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網約車抽成比例,利於打消公眾疑慮 | 新京報快評
滴滴關於媒體報道“高額抽成”的回應。圖片來源:滴滴出行公號截圖
文|易之
日前,一則“網約車平台高額抽成”的報道引發關注。報道顯示,一些網約車平台對於車費的抽成比例能達到25%甚至更高,而司機和乘客對這一比例和計算方式並不知情。
對此,滴滴在5月7日回應,稱將虛心接受公眾批評,持續推進公開透明,並在文內列出了較為詳盡的圖表,給出了詳細的計算規則。滴滴的這份回應顯示,2020年,滴滴網約車司機收入佔乘客應付總額的79.1%。剩下20.9%中,10.9%為乘客補貼優惠,6.9%為企業經營成本(技術研發、服務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線下運營等)及納税和支付手續費等,3.1%為網約車業務淨利潤,但確實也有2.7%的訂單抽成比例高於30%。對此,滴滴表示會進一步核查,避免出現極端情況。
面對質疑,滴滴及時回應,也基本做到了有圖有真相,這個態度值得肯定。既然是市場上佔頭部地位的網約車平台,對於輿論質疑,理當有個積極的態度。
其實要求網約車平台公佈抽成比例以及詳盡的計算規則、各項費用佔比,相當於購買一件商品要詳細瞭解其成本利潤構成,並由公眾評判其是否合理。坦白地説,對於大多數商品,消費者其實都沒有這份耐心與細緻,購買行為本身就是選擇權利,如價格突破心理預期,轉身離去即可。
不過網約車也有些特殊性,網約車如今的市場份額有很大程度來自於傳統出租車的分流,在公眾的認知中,既然“接盤”了出租車的市場需求,自然也要接過一部分公共屬性。
既然網約車已成了公共服務的一種,也就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當然也會遭受更為嚴格的道德審視。這是公眾對於網約車抽成比例和計算規則較為敏感的原因,也是輿論追問其內部情況的原因所在。
追溯網約車的發展歷程,其之所以能發展起來並站穩腳跟,説明了網約車的科技創新彌補了傳統出租車的諸多不足。
相比而言,傳統出租車行業中的宰客以及高額的份子錢等曾飽受詬病。這些不足,網約車恰恰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有效規避。一段時間以來,網約車也確實被給予瞭解決出行痛點、彌補出租車不足的社會期待。
當下,網約車日漸主流化,但公眾依然希望其能始終保持科技創新的原始屬性,帶動公共出行方式的變革。接下來,網約車平台應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做好商業利益和社會價值的平衡,使其盈利模式能夠符合社會對公共服務的認知。
就此去看,滴滴的回應值得肯定,但也不應止步於此。抽成高於30%的訂單究竟為何出現,仍有深入核查的必要;平台抽成和計算規則也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落實具體的政策,最大化地去保證司乘利益。而其他網約車平台更應及時跟上,回應輿論質疑。
要明確的是,網約車的運營模式已經經過市場檢驗,其市場價值無可否認。而正因為它的價值巨大,日漸成為一種剛需,人們才希望網約車可以日趨完善,以更健康的形態嵌入社會生活。而這,應該是我們討論網約車議題的基礎共識。
□易之(媒體人)
編輯:馬小龍 校對:吳興發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