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互聯網怪盜團(TMTphantom),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圖源攝圖,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開宗明義:本文沒有得到騰訊的官方贊助或背書。
自從2020年初,微信視頻號開始灰度測試以來,我對這個產品/功能的態度經歷了三個階段:
2020年1-3月,我對視頻號很感興趣,不但經常刷,而且經常發;我最早學習做短視頻內容,就是從視頻號開始的。當時我真心覺得視頻號很不錯,而且它的用户增速甚至超出了我本來已經很樂觀的預期。
2020年4-10月,我認識到了視頻號的很多問題:不能發1分鐘以上的視頻,沒有PC端後台,推薦算法很迷惑,缺乏內容運營機制。在刷了很多內容之後,我認為視頻號缺乏明確的“調性”,不太可能成為最成功的短視頻平台。
2020年11月至今,我對視頻號再次變得非常樂觀: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功能在改善(長視頻、PC後台都推出了),內容質量也在肉眼可見的變好;另一方面是因為視頻號直播功能很強大,而且大大拓展了視頻號創作者的熱情。
此時此刻,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之後,我終於可以堅定地相信:微信視頻號終將成為中文互聯網最大的短視頻平台,沒有之一。為了精確起見,還可以細化一下預測——我的意思是,微信視頻號將成為中文互聯網用户數量最多(無論以DAU還是MAU計算)、用户使用時長最長(無論以總量還是平均值計算)、內容數量最多、內容豐富度最高的短視頻平台。至於能不能成為商業化規模最大的平台,這不好説,畢竟抖音、快手也不是吃素的。
為什麼呢?一言以蔽之:我看到了生態系統的力量,或曰“整體的力量”。相信大家看過很多從產品、運營角度去分析視頻號、比較視頻號與抖音/快手的優劣的文章;尤其是產品角度,所有短視頻平台都被人分析過無數次了。很多人認為,視頻號能不能成功,要看它的“產品功能”“產品迭代”等方面,能不能超過競爭對手(主要是抖音)。
我不贊成上述“產品視角”。事實上,我反對基於單一視角去分析任何商業競爭,無論是產品視角、運營視角、內容視角還是財務視角。我們在討論的是一場“巨人的碰撞”:微信是一個接近10億DAU的龐然大物,它對面的抖音、快手也都是幾億DAU的龐然大物,而且背後皆有強大的資源支撐;它們正在競爭的短視頻市場,則是2017年以來公認的互聯網行業最炙手可熱的細分市場。對於這樣的競爭,基於單純的產品或運營邏輯去分析,不但是錯誤的,而且是可笑的。
我非常喜歡歷史、軍事,所以總是喜歡拿二戰史打比方——在整個二戰期間,公認最優秀的坦克是T-34,它可以説是蘇聯乃至整個同盟國這邊的“王牌產品”。T-34產量巨大、維修簡易、功能均衡、火力巨大、防禦不弱,而且一直到1942年,它的各項指標均能碾壓當時德軍的一切坦克。那麼問題來了:蘇軍是依靠T-34這款“王牌產品”打贏戰爭的嗎?
顯然不是。1941年6月-1942年12月,當T-34的實力具備壓倒性優勢,而德軍只有3號、4號這樣的“半吊子中型坦克”時,蘇軍的戰績恰恰慘不忍睹。戰爭初期,裝備給前線蘇軍的1000多輛T-34很快就全部損失掉了;整個1942年,蘇軍與德軍的坦克損失比為7比1,這幾乎就是小孩子在跟大人打架。更可悲的是,在付出了這麼大的損失之後(僅1942年就全損了6600輛T-34),蘇軍仍然沒有擋住德軍的攻勢。
然而,從1943年開始,當德軍的虎式、豹式坦克以及新式突擊炮、坦克殲擊車大量裝備部隊之後,蘇軍反而開始打勝仗了。從1943年1月到1944年5月,蘇軍沒有任何一款坦克具備與虎式、豹式正面交戰的能力,但是蘇軍收復了整個烏克蘭。直到1944年下半年,隨着T-34/85以及IS-2坦克裝備部隊,蘇軍才又一次獲得了坦克的“產品優勢”——但是坦白説,無論有沒有這個“產品優勢”,蘇軍都能攻克柏林,只是損失可能更大一點而已。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在戰爭初期,蘇軍擁有壓倒性的“產品優勢”,還是一直打敗仗?為什麼當蘇軍吹響反攻號角的時候,反而是不具備“產品優勢”的時候?我們真的要通過對比蘇德雙方的坦克功能、坦克迭代邏輯,去研究蘇德戰爭的勝負嗎?毫無疑問,這樣做的人一定是書呆子,甚至不能算合格的軍事理論家。
我就不説T-34早期型號的問題了(例如缺乏無線電、車長視野很差、炮塔設計不合理),也不説蘇聯和德國工業動員能力的區別了。我只説一點:1941-1942年,經歷了波蘭戰役和法蘭西戰役歷練的德軍百戰老兵,以及全世界最先進的裝甲部隊編制(裝甲集羣/裝甲師/裝甲團/裝甲營),再加上非常嫺熟的戰術配合——這三位一體的優勢,足以砸爛對面的“產品優勢”。但是,到了1943年,德軍的老兵和士官已經大量損失,而蘇軍已經在血與火的歷練之中學會了怎麼打坦克戰。
到了1945年,就算是德軍最精鋭的幾個裝甲師,也只能在蘇軍二線部隊面前勉強打出一個2比1的交換比,雖然仍然佔據優勢,但是已經於事無補。沒錯,我説的就是“春醒行動”的進攻階段,齊裝滿員的黨衞軍第一、第二裝甲軍居然打不動蘇軍的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簡直是丟人現眼。(注:“春醒行動”第二階段,由於蘇軍過度貪功、追擊太快,交換比又被拉大,但是這並不代表蘇軍質量欠佳。)
你肯定會説,中後期的德軍打不過蘇軍,是因為虎式、豹式坦克這兩款“產品”本來就不行;或許你還會黑一下虎式坦克的穩定性和續航能力。問題在於,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虎式坦克的穩定性已經極大提升,並且給蘇軍造成重大殺傷;除了“交錯負重輪”確實是重大失誤之外,虎式以及後續的虎王坦克基本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於豹式坦克,本來就沒有什麼黑點。德國的工業能力不足、造不出更多的坦克,應該歸咎於最高統帥,而不是一兩款坦克的設計思路。
要知道,當朱可夫第一次見到被繳獲的虎式坦克時,曾經感嘆:“如果希特勒認為他可以依靠這款坦克贏得戰爭,我是可以理解的。”這充分説明虎式是一款多麼成功的產品。在1943年下半年的庫爾斯克、奧廖爾、第三次哈爾科夫、下第聶伯河和右岸烏克蘭會戰當中,虎式坦克經常能把T-34虐出1比10的交換比,但是仍然沒有改變戰局。與此同時,德國裝甲工業還貢獻了三突子、四突子、四號坦殲、斐迪南、獵豹等一系列優質的防禦性產品。其實,再多開發一點這樣的產品又怎麼樣,最後國會大廈還不是被插上了紅旗?
閒話少説,書歸正傳:我們不能從產品角度分析一切問題;我們甚至不能單純地從產品角度分析任何問題。在2020年以前,騰訊做短視頻的努力基本以失敗告終,其原因非常複雜,至少包括如下幾點:
投入資源不足,而且太晚。微視雖然早在2017年下半年就已經復活,但是直到2018年9月才獲得微信的全面支持;騰訊的另外幾款短視頻APP也是從2018年四季度才陸續上線的。看起來,騰訊投入的兵力不小,但是與抖音相比並沒有顯著優勢,甚至與快手相比也是如此。
戰略思路被抖音牽着鼻子走,一直想着模仿抖音,無論在產品、運營還是市場方面皆是如此。很顯然,用户不需要第二個抖音,就像打敗淘寶的一定不是第二個淘寶、取代王者榮耀的一定不是第二個王者榮耀。
如果微信能夠及早地全面投入短視頻,無疑將改變戰局;但是微信要做的事情太多了。2018年是小程序開始崛起之年,2019年是看一看、搜一搜成為主流功能之年,同時還推出了好物圈(不太成功)等新功能。即便微信有能力同時在幾個重要戰場開戰,用户也不是那麼容易買賬的。
2019年初,微信推出了時刻視頻功能,但是使用者寥寥。所以,2020年初,微信視頻號推出之時,大部分人也不太看好。微信的導流不是無所不能的,這一點已經被微視證實;微信的新功能也不是無所不能的,這一點已經被好物圈證實。經過多次嘗試,微信團隊肯定積累了很多視頻方面的經驗,也集中了足夠的資源——但是競爭對手的態勢已經非常牢固了。在快手DAU超過3億、抖音自稱DAU超過4億(現在是自稱6億)、B站的DAU超過5000萬的情況下,大家看不出視頻號還有什麼發展空間。
結果卻是視頻號迅速取得成功,在短短一年內就成為了一個主流的(儘管還不是最大的)短視頻平台。對於視頻號,基於用户端、產品端的討論已經很多了,我就不再畫蛇添足了;我只想基於創作者的角度談一談,因為畢竟我也算個初出茅廬的UP主。站在新人冷啓動的角度,各大短視頻平台均存在很明顯的問題:
抖音是一個高度依賴算法推薦的平台,冷啓動很困難。在抖音走紅,主要依靠的是單個爆款內容,而不是“養號”。抖音的關注鏈不太發達,用户對創作者個人的忠誠度較低,所以有“抖音百萬粉不及B站/微信十萬粉”之説。雖然現在抖音的橫版視頻、中視頻越來越多了,但是它本質上是為豎版視頻、微視頻設計的,這也限制了垂類UP主的發展空間。
B站曾經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平台,但是近年來的頭部化趨勢日益明顯。“出圈”雖然帶來了大批新流量,這些新流量卻主要被少數頭部UP主瓜分了。由於B站算法發展較晚,一些垂直分區還是依靠人工推薦,而人工運營傾向於扶持“有明顯上升趨勢”的UP主,而不是“一無所有地冷啓動”的UP主。
雖然很多人都忘記了微博,但微博確實還是一個短視頻尤其是VLOG的頭部平台。問題在於,微博在算法精度上落後於抖音,在社區氛圍上落後於B站,在社交關係上遠遠不及微信;它的頭部化趨勢可能是全行業最嚴重的,也是最不利於冷啓動的。
快手的頭部化比抖音、微博要弱一些,也擁有獨特的社區氛圍,但是內容和用户是下沉化的,所以並不適合中高端的垂類UP主。我從來沒有在快手發過內容,就不評價它的具體優劣了。
西瓜視頻最大的問題是:用户畫像明明更接近於快手(而且年齡比快手更老),卻偏偏要與B站對標,大力發展B站擅長的生活類、遊戲類、知識類內容,讓我非常迷惑。如果字節跳動設立一個新的APP與B站對標,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本身就是超級網紅,或者乾脆是流量明星本尊,那麼你去哪個平台都用不着“冷啓動”——前幾天花澤香菜小姐姐入駐B站,一天之內就突破了百萬粉絲。如果你依託某個強大的MCN,也可能較快渡過“冷啓動”階段,因為MCN會向你注入資源和經驗。然而,我們絕大部分人既不是超級網紅,也沒有簽約MCN(至少一開始沒有)。所以,我們需要冷啓動。哪怕是很勤奮、很有才華、做的東西很有趣的UP主,也需要冷啓動。熬過冷啓動期是很艱難的,大致相當於職業運動員坐穿板凳,看着別人在場上進球,自己卻連一個數據都沒有。
不要以為“只要內容優秀就可以冷啓動成功”。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你可以去刷一下B站或抖音,隨手就能找到幾百個很有特色的UP主,始終在幾千乃至幾百粉絲的量級苦苦掙扎,拿不到平台推薦,也就拿不到後續的一切資源。我在B站關注了幾個很勤奮的UP主,有遊戲類的,也有生活類的,卻就是沒有人氣。我每次都狠狠地給他們投幣,但是我的力量有什麼用呢?
微信視頻號則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冷啓動選項,那就是個人社交關係。你可以通過點贊、微信羣轉發、微信朋友圈轉發等方式,積累一批最初的粉絲和觀看量;雖然數量不是很大,總比沒有好。微信的社交鏈是最強的,用户時長是最長的,所以依託微信社交鏈的冷啓動效率是最高的——這一點不接受任何反駁。
不過,微信社交鏈是有侷限性的。隨着“友情點贊”行為的不斷擴展,很多人都抱怨,視頻號變成了朋友、領導、客户之間“商業互吹”的工具。視頻號存在的時間越久,大家對好友推薦的響應程度就越低——現在我已經會選擇性忽視80%以上的好友推薦內容了。所以視頻號適時地推出並強化了直播功能,不但將“好友看過的直播”置於視頻號頂端,而且為“附近的直播”單獨設立了二級入口。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策,大大提高了視頻號UP主的積極性,降低了冷啓動難度。
站在用户角度,你可能覺得直播功能沒什麼稀奇。站在UP主角度,則大不一樣——製作視頻內容極端耗時耗力,所以有“肝視頻”的説法;如果你不想親自“肝”,那就要花錢。在同等條件下,做直播的難度遠遠小於做視頻,互動性則遠遠高於視頻。一個UP主每週做一場直播,花費一兩個小時,看起來很累;但是,他做一期視頻的時間,可能是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小時。抽出一小段時間去進行直播互動,既能加強已有粉絲的黏性,還能吸引大批新粉,對UP主來説性價比很高。
附帶説一句,這也是抖音、快手、B站紛紛發展直播功能的深層邏輯之一。直播本身當然能帶來打賞、帶貨收入,從而為頭部UP主開闢財源;可是,對於腰部和長尾UP主來説,它也是不可替代的。以前我不能理解,為什麼B站這樣一個既不適合秀場直播、也不適合帶貨直播的平台,偏偏要鼓勵UP主做直播;現在我能理解了。
如果你讀到了這裏,就可以理解我認為“視頻號必將成為最大的短視頻平台”的原因了——因為絕大部分UP主都是業餘的、沒有團隊的普通人,他們到處面臨着難以冷啓動、難以積累經驗和資源的局面,而視頻號為他們提供了最佳的冷啓動選擇。可想而知,視頻號在UP主總人數、UP主多樣性方面終將成為第一,甚至可能已經成為第一。
至於頭部UP主呢?你不必擔心。只要視頻號積累了足夠大的腰部及長尾UP主,它的生態就會很成熟,頭部UP主早晚會來的。等到那一天,視頻號的江山會不會又被那些頭部網紅和MCN收割掉?我不知道,這不是我能決定的。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