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月30日電(記者李思遠)據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通報,經過三年攻關,由其下屬監測科研中心牽頭承擔的南水北調中線浮游藻類AI識別研究取得突破,開發研製的智能設備在多通路藻類樣本進樣、聚焦、拍攝、識別及計數等方面突破性實現了自動化,能在無人值守條件下實現藻類的種類、比例、藻密度等多指標的自動分析輸出。
浮游藻類監測國內外目前仍以人工鏡檢為主,其監測設備多是基於光譜法或傳統圖像識別算法,檢測誤差大。為突破藻類識別精度瓶頸,圍繞南水北調中線浮游藻類自動在線監測的現實需求,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監測科研中心在國家水專項“十三五”課題“南水北調中線輸水水質預警與業務化管理平台建設”支持下,聯合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等單位開展南水北調中線浮游藻類AI識別研究,在藻類自動進樣技術、多景深顯微拍攝與圖片處理技術、藻類AI識別模型研發等方面深度攻關。
浮游藻類AI識別設備集成控制箱與樣本加載裝置原創性地實現了15路樣本自動切換取樣檢測。同時,針對浮游藻類具有種類多樣、羣聚、排列變化多樣、分類依據複雜等難點,專門構建了標準化的浮游藻類標記圖庫,並進行了深度學習訓練及優化。
未來,浮游藻類AI識別設備可廣泛應用在生態環保領域,為湖庫富營養化監測、藻類水華監測預警與防控提供有力支撐,並可拓展至浮游動物、魚類等水生生物的自動監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