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疾病抗爭的故事,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倒計時
諾貝爾獎官網顯示,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於北京時間10月3日17:30左右公佈。按照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該獎將頒發給“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的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自1901年開始頒發。從1901年到2021年,共產生112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計224人獲得獎勵。其中,12位是女性。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是弗雷德裏克·班廷(Frederick G.Banting),他在1923年獲獎時,年僅32歲;最年長的是佩頓·羅斯(Peyton Rous),他在1966年獲獎時,已經87歲。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發展歷史中,諸多研究深刻影響了臨牀醫學的實踐,為人類攻克疾病開闢了全新的道路。在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名單即將揭曉之際,澎湃科技梳理了近年來獲獎研究轉化為臨牀應用的案例,回顧四個“獎項背後的故事”。
一
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丙型肝炎病毒捕手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左一為哈維·阿爾特。
202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頒發給哈維· 阿爾特(Harvey J. Alter)、邁克爾·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們對發現丙型肝炎病毒做出的貢獻。
哈維·阿爾特是丙型肝炎病毒的發現者。他喜歡讀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詩,擔任過美國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校報主編。因年齡原因逐步退出研究一線之後,他在2013年以詼諧幽默的筆調撰寫了自傳《未選擇的路,以及我是如何愛上肝臟的》。
哈維·阿爾特是一對猶太夫婦的獨子,他從小就對醫院頗感親切,覺得自己命中註定要成為一名醫生。上大學時,他選擇了有醫學院的羅切斯特大學,卻沒能在第一學期進入醫學院。出乎意料的是,“校報主編”的經歷卻讓他意外被醫學院錄取——醫學院院長倫·芬寧格(Len Fenninger)是他的讀者,在一次採訪中,他和這位能把學生“吃了”的面試官一拍即合,拿到了70個錄取名額中的一個。
此後,他的人生經過了多個關鍵抉擇:1961年,他“逃脱”兵役,進入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1962年,他和巴魯克·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建立了合作,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錯失分享諾貝爾獎的機會。1969年,澳大利亞抗原被證實與乙型肝炎病毒有關,他又回到NIH,繼續研究輸血相關性肝炎(TAH)。
1975年,他的團隊發現了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但一直難覓病原體的蹤影。他覺得十分沮喪,只能寫詩祈禱肝神保佑:“肝神高無上,賜予我力量;畢其功於一役,罪魁速落網。”1988年,肝神可能被“感動”了,他和凱龍疫苗公司(Chiron)合作,成功開發出丙肝抗體檢測方法,並於1990年開始應用於獻血者篩查。
諾貝爾獎官網評價:“由於他們的發現,現在可以進行高度敏感的病毒血液檢測,這些檢測基本上消除了世界許多地區輸血後肝炎,大大提升了全球健康水平。他們的發現也使抗丙型肝炎病毒的藥物得以迅速發展,提高了從世界人口中根除丙型肝炎病毒的希望。”
二
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發現癌症免疫新療法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左為詹姆斯·艾利森。
詹姆斯·艾利森是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因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他和本庶佑(Tasuku Honjo)共享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世界衞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共1929萬例,全球因癌症而死亡的病例共有996萬例。癌症已成為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之一。
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艾利森的主要貢獻在於,1994-1995年,他研究了一種已知的蛋白質CTLA-4蛋白,它對免疫系統起剎車作用。艾利森意識到,可以釋放“剎車”的潛力,從而釋放我們的免疫細胞,攻擊腫瘤。隨後,他將這一概念發展成為治療患者的新方法。
艾利森的童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個以石油開採為主業的小鎮度過,他的父親是鎮上的一名外科醫生,他偶爾會跟隨父親上門出診。在此過程中,他逐漸意識到,相比成為醫生,他對允許試錯的科學研究更感興趣。
在艾利森11歲時,他的母親因淋巴瘤去世。四年後,他的兩位叔叔也相繼被肺癌和黑色素瘤奪去生命。2005年,他的大哥死於前列腺癌。大哥的葬禮結束後,僅僅過了一週的時間,他自己也被診斷出前列腺癌,後又被發現有黑色素瘤,好在都確診得早,他幾次三番躲過癌症的“突襲”。
家族被癌症籠罩的歷史,為他提供了尋找癌症新療法的動力。為了把自己的發現轉化成有效的抗癌療法,他開始在美國各地介紹自己的發現,然而在前三年,他接觸的所有公司都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又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和一家叫做梅達瑞克斯公司(Medarex)的新興生物技術公司達成了合作,開始研發針對CTLA-4的抗體,首次小型臨牀試驗效果不佳,但他們沒有放棄。
2009年,美國製藥巨頭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BMS)收購了梅達瑞克斯的股份,這次收購最重要的一項工程,是正在研究階段的伊匹單抗(ipilimumab)。2010年,百時美施貴寶公司的ipilimumab進入第一個Ⅲ期臨牀試驗。剛開始很不順利,病人的腫瘤體積似乎比用藥前更大了。就在公司打算放棄的時候,一位病人對負責臨牀試驗的醫生説:“別太在意 X 光片上的圖像,我的身體感覺很棒。”因為這句話,醫生決定再等等。兩個月後,病人再去拍片時,腫瘤體積竟顯著縮小,ipilimumab起作用了。
2011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百時美施貴寶公司的CTLA-4單抗ipilimumab(商標名 Yervoy)上市,用於晚期黑色素瘤治療。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獲批上市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開創了癌症免疫治療新時代。
三
屠呦呦:一心撲於青蒿素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最右為屠呦呦。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分成了兩部分,一半由威廉·坎貝爾(William C.Campbell)和佐藤村(Satoshiōmura)獲得,以表彰他們在治療蛔蟲引起的感染方面的新發現;另一半由屠呦呦獲得,以表彰她在“在治療瘧疾方面的新發明”。
屠呦呦16歲時得過肺結核,病癒後,她對醫學產生了興趣。1951年,屠呦呦考取北京大學藥學系,成為中國首批女大學生中的一員,在分專業時,她選擇了冷門的生藥學專業。
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工作組”,即“全國性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小組”,開始了她的抗瘧疾研究之路。在三年多的時間裏,屠呦呦帶領同伴們進行抗瘧疾篩選,經過對200多種中藥、380多種提取樣品的藥物的篩選後,他們才鎖定青蒿。但幾輪測試後,青蒿的效果並不如意,它對瘧原蟲的抑制率最高也只有40%左右。
於是,屠呦呦開始鑽研古籍,讀到《肘後備急方》之卷三·治寒熱諸瘧方第十六的記載時,她忽然想到,青蒿抗瘧療效不顯著的根本原因或許是它會在高温下發生酶解,這意味着,需要改變高温提取青蒿素抗瘧成分的方法,轉而採取低温提取的方法。
1971年10月4日,在第191號青蒿素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瘧試驗中,他們使用乙醚提取出了對瘧原蟲抑制率達到100%的“醚中幹”。乙醚等有機溶劑對身體有害,屠呦呦課題組中,許多人的身體都受到了損害,屠呦呦也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這並沒有阻擋他們試驗的步伐。在此後的狗瘧用藥實驗中,一隻狗出現了毒性反應,“醚中幹”的安全性被質疑。屠呦呦以身試藥,證實了“醚中幹”的安全性。
1972年,屠呦呦課題組首次從青蒿中提取出抗瘧有效單體,將它命名為青蒿素。次年,第一批青蒿素片劑製作完成。然而,其效果卻大打折扣。經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了問題所在——青蒿素片劑在製備過程中,崩解時間太長,導致其中的青蒿素還未被人體吸收,就已經隨殘餘藥片排出。於是,研究組轉而選擇膠囊的形式,經過多次臨牀試驗,收效良好。此後,越來越多的抗瘧疾藥物被研發出來。
世界衞生組織2021年發佈的《世界瘧疾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約有2.41億個瘧疾病例,62.7萬人死於瘧疾。目前,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療法,被世界衞生組織推薦用於瘧疾治療,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四
羅伯特·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輔助生殖技術之父”
羅伯特·愛德華茲
羅伯特·愛德華茲是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因對“體外受精的發展”的貢獻而獲獎。
愛德華茲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郊外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早年貧窮的生活使他成為了終生的平等主義者,並對農業和自然歷史,尤其是動物的繁殖模式產生好奇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被迫中斷學習,成為了一名軍隊文員,後來,他又意外被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錄取。為了攢夠學費,他同時打了三份工。
在愛丁堡,他遇見了他的終身伴侶和科學研究合作者——露絲·福勒(Ruth Fowler),1954年,他們結婚,並在1959到1964年間生了5個女兒。露絲·福勒的父親和外祖父均有爵位,且都擁有很高的學歷。愛德華茲稱,一開始,他有點被露絲·福勒的家庭背景嚇到。
愛德華茲有着廣泛的科學興趣,但是一直保有實現人類體外受精(IVF)的雄心。在與帕特里克·斯特普託(Patrick Steptoe)的合作中,他找到了一種從卵巢中取出卵子的方法,併成功實現了人類卵細胞的體外受精。
其後,愛德華茲經歷了一段飽受爭議的日子。1970年末,愛德華茲向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下稱MRC)申請資金。然而媒體、科學界和醫學界對他的研究進行了攻擊,導致MRC直接拒絕了他們的撥款申請。接下來的7年裏,愛德華茲往返於劍橋大學和大曼徹斯特(Greater Manchester)的奧爾德姆(Oldham)綜合醫院之間,往返需要12小時,他不得不把露絲和五個女兒留在劍橋。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個體外受精的孩子出生。
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對許多人來説,孩子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着中心位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然地擁有孩子,女性輸卵管可能堵塞,卵子或精子可能細胞過少,體外受精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幫助不孕不育的夫妻實現生養孩子的心願。
附:近三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名單
2021年
2021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大衞·朱利葉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提安(Ardem Patapoutian)“他們發現了温度和觸覺受體”。
2020年
202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頒發給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邁克爾·霍頓(Michael Houghton)、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們對發現丙型肝炎病毒做出的貢獻。
2019年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小威廉·凱林(William G.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Ratcliffe)和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對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可用性的發現”。
參考資料:
1.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facts/facts-on-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
2.《2022年諾獎將花落誰家?盤點改變醫學的10項突破》,https://mp.weixin.qq.com/s/pcKWlezw5yaB_5I-hsrEmw
3. Harvey J. Alter,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編譯,《未選擇的路,以及我是如何愛上肝臟的》,2013.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804200
4. http://m.people.cn/n4/2018/1209/c3522-12016918.html
5.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40420180510638603/?wid=1664625691352
6.《呦呦尋蒿記》,《呦呦尋蒿記》編寫組,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2016
7.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264831100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