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視點丨排名越靠前的高校越內耗?別讓考評把人才“綁”住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科技

7月19日,《半月談》雜誌在公眾號刊出專題文章,對科研學術領域的“學術錦標賽制”及其影響展開了深入報道。在報道中,記者提到:近年來,科研人員“過勞死”的現象並不鮮見,僅在今年3到4月,就有4名中青年頂尖學者因病早逝。過於沉重的競爭壓力,給學者羣體尤其是青年學者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學術錦標賽”固然可以起到正面的激勵作用,但也像一把懸於學者頭頂的利劍,不僅容易造成過度競爭,還威脅着科研人員的身心健康。各種在學界有如“潛規則”的“年齡門檻”,以及變味的青年學者“非升即走”制度,皆是此類現象的具體表現。對此,唯有切實為科研人員身心減負,把青年科研工作者從“內耗”中解脱出來,才能讓他們以更好的狀態投身科研。

報道中有專家解讀:所謂“學術錦標賽制”,本質是一種“委託-代理”機制。在“委託-代理”機制下,學術科研任務由政府委託給大學、大學委託給學科、學科委託給學者,每層委託之間,都會在代理方之間形成“錦標賽”式的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大學與大學、學科與學科、學者與學者之間的競爭,主要依託於各種量化排名,以及科研項目的產出。

在“學術錦標賽制”之下,處於“委託-代理”鏈條末梢,直接承擔科研產出責任的“青椒”們,不僅要以個人身份參與競爭,為自己爭取項目、榮譽和教職,同時也承擔着代表學科、代表高校“出戰”的責任。在學術競爭之外,中青年學者常常還要承擔各種行政任務,為此疲於奔命、苦不堪言。《半月談》的報道特別指出:“越是排名靠前的高校競爭越是激烈。”這意味着:越是優秀的人才,越可能陷入過度競爭的怪圈。這種在業績驅動下形成的“負向反饋”,無異於間接“懲罰”那些更加優秀、更加努力的學術人才。在這種情況下,無怪乎會有這麼多優秀的“青椒”面臨身體或心理上的危機,進而對現狀產生不滿。

要讓青年學者們的處境得到有效改善,學術界和學術管理部門需有針對性地為學者“減負”。這並不意味着全面否定“學術錦標賽”——畢竟,學術創新工作離不開必要的競爭,“委託-代理”機制存在現實合理性。各大高校還應對青年學者的實際情況與合理訴求有更多體察,在業績考評、職級晉升、薪酬評定中減少“虛把式”,更多考慮人才的實際科研水平和發展潛力,避免過多、過密的考評把人才“綁”住。高校也要繼續推進去行政化工作,儘可能把學術研究人員從與科研無關的行政事務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夠心無旁鶩地從事科研工作。

重視教育、珍視人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流觀念向來對學術科研人才極其敬重,普遍認同應當給予他們更好的待遇,國家也高度重視科研創新工作,不斷提高科研創新的投入。但是,在實踐中,現行科研體制仍與理想存在一定落差。為學術科研人才“減負”,破除現行科研機制中的弊端,應當成為首要考量之一。

(作者 楊鑫宇,摘自 《中青評論》)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