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工人日報】;
人工智能“速成班”?別忽悠了
“學完Python,可以上天”;“零基礎入門,小白三天也能學會”……據8月3日新華社報道,近期,不少人工智能“速成班”被炒得火熱,聲稱通過幾個月學習,可以實現人生逆襲。記者調查發現,這類機構往往存在講師資質參差不齊、學員簡歷造假、培訓效果被誇大等問題。
人工智能(英文縮寫為AI)是熱門科技領域,也是很多人就業、創業的首選方向之一。據相關部門預測,到2020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預計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而且,有報告預計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內有效人才缺口達30萬。
在產業規模龐大、人才缺口大、各種政策支持等多重利好推動下,出現各種人工智能“速成班”並不意外。培訓機構想蹭“人工智能”的熱度來掙錢可以理解,但不能無視道德、法律的底線。
比如,Python(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只是人工智能的工具之一,卻被誇大為“學完Python可以上天”,實在有些“吹牛吹上天”了;再如,銷售人員招生時聲稱培訓是線下授課,結果報名者交納不菲的費用後,體驗的卻是“線下視頻課”……
類似這些沒有底線的忽悠,對公眾是一種嚴重誤導,不僅讓報名者付出了極高的成本,而且培訓效果恐怕不會很理想。上述報道既提醒公眾認清這類謊言,又向相關培訓組織和機構發出了警告:別以為如此“忽悠大法”無人揭穿。
不過,這種亂象不能僅靠媒體起底,還需要相關方面及時跟進,維護消費者權益,規範培訓市場秩序。首先,“速成班”多處誇大宣傳,涉嫌違反廣告法中有關規定。有關方面應主動介入調查,依法處罰,提高震懾作用。
其次,受騙者可依法向“速成班”索賠。報名者與“速成班”是一種契約關係,對方承諾的授課方式、名企內推、工資收入等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可以以欺詐、違約等理由追究其責任,這也是用法治手段懲治問題培訓機構的有效方式。
其三,有關部門必要時應對人工智能培訓機構亂象進行全面整頓。顯然,人工智能產業要想健康發展,產業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應該規範。針對該培訓行業講師資質參差不齊、學員簡歷造假、培訓效果被誇大等問題,拿出全面治理方案,是相關部門的職責所在。
其中,向公眾普及人工智能相關常識,既能避免公眾被忽悠,也能促進人工智能產品消費。若公眾理性,忽悠難得逞。
簡言之,無論是出於保護消費者權益、規範培訓機構的角度,還是從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的長遠考慮,都離不開法治護航。
張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