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海外部分地區已形成完整的職業聯賽體系,無人機競速在國內仍處起步階段。這項運動誕生於2015年前後,身上有着不少其他項目的影子——它與航模海模同宗同源,均可被劃歸科技體育的範疇;為無人機愛好者打造的模擬器軟件,已成為電子競技產業的一項分支;無人機模擬器的興起,為的是規避其門檻與危險性,這又與F1電競頗為相似。
不知是巧合或是某種必然,2017年,航模運動時隔24年重回全運會的舞台,僅僅一年後,本就受眾極廣的電競又作為表演項目亮相雅加達亞運會。而結合了二者諸多特性的無人機運動,也在過去這兩年間加快了探索中國市場的步伐。
2019年,DRL職業無人機競速聯盟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通過模擬器及真實場景下的飛行,該聯盟的飛手能夠在虛擬和現實比賽中以近145公里的時速穿越賽道,因而被不少人稱作“空中F1”。而DRL來華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邀請10位國內頂尖飛手,參加其創辦的DRL中國邀請賽。在那場邀請賽中脱穎而出的,是後來在無人機圈聲名鵲起的年輕選手賴競豪,而他也是國內目前唯一的DRL簽約職業飛手。對於DRL而言,這只是開始。儘管原定於2020年在上海舉行的DRL中國站因疫情未能成行,但隨着中國地區受眾規模的快速增長,DRL公司不僅仍在籌備下一站賽事,又於近日與場地式電競與混合現實娛樂公司Planet O達成合作,登陸後者旗下位於上海白玉蘭廣場的休閒娛樂綜合體——“Planet One易星球”。在這一集VR遊戲、電競、餐飲和新零售於一體的綜合體內,玩家可以通過模擬器體驗到無人機運動的魅力。而這也是DRL研發的無人機模擬器首次在中國大陸落地。
無人機不再與高門檻劃等號
對於無人機運動而言,模擬器的誕生意義重大。市售的無人機價格不菲又極易撞毀。若技巧生疏,或在人羣密集處放飛,還會造成危險,因而國內多數城市均大面積設置了禁飛區。以上因素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無人機運動的天然門檻。模擬器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態:在現有軟件已頗為成熟的情況下,一台對硬件配置要求並不算高的計算機、一隻適用於主流主機平台的平價手柄,即可進行教學練習,或是模擬競速。F1電競存在的意義同樣如此,但兩者間的本質不同在於,F1模擬器玩家幾乎沒有機會在真實世界駕駛F1,但實體的無人機飛行則是多數無人機模擬器愛好者最終的歸宿。
“8歲以上孩子就可以通過模擬器學習無人機的駕駛技巧,在娛樂中增強對科技的理解,天賦出眾的只需10個小時的模擬器訓練,就可以在真實機器上進行懸浮等操作。” DRL中國區運營總監米維鉅介紹,如今市面上也已出現了大部分機身材質由塑料構成的輕型無人機,能在有限空間內飛行不構成安全威脅。降低無人機運動門檻的同時,推廣者需要回答的另一重要問題是,其受眾來自何方。
對此,米維鉅給出了一項令人頗為震驚的數據,“根據調查研究,這項運動的潛在受眾達到8億人。”這當然只是一個理想的數字,但無人機運動涉及的領域之廣,使其得以受到諸多不同羣體的青睞。“無人機玩家裏有電競愛好者、航模愛好者、攝影愛好者,而最多的則是科技愛好者,比例甚至超過了傳統體育粉絲 。”據米維鉅透露,如今的職業飛手中不少都擁有高科技專業背景,“很多愛好者都會選擇自己買零件組裝機器,從焊接、電池到無線電收發系統的組裝,都獨立完成。”
職業賽事背後的技術驅動
在美國等無人機運動起步較早的地區,DRL已形成了完整的職業賽事體系。從每年夏季至次年初,聯盟簽約的12位職業選手會進行七至八場較量,保留排名靠前的選手席位,並在民間繼續挖掘佼佼者代替成績不佳者,開始新一年的征程。隨着聯盟的發展,選手的實力提升明顯,甚至到了唯有全職投身無人機運動才能留在聯盟的地步——據悉,早年職業無人機選手每天會用到10到20塊電池(每節電池高速飛行下約可持續3分鐘),如今這一數字則接近每日100塊。
在國內其實並不缺乏無人機愛好者,但職業賽事的匱乏導致俱樂部、選手分散於各地,無法形成理想的氛圍。這也就是為何米維鉅會對去年DRL中國站的取消感到遺憾。“當數千名觀眾親眼看到許多無人機高速飛行、不斷碰撞,只需一個瞬間就可能從第一掉到最後,也有可能從最後升至第一,肯定有不少人愛上這項運動。”所幸,對於DRL而言,中國站的落地只是時間問題,相較於五年前該聯盟在海外剛起步時,如今的辦賽時機已成熟了許多。
“當初想得很簡單,只要找個場地,很多人一起飛就可以了。”據米維鉅透露,只有真正辦賽後才意識到,一場成功的無人機賽事涉及到如此多的方面。“比賽現場,觀眾手機的藍牙、無線網絡、蜂窩網絡都可能干擾無人機的信號傳輸。現在無論去哪裏比賽,我們都會向當地政府租用非緊急的無線電頻段。”為了保證賽事安全,DRL所有賽事用機均由主辦方研發提供。比賽期間,聯盟為12位選手準備了600台無人機,以防出現問題。從電池充電到無人機信號燈的顏色,均由工作人員一手操辦,尤其後者存在着極高的技術難度。當一場比賽結束後下一場多久可以開始,甚至成了工作組的重要工作考核指標,頗有些F1賽車進站換胎環節的意味。而主辦方自研無人機的另一大優勢在於,所有比賽用機均在其掌控中。
“我們有一本厚厚的安全手冊,記錄着所有可能發生的危險事故。極端情況下只需一個按鍵,就能讓所有無人機同時落地。”據米維鉅回憶,在其入職DRL的近四年裏,這樣的情況只發生過一次,還是因為對工作人員造成了威脅。為了進一步避免危害事故的發生,無人機比賽場地與觀眾席間會設置網格阻斷,當無人機的螺旋槳觸碰到網格,就失去了動力驅動。“這些網格的材料、大小,都是經過了無數次無人機的碰撞測試後得出的。”米維鉅表示,同樣經由多次實驗得出的,還有無人機的最高限速。“無人機從靜止加速到145公里/時速僅需1秒,但速度過快觀眾就無法瞭解場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邀請觀眾參加測試,並向他們詢問是否看清楚比賽的經過,最終尋找到合適的速度範圍。很少有人直到這些細節,卻是比賽成功舉辦的關鍵。”
作者:謝笑添
編輯:陳海翔
責任編輯:穀苗