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吳不知
編輯 \ 鶴頂紅
出品 \ 銀杏財經
2020年9月,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開到了“雲”上。騰訊高管們用一種數字化的方式向外界講述着過去的變革與未來的方向。
與此同時,全球數字化進程明顯加快。
從1986年到2007年,全球信息存儲量以23%的複合增長率增長。此後,數字世界迅猛擴張,大概每兩年就要翻一番,2013年,每秒有205000GB的數據被創造出來,相當於1.5億本書的容量。
這是一個以數字技術為運作規則的時代,信號以“0”和“1”這樣的二進制語言進行傳輸。
一方面,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正在實現和數字世界的快速融合;另一方面,對傳統產業來説,由新技術帶來的產業數字化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備選方案,他們有一百種理由循序漸進。
如果不是年初那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一切本應如此。
壹 “空軍”落地在互聯網創業圈流傳着一個段子:如果集齊百度的技術、騰訊的產品和阿里的運營,項目等同於提前上了岸。
言下之意就是,騰訊的產品是互聯網圈子裏最能打的那一個。
在騰訊,高管們喜歡拿“戰爭”做比喻:to C部隊是“空軍”,做個爆款往外一投就能炸倒一片;to B則不同,企業服務更像是“地面戰爭”,又髒又累不説,“陸軍”更考驗戰隊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外界有很多關於“騰訊到底有沒有to B基因”的討論,在得出結論之前,先要搞清楚B端最終服務的對象是誰。
所有B端形成的服務能力,最終都是要向C端服務的。C2B不是用to C的邏輯去做to B的事,而是因為產業鏈的最終環節指向用户消費,所以離C端用户越近的B端客户,越想搞清楚用户心裏在想什麼。
這是騰訊的“陸軍部隊”最容易拿下的一批客户。
正如Pony所説的那樣,“有些工作不難,就像施工隊,誰都能施工,質量也不會差到哪去,但問題是:施工完有人用嗎?做出來的東西跟消費者是不是連接?”
零售如是,醫療和教育亦然。
一個非常現實的事情擺在眼前,在中國,談到更懂用户,騰訊如果認第二,沒人敢出來説自己是第一。
2020年微信公開課PRO當天,正值小程序正式發佈三週年,微信開放平台的副總經理杜嘉輝在談及小程序時不止一次地提到,“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大家打造屬於自己的商業閉環。”
在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沃爾瑪被作為範式提及。
過去一到週末,沃爾瑪的小程序就會垮掉,這是因為小程序最初開發的代碼和產品技術就不在一個可擴容的框架內。
對沃爾瑪來説,提升小程序的承載力,讓其能夠負擔得起門店峯值的流量需求是最為迫切的需求。這也是騰訊雲和沃爾瑪合作的第一步,當容量問題得到解決,交易規模上了不止一個台階。大會公佈數據顯示 沃爾瑪小程序每日成交額三年翻了30-40倍。
有的客户只想要擴容,有的客户卻想要一攬子解決方案。在和永輝的合作中,騰訊輸出了更多的數據分析服務,從選址開始,大數據會告訴永輝哪個地區的客流量更多,這個商圈輻射半徑內的用户是羣什麼樣的人,他們日常又偏好什麼牌子以及哪些種類的商品。
不同於阿里認為線下零售有瑕疵就親自下場搞盒馬的思路,在這個過程中,騰訊更像是傳統零售業的一個數字化助手,或者説是商業增長夥伴。
大會還提到了一個疫情中的案例。春節期間線下門店停擺,永輝僅通過微信小程序和APP為用户提供到家服務,就實現訂單量450%的增長,銷售額也翻了6倍以上。
事實上,線下見面的阻隔讓更多的行業意識到數字化的必要性,比如騰訊課堂和騰訊會議在學生停課期間提供的遠程教育服務,人們在各種公共場合都要出示的健康碼和訪問小程序,這些都是騰訊和背後的幾十上百家合作伙伴一同努力的結果。
“互聯網+”一開始提出的時候,傳統企業會質疑為什麼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他們擔心在這場遊戲中,主導權到底掌握在誰手中,會不會出現“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情況。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企鵝的玩法,騰訊雲已經在遊戲、電商、資訊、社交,以及交通出行等多個細分市場衝入第一。
超市、社區門診、地方政府辦公室和工廠流水線,越來越多的地方活躍着騰訊產業顧問的身影。地空聯合的集團式作戰,讓企鵝的一部分“空軍”平穩降落在to B的地面上,並完成向“陸軍”身份的過渡。
貳 to B的“團戰”玩法前些年,言必稱“互聯網”成為中國產業界一道獨特的風景,在“互聯網顛覆一切”的吶喊聲中,互聯網和傳統產業也成了水火不容的冤家,我們時常會看到雙方陣營的大佬在網絡上隔空論戰。
《獨家探訪:騰訊變革150天全記錄》中提到過一件事,2016年“兩會”期間,馬化騰和鏈家CEO左暉碰了頭,一個傳統的線下中介不但沒有被互聯網顛覆,還反攻線上做了第一。
這更加堅定了馬化騰“開放”的決心,他看清騰訊未來的機會恰恰在於“把技術分享出來,讓所有夥伴參與”。
這才有了從“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升級,成立三年的貝殼,也在騰訊“雲”端重建了二十歲的鏈家,今年8月還漂洋過海去紐交所敲了鍾。
正是這次合作讓企鵝內部形成一個共識:傳統行業如教育、醫療和工業,存在很高的進入壁壘,原生企業在這個領域幹了很多年,他們有着騰訊沒有的認知和經驗,作為科技公司,騰訊很難在短期內培養出同樣的能力以滿足市場內的所有客户。
“好的科技公司要為科技平民化做更多貢獻。”
“讓互聯網企業進來,但自己仍是主角,藉助互聯網工具,期待重新崛起。”
科技公司和傳統企業的需求各有不同,但正如《人民日報》在1965年3月23日寫到的那樣,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個道理反過來也一樣。
今年是有着63年曆史的廣交會第一次在線上舉辦,整個項目的技術支持,三分之一在騰訊雲,三分之一在自研SaaS,剩下的三分之一則來自企鵝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他們支撐了2.5萬家參展商、50家線上展區和280萬個產品線上展示的正常運行,有數十萬採購商參會。
在廣州是這樣,在長沙也不例外。
在長沙“城市超級大腦”的建設中,騰訊和東華是牽頭人,後面還帶着包括明略科技、湖南科創、國泰新點、東方金信在內的30多家合作伙伴,他們組團完成了98套業務系統的整合接入,上線了500項政務服務,政務服務、電子證照、醫療衞生等方面的核心能力雖然由不同的公司提供,市民卻可以在平台上獲得一站式的便民服務。
用東華雲和智慧城市集團董事長兼CEO郭浩哲的話説就是,“騰訊有非常好的技術,需要有行業理解能力的人帶出去,用在不同的場景裏。”
對騰訊雲而言,藉助產業生態夥伴就可以迅速切入細分行業,還可以利用規模效應攤薄技術研發的費用。
根據周天財經的報道,東華在接受了騰訊的投資後,又反過來投了幾家騰訊的投後公司,原因是在騰訊的產業生態下,大家打包在一起能高效地解決問題。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集團明確釋放了服務中小企業的信號。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因為小,他們抵抗風險的能力更弱,既缺乏方便易用的數字化工具,也沒有充足的資源、技術和人才儲備,因此數字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按照騰訊雲副總裁、CSIG產業生態合作負責人陳廣域接受採訪時的説法,過去一年,騰訊雲主要合作伙伴業務增長超過了100%,聯合合作伙伴為超過20萬企業客户提供服務。以華宇佳業為例,和騰訊雲合作的三年,他們的團隊規模和收入都增長了數十倍。
中小企業的優勢在於,細流也可成江海。在商業社會,只要適度,規模經濟就可以獲得最大程度的經濟效益。
為了完成這個“小目標”,騰訊還跟地方政府一起成立了孵化基地,為投後公司對接一些地方性的扶持政策,涉及人才引入和税收優惠等方方面面。
在一盤遊戲中,開局固然重要,但到後期,C位的團戰意識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
叁 以SaaS定義新基建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音視頻技術的廣泛適用性,正在成為雲計算廠商的基礎能力之一。
這種能力要麼來自原生,要麼通過收購,別無他法。
很多人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雲計算的紅利,正是基於疫情期間的在線視頻服務。要想扛過百倍流量洪峯的考驗,一是雲計算的承載力夠大,二是在同樣的計算、存儲和帶寬條件下,可以提供更清楚的音視頻服務。
後者是技術給出的替代方案。
以騰訊會議為例,推出時是希望基於SaaS的工具去改變視頻會議“硬件不互通、企業內外溝通不方便”的狀況。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催化了在線會議的需求,騰訊會議在8天內擴容10萬台雲主機和100萬核的計算資源,並通過原有的API能力迅速為不同場景打造“雲上會議”。
所以很多中外醫學專家抗疫情的雲上研討會在騰訊會議,聯合國75週年的數千場活動也在騰訊會議,創造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雲端全球對話。
一切都是騰訊基於過去二十多年積累的音視頻通訊領域的經驗和技術能力。
就像騰訊雲是從“QQ農場”裏“長”出來的一樣,騰訊的音視頻技術也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在湯道生的眼裏,騰訊被時代洪流裹挾着前進,很多事情都是順水推舟去做的。
新基建也是如此。
在騰訊雲生態開放之前,無論是傳統IT領域,還是各個行業的不同領域,一個普遍的現狀是用傳統工具和方法解決問題。每個ISV廠商,基本上都不是在做SaaS,而是在做定製化的項目。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企業的邊際成本很難降下來,反映到二級市場,就是中美兩國傳統的企業級服務公司市值差異巨大。
這跟市場成熟度有關,也跟SaaS能力、平台能力和ISV能力,以及三個角色提供的平台和工具密切相關。
對中小客户來説,雲的核心計算能力、大數據存儲技術、PaaS層的人工智能技術等等,是很難獨立研發和積累的能力。在騰訊之後,他們可以在一個更廣闊的雲平台上,用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網絡計算能力、更多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去解決不同行業的問題。
以法大大為例,它雖然只是一家垂直行業的小公司,但電子合同這種通用的場景疊加微信生態,二者合併同類項帶來最直觀的改變就是,用户無論是在微信生態下買車買保險還是簽署個人應用,都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重複簽署同一類目的不同合同。
過去十年,雲計算湧現出一大批改變傳統IT架構和運維方式的新技術,比如虛擬機,比如容器,又比如微服務。
但對企業用户來説,無論這些技術應用在什麼場景,降本增效產生內生價值才是他們永恆不變的主題。
在過去,雲服務只是“構建一個框架、運行在一台服務器上,對多個事件進行響應”,未來則會變成“構建或使用一個微服務或微功能來響應一個事件”。簡單一點來理解就是,把服務器管理、操作系統管理、數據資源分配、擴容,甚至是應用邏輯的全部組件都外包出去。
平台提供服務,廠商掏錢購買。
這是雲計算向縱深發展的自然而然的演進過程,也是騰訊數字新基建的基本邏輯。
肆 結語從“空軍”到“陸軍”,從“數字化助手”到“商業增長夥伴”,從“行業標杆”到“產業夥伴”,每一次轉變都經過了重重險阻與審慎思考。
好在效果不錯。在Gartner最新的報告中,騰訊雲是全球TOP 5雲廠商中增速最快的那一個,並且這種高速增長已經保持了兩年時間。
在巴菲特的眼中,投資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to B就是這樣的生態,只是需要多花心思和力氣。隨着“新基建”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科技公司正在完成從時代“受益者”到“建設者”的身份轉換。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企業服務正處於發展的十字路口:是集成與被集成,還是加入to B的“朋友圈”當主角,每家公司都會做出合理的選擇。
to B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遊戲,既要有作為國民經濟“脊樑”的大型企業存在,也不能丟下像“毛細血管”一樣數量繁多的中小企業。
所有人都參與其中的“新基建”,才是真正的“新基建”。
企鵝最不缺的就是韌性,畢竟他們的高管團建是在戈壁徒步,到最後也沒有一個人落下,所有人一起到了終點。
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這樣,剛剛落幕的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東華軟件、永輝超市、玲瓏輪胎等一眾受益者便是最好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