用用途。

個人信用數據屬於個人隱私保護範疇,在查詢個人信用分的過程中,會否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數據使用方如何規範使用數據和保護信息?需要每一個佈局的互聯網巨頭深思。

(來源:時代財經 高秋榕 廖維)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2 字。

轉載請註明: 再次宣戰阿里 騰訊重啓徵信賽道對標芝麻信用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