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冰鯨科技」正式宣佈獲得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起點創投。
4G技術普及後,視頻圖像等富媒體內容呈指數級增加,而正在落地中的5G技術讓數據的傳輸速度越來越快,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未來人們需要的存儲空間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隨着人們終端設備數量的高速發展和內容載體的變化,不少人已經發現——即使手機存儲空間從以MB計算的年代發展到當今的256G、512G,存儲空間依然不夠用。而之前的十年裏,個人網盤領域已經有數十家服務商進行了一輪混戰,但現在還是面臨變現難、巨頭林立、網盤割據的局面。
個人網盤的邏輯是,數據存儲在網盤服務商處,按需傳輸,但受國內上行下行帶寬的限制,當前即使開通了網盤會員,對於大文件的傳輸速度也不夠理想。同時,個人隱私及數據泄露問題依然屢見不鮮。
那麼,將數據存儲節點放在自己家裏會不會是理想方案?NAS消費級產品正是基於這樣的需求誕生。
36氪最近接觸的「冰鯨科技」,成立於2020年8月,創始團隊來自智位機器人、SAP等企業,有10餘年硬件產品出海經驗。CEO潘鑫磊曾任智位機器人產品總監,從0到1負責建立開源硬件社羣和極客DIY項目,並且也在工業互聯網行業接觸多個物聯網項目,AIoT在近年來的快速落地,以及疫情催生家庭辦公場景的需求,讓冰鯨團隊有了創業的想法。
“2020年初,我們開始構思這一產品。我們認為伴隨着AIOT設備的普及與創新,一部分的數字服務和體驗將從雲平台向用户家庭遷移,以解決數據隱私、高品質流媒體、家庭內數據分享等需求,雲端和邊緣端服務需求都會劇增,家庭場景需要更安全和私密的服務。”潘鑫磊表示。
未來十年算力遷移的趨勢,是冰鯨團隊瞄準的市場切入點之一。潘鑫磊表示,近十年,大家聽音樂從網絡遷移到客户端,而當下數字資產版權化的趨勢,讓用户逐步開始關注數字資產的歸屬——比如在網盤存放的影音資源存在隱私被侵犯的風險;或是同時使用多個網盤,訂閲費越來越貴,數據的歸集整理反倒出現困難的情況。
因此,冰鯨科技從極客羣體中的優勢出發,希望通過消費級的NAS產品,以極客羣體切入市場,並逐步拓展到家庭和企業的存儲場景。在過去半年,冰鯨科技已在全球知名眾籌平台Kickstarter發佈首款家庭服務器產品ZimaBoard,從極客市場切入,已募集數百萬港幣。
來源:冰鯨科技
具體參數上,ZimaBoard採取單板服務器形態,配備Intel賽揚處理器,分為216、832兩個型號,最大支持擴展至24TB存儲空間,局域網寫入速度可達100MB/秒,售價自79.9美金起。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廣義的網絡附屬存儲系統,將存儲設備連接到現有的網絡上來提供數據和文件服務,企業端是最早的應用場景。
而面向家庭和個人端的應用上,我們可以將NAS存儲看作部署在你的私人空間中的存儲設備(如一個硬盤),家中的終端(手機、電腦、相機)與NAS組網,數據傳輸都通過網絡進行,即不需要通過U盤複製粘貼在終端間傳輸。並且,由於NAS的特性,意味着在家用場景中,用户訪問數據時的速度能夠有質的提升——比如能夠跑滿家用網絡的帶寬。
不過,NAS消費級產品並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新產品,自2000年以來,就有羣暉、西部數據、威聯通等廠商入局。在創業公司方面,36氪也曾報道過極空間等企業。
對此,CEO潘鑫磊表示,自2000年來NAS賽道快速成長,老牌NAS廠商也在近年來推出消費級產品,但這一賽道的存量廠商和核心功能等,絕大多數都處於2000年初定義的標準,主要服務B端場景,如中小型企業IT運維、技術工程師等才是目標羣體。因此,消費級的NAS產品從UI設計和銷售邏輯對於普通用户而言還是有較高的理解門檻。
相較而言,冰鯨科技的特點在於首先以極客羣體切入市場,軟硬件全開源,定位海外玩家和開發者羣體。這一羣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純發燒友和玩家,喜歡購買和部署智能家居產品,數量約有數千萬人;另一方面則是中小型公司、技術公司CTO,主要應用在遠程辦公/生產力場景。
針對這樣的需求,除了硬件外,冰鯨科技針對開發者會重點建立社區,發佈教程等內容,降低使用門檻,讓技術背景較弱的用户在3-5分鐘內也可以搭建家庭雲。在此之後,讓即可羣體自然帶動B端需求,此後再逐步完善面向企業端的產品。
另外,一個現實的問題在於,未來若提供網盤服務的巨頭切入這一市場,創業公司如何應對?潘鑫磊表示,當前行業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從NAS產品的定價來看,目前能進入千元級的產品依然很少,個人用户羣體還是很少的。若巨頭切入這一領域,對於行業而言是很好的信號。
而對於這一領域的創業門檻,潘鑫磊補充,當前消費級NAS的門檻在於對家庭服務的整合,技術鏈路會比較長,比如從辦公室遠程觸達到家庭內部的數據服務,這就需要當前的智能硬件廠不僅僅停留於硬件層面,還需要提供上層的應用服務生態,才能更好地吸引用户。
本輪融資後,冰鯨科技將持續投入到研發中,主要會面向基礎開發者繼續完善產品,並且在國內及海外同時進行渠道開拓。在首款產品成熟後,再逐步拓展家庭和更偏C端場景。
編輯 | 陳淑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