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宣佈,完成速滑賽道的首次製冰,具備了迎接測試賽的條件。
製冰成功後,“冰絲帶”隨即舉行了一場世界冠軍與“冰絲帶”建設者間的速滑“比賽”。在冰面上,世界冠軍、運行團隊速度滑冰項目競賽主任王北星,和國家速滑館公司總經理、運行團隊副主任張紹輝全副武裝。他們站在了首次完成冰面的賽道起點,留下在“冰絲帶”的首秀,這一刻,國家速滑館內“星輝閃耀”。
國家速滑館現有的場地條件除了滿足一般綜合性體育場館的功能外,內場可以全部製冰覆蓋,形成一個無阻礙的12000平方米的冰面。
國家速滑館比賽區包括三條400米速度滑冰比賽道、一條速滑比賽練習道、一塊60×30米多功能冰場(短道速滑模式)、一塊61×31米多功能冰場(冰球與花樣滑冰模式)以及一塊活動冰場,能同時滿足舉辦的滑冰、冰壺、冰球等多項賽事,以及大眾冰上活動的多功能需求。
這樣一個冰面為日常大規模的公眾冰上健身提供了一個不同以往的場地。據國家速滑館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宋家峯介紹,“冰絲帶”在賽後,可接待超過2000名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冰上運動,也為賽後的商業演出預留了空間。
此外,據北京市重大辦介紹,北京賽區總共六個競賽場館,全部進入製冰、制雪階段。其中三個場館已完成製冰。其餘場館將在本月底前陸續完成,為各項測試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速滑賽道首次製冰有哪些看點?
國家速滑館冰面面積近12000平方米,通過分模塊控制單元,可以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製冰。既能滿足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使用要求,還可以根據不同冰上項目對冰面的使用需求分區域製冰。目前,已經在製冰系統的集成設計、冰板結構設計兩個最關鍵的設計方案上,取得實用新型專利。
團隊:特聘專家 國內外製冰師
馬克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組委會體育部特聘製冰專家,為了確保“冰絲帶”的速滑賽道冰面質量滿足冬奧會比賽標準,馬克與國內外製冰師聯合進行國家速滑館首次製冰。
另外,在製冰期間,運行團隊速度滑冰項目競賽主任王北星全程在場。這一天也是國家速滑館測試賽運行團隊進駐,並與場館建設團隊深入融合的第60天。
過程:記錄數據同時研判運行
在北京冬奧組委統籌安排下,三台紅色的製冰車到場工作。經過底板清潔、底冰澆築、噴漆劃線、分層多次澆冰、冰眼敷設、防撞墊安裝多道工序,“冰絲帶”首次製冰順利完成。
製冰期間,華商國際的設計師與製冰專家團隊研討設備參數;製冰機房內,國內外工程師圍在製冷設備旁,記錄數據、研判系統運行;FOP區冰面上,國內外製冰師協作默契。國內外製冰師在製冰技術、製冰工藝、系統調試等領域深度合作,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開放辦奧理念。
製冷劑:選用高質量環保和可持續冷媒
國家速滑館製冰系統設計負責人馬進介紹,“冰絲帶”選用了環保型和可持續型最好的冷媒——二氧化碳製冷劑,其ODP(破壞臭氧層潛能值)為0,GWP(全球變暖潛能值)為1,無色無味,不助燃,不可燃,是環保型和可持續性最好的冷媒之一。與常規制冷劑相比,可以提升能效20%以上,得到了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滑冰聯盟的高度評價。
經理論分析,採用二氧化碳製冷,有把握實現冰表面温差不超過0.5℃,利於運動員創造好的成績。負責人表示,期盼2022年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員能在“冰絲帶”內創造最好成績。
文/本報記者 褚鵬 攝影/本報記者 楊益
統籌/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